詞都網,在線英語詞典,科技詞典,在線翻譯,英語翻譯
本文關鍵詞:論德國古典哲學對現當代西方哲學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您的位置:首頁 -> 詞典
1) German philosophy
德國哲學
1.
Through studying broadly the Western thoughts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ZHANG Taiyan took the the form of "Pang Zheng Bo Yin" to spread the German philosophy.
章太炎借助日譯西學,以“旁征博引”的方式對德國哲學進行了批判與吸收。
更多例句>>
2) state philosophy
國家哲學
1.
As the dominant philosophy of a country,state philosophy ideologically directs Chinese constitution and plays guiding roles in 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國家哲學"作為在一個國家內占統(tǒng)治地位的哲學,在當代中國表現為憲法意志的指導思想,它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起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2.
The state philosophy,through the channel of ideology,is a kind of ontology,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about national operation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國家哲學是通過意識形態(tài)所表現出來的關于國家運行、涉及社會發(fā)展的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
更多例句>>
3) German classic philosophy
德國古典哲學
例句>>
4)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德國古典哲學
1.
The Influence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n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論德國古典哲學對現當代西方哲學的影響
2.
As a inaugurator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the position and meaning of Kant s philosophy are obvious.
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康德哲學的地位和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更多例句>>
5)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
德國古典哲學
1.
However,after a careful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mover in the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we find that the market economy is not a means but a product of the absolute subject s self-definition.
然而,當我們通過德國古典哲學對市場經濟之"推動者"——絕對主體——進行深入的哲學透視之后發(fā)現,市場經濟原本不是手段,而是絕對主體"自我規(guī)定"的產物。
更多例句>>
6) The Philosophy of Inter-State Relation
國家關系哲學
1.
The Philosophy of Inter-State Relation in Pre-Qin Period and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World;
先秦國家關系哲學思想與和諧世界的構建
更多例句>>
補充資料:德國自然哲學
一種與機械唯物主義相對立的思辨自然觀。它起源于16和17世紀的活力論。與當時在自然科學中占優(yōu)勢的機械唯物主義學派相反,活力論的代表人物P.A.帕拉塞爾蘇斯(1493~1541)和F.M.赫爾蒙特(1614~1699)認為,根本沒有什么被動的物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活的和自主的,促使它們成長和運動的是其自身的內在生命力,而不是外來的推動。J.波墨和G.W.萊布尼茨從哲學上初步把活力論系統(tǒng)化。前者猜想到作為宇宙靈魂的外化的自然界是矛盾發(fā)展的,后者用單子的不斷完善的過程解釋自然界呈現的各個階段。不過,這類唯心辯證法思想并未對當時的自然科學發(fā)生大的影響。
I.康德批判地繼承和發(fā)展了活力論中的辯證法思想,他在1775年發(fā)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一書中,從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fā),說明各種天體系統(tǒng),首先是太陽系怎樣按照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從原初的混沌狀態(tài)逐漸發(fā)展成目前的性狀,并且又怎樣不可避免地走向毀滅,從而把德國自然哲學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此后,J.G.赫爾德(1744~1803)用感受性和應激性的概念探討了生命系統(tǒng)與其環(huán)境的關系,并用再生和死亡的概念提出了生物由低級到高級的階梯過程的思想。同時,J.W.von歌德也力圖從形態(tài)學角度,證明各個不同的生物物種都是它們共同的原始類型合乎邏輯變化的結果。
F.W.J.謝林在18世紀末吸收了當時自然科學的成就,把德國自然哲學推進到了真正系統(tǒng)化的階段。他認為,自然界的發(fā)展是作為主客絕對同一體的宇宙靈魂發(fā)展出自我意識的創(chuàng)造過程,是趨向于個體化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原則和趨于普遍化的、以外界為中心的原則的對立不斷解決又不斷產生的過程。它經歷了質料、無機體和有機體這樣 3個主要階段。在他看來,低級階段必然要過渡到高級階段,高級階段則包含著低級階段,一個階段及其實體的完善程度是用反映宇宙精神的程度來衡量的。人作為宇宙精神發(fā)展的最后結果,概括了以前各個階段的內容,所以是最完善的小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也都是宇宙精神的這種歷史發(fā)展所造成的。在謝林自然哲學的明顯影響下,19世紀初的一些自然科學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例如,H.施泰芬斯(1773~1845)認為地球的真正歷史是經歷了各個演化階段的,并且猜想太陽系的其他行星也是如此。L.奧肯(1779~1851)提出了生物進化的思想,認為原始纖毛蟲產生于海洋粘液,通過這種纖毛蟲的凝聚作用就形成了更高級的有機體。H.C.奧斯特(1777~1851)發(fā)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從而揭示出電與磁的辯證關系。
德國自然哲學的完成者是G.W.F.黑格爾,他比前人用了更大的力量研究自然科學成就,力圖把豐富的經驗材料與高度的思辨構想結合起來,建立了包羅萬象的自然體系。然而,他的自然哲學是在19世紀20年代最后形成的,當時德國的自然科學研究已經隨著國內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發(fā)展,逐漸拋棄了思辨,轉而注意經驗和實驗。因此,盡管其自然哲學體系中包含著許多有見識的和合理的東西,但卻在自然科學家當中不僅沒有獲得謝林曾經享有的盛譽,反而遭到了越來越多的厭惡,以至不得不歸于沉寂。
說明:補充資料僅用于學習參考,請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參考詞條
道家哲學
本文關鍵詞:論德國古典哲學對現當代西方哲學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301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30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