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士身份與職能——十到十三世紀英國騎士社會角色的轉(zhuǎn)變
本文選題:英國騎士 + 軍役; 參考:《天津師范大學(xué)》2009年碩士論文
【摘要】: 在十二世紀以前的“英國騎士”,是一個包含著各種經(jīng)濟地位成員,僅以“服役”為特點的一個松散群體,“騎士”這一稱呼偏重強調(diào)的是這一群體的功用,即從軍服役,而非強調(diào)社會地位的認同。被稱為“騎士”的人之間,沒有共同的經(jīng)濟收入方式,沒有共同的生活方式,沒有共同的思想文化認同,沒有共同的社會利益與訴求……因此這個時代的騎士還談不上成為一個社會階層或等級。十三世紀時,封建莊園經(jīng)濟的解體,貨幣、物價的沖擊,導(dǎo)致以小塊土地地租為生的騎士階層從經(jīng)濟上陷入困境。而騎士精神、騎士制度的興起,帶動騎士生活方式、禮節(jié)儀式的改變,增加了騎士的受封、生活的成本。這兩者恰于十二、十三世紀之交在英國相遇,迫使貧窮化的小土地占有騎士不得不放棄日漸高貴的騎士身份。短短幾十年內(nèi),英國騎士的規(guī)?s水到可能不到十二世紀前半葉的一半,曾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保持很大規(guī)模,占有小塊土地的受封騎士幾乎消失,依靠權(quán)貴豢養(yǎng)的家內(nèi)騎士也被扈從、維蘭身份的家臣取代,僅有原來獲地豐厚或是與權(quán)貴領(lǐng)主關(guān)系密切的騎士幸免。這些剩下的騎士,經(jīng)濟狀況較好,在地方有一定影響力,往往被認作“更具法律價值騎士”,由于自亨利二世推行普通法以來,參與地方管理機構(gòu)的運行,這些人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chǔ),有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F(xiàn)在又融入了騎士精神,逐漸成為在地方有名望,參與自治管理,有自己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精英階層。
[Abstract]:Before the twelfth century, the "English knight" was a loose group characterized only by "service", which included members of various economic status. The term "knight" emphasized the function of this group, that is, military service. Rather than emphasizing social identity. There is no common economic income, no common way of life, no common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no common social interests and demands among the people called "knights". So the knights of this age are not yet a social class or class.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the collapse of feudal manor economy and the impact of money and prices led to the economic difficulties of the knights who lived on small plots of land. However, chivalry, the rise of chivalry system, the change of life style and ritual, increase the cost of knighthood. The two met in England at the turn of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 forcing the impoverished land-occupying knight to give up his growing knighthood. In just a few decades, the size of British knights has shrunk to less than half the size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lfth century. Family knights who depend on the rich and powerful are also subservient, vicariously replaced by the courtiers, and only the knights who have been rich or have close ties with the powerful lords have been spared. The remaining knights, financially sound and influential in the region, were often considered "knights of greater legal value", as a result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operation of local governing bodies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mon law by Henry II. These people have certain cultural foundation, have higher moral accomplishment. Now, with chivalry, it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elite class with local fame, autonomous management and its own cultural ideology.
【學(xué)位授予單位】:天津師范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K561.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本英;英吉利民族與英帝國[J];安徽大學(xué)學(xué)報;2005年01期
2 李玉;洋務(wù)民用企業(yè)“仿西國公司之例”緣起簡論[J];安徽史學(xué);2001年01期
3 姜德福;國內(nèi)學(xué)術(shù)界對15—18世紀西歐貴族的研究述評(1979—2001)[J];安徽史學(xué);2003年03期
4 姜德福;近代早期英國社會的等級性質(zhì)[J];安徽史學(xué);2004年03期
5 劉湍康;張永清;;《廷臣論》中的貴族理想[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2008年04期
6 傅新球;16~18世紀英國中上階層的擇偶標準[J];安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03期
7 郝緒兵;;對“文藝復(fù)興”時期佛羅倫薩的紡織業(yè)興盛原因的思考[J];安徽文學(xué)(下半月);2007年12期
8 占程程;;英國騎士文學(xué)與中國武俠小說之比較[J];安徽文學(xué)(下半月);2009年09期
9 孫柳;;論西歐封建主促進城市興起的原因[J];安徽文學(xué)(下半月);2011年09期
10 李娜;;19世紀中后期英國中產(chǎn)階級婦女職業(yè)狀況探析[J];安慶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6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朱玉苗;;大學(xué)章程法律性質(zhì)考察[A];通過章程的大學(xué)治理[C];2011年
2 許文彬;;采邑制度、網(wǎng)絡(luò)式市場化與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A];廈門大學(xué)宏觀經(jīng)濟研究中心授牌儀式暨“轉(zhuǎn)軌時期中國宏觀經(jīng)濟理論與政策”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李紅巖;;弘揚西柏坡精神 堅持與發(fā)展唯物史觀[A];繼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西柏坡精神研究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解錕;英國慈善信托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xué);2010年
2 蘇彥新;近代西歐大陸私法的歷史基礎(chǔ)[D];華東政法大學(xué);2010年
3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xué);2010年
4 駱昭東;從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的視角看明清對外貿(mào)易政策的成敗[D];南開大學(xué);2010年
5 張大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簡史》史學(xué)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xué);2010年
6 吳練達;制度、行為與經(jīng)濟發(fā)展[D];東北財經(jīng)大學(xué);2010年
7 羅輝;西歐中世紀教會婚姻法的理論與實踐[D];首都師范大學(xué);2011年
8 袁麗麗;十月革命前俄國合作社的思想和實踐[D];吉林大學(xué);2011年
9 關(guān)曉銘;財產(chǎn)權(quán)利的政治邏輯[D];吉林大學(xué);2011年
10 孫興杰;帝國·霸權(quán)·區(qū)域:權(quán)力邊界與東方問題的演進[D];吉林大學(xué);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麗;論奧斯丁筆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廣西師范學(xué)院;2010年
2 肖崇俊;英國海事法院的歷史探析(1360-1873)[D];華東政法大學(xué);2010年
3 者麗瓊;英國反家庭暴力法律的歷史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xué);2010年
4 張倩;試論11-13世紀英格蘭王權(quán)的擴張[D];華東政法大學(xué);2010年
5 吳玄;馬基雅維利與威尼斯城市共和國憲政[D];華東政法大學(xué);2010年
6 尤正;《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的性倫理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年
7 劉微;中古羅馬天主教會經(jīng)濟倫理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xué);2010年
8 劉波;天國的世俗關(guān)懷[D];江西師范大學(xué);2010年
9 陳露;《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的原型批評[D];江西師范大學(xué);2010年
10 彭峰;城市后工業(yè)景觀設(shè)計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xué);2008年
,本文編號:20304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30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