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大屠殺紀念日的確立及其英雄主義內(nèi)涵
本文選題:納粹大屠殺紀念日 + 以色列國; 參考:《學!2014年03期
【摘要】:納粹大屠殺作為猶太歷史上空前規(guī)模的民族浩劫,以色列建國后對其進行政治化的控制、管理與運用,在時間上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將其設(shè)定為國家紀念節(jié)日。當然,它的確立過程漫長,在日期與名稱問題上各個陣營有不同提議乃至分歧,中間又幾經(jīng)更迭,直到1959年才以國家法律的形式最終將尼散月27日確定為納粹大屠殺與英雄主義紀念日。本文以這一歷史事件為例,剖析以色列建國初期國家建構(gòu)與社會化進程中,通過對大屠殺創(chuàng)傷記憶賦予英雄主義的價值內(nèi)涵,把新到的流散猶太人整合進現(xiàn)代國家的政治認同之中。
[Abstract]:The Holocaust, as a national disaster of unprecedented scale in Jewish history, was controlled, managed and applied politicized by Israel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state. The outstanding manifestation of the Holocaust in time is to set it as a national holiday. Of course, it took a long time to establish itself, with different proposals and even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dates and names, and several changes in the middle. It was not until 1959, in the form of national law, that Nisan 27 th was declared the Holocaust and heroism Day. Taking this historical even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heroism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ization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Israel, through the memory of Holocaust trauma. Integrate the newly dispersed Jews into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the modern state.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猶太研究所;
【基金】: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團隊支持計劃(批準號:2013-CXTD-01) 河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學者資助項目(批準號:2013-YXXZ-06)的資助
【分類號】:K38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艾仁貴;;“Shoah”的詞源、內(nèi)涵及其普及化——一項語義社會學的考察[J];社會科學;201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繼承;;以色列城市化進程中的移民因素[J];安徽史學;2011年03期
2 戴軼塵;“5·17白皮書”前后巴勒斯坦地區(qū)的多重矛盾[J];阿拉伯世界;2004年01期
3 馮帥鵬;;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的地緣政治學探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5期
4 苑青松;;談“反正”——對《白鹿原》中民族國家想象的思考[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6年04期
5 張淑清;對猶太人隔都的歷史考察[J];北方論叢;2002年04期
6 朱華;;以多元文化身份解析中華文化板塊學說[J];濱州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柴紅梅;;日本現(xiàn)代主義詩歌之中國大連源起觀——以安西冬衛(wèi)詩歌創(chuàng)作為證[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王瑞明;;試述猶太的復(fù)興和巴勒斯坦的沖突[J];滄桑;2008年02期
9 張琛;;試論村民自治與民族國家建設(shè)[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年08期
10 謝玲;;電影與傳播——以《教父》為例[J];當代小說(下);2011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陽;以色列與美國猶太人關(guān)系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3 曹迪;國家文化利益視角下的中國語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杜波;五四文學期刊的現(xiàn)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余彬;主權(quán)和移民:從“舊約”到“新約”[D];暨南大學;2009年
6 張國平;當代政治認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苑青松;喚醒與契合:言語生命的賦形[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毛穎輝;黨報民族話語的框架變遷研究[D];復(fù)旦大學;2011年
9 汪舒明;大屠殺記憶和美國外交[D];復(fù)旦大學;2011年
10 劉桂茹;先鋒與曖昧[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蕾;電視文化影響下的審美心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雪;蘇聯(lián)中東政策的調(diào)整及實踐(1954-1956)[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于蔚天;以色列教育立國經(jīng)驗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李倩倩;以色列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5 孫鳳;信徒與非信徒的相遇:鄉(xiāng)村基督教傳播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6 艾仁貴;“馬薩達神話”的建構(gòu)與解構(gòu)[D];南京大學;2011年
7 潘陽;歷史與敘述[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曉敏;試論陳映真政治小說中的精神堅守[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琳;作為“文學青年”的沈從文[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唯嘯;一戰(zhàn)后英國在中東的政策[D];蘭州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翟宇;彭勃;;卡廷森林大屠殺[J];百科知識;2007年19期
2 王志鑫;;維希政府迫害猶太人的歷史淵源[J];韶關(guān)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張林艷;;美國人屠殺印第安人背后的真相[J];文學教育(上);2011年02期
4 趙利;;牢記歷史[J];環(huán)球軍事;2010年04期
5 丁剛;應(yīng)該如何紀念二戰(zhàn)[J];人民論壇;2005年06期
6 孫燕;;理性釋讀瘋狂——評《德國反猶史》[J];文教資料;2008年19期
7 張港;日本軍隊在新加坡對華僑的大屠殺[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4年12期
8 張倩紅;后大屠殺時代:納粹屠猶的社會后果分析[J];史學月刊;2005年09期
9 李中澤;;扭曲歷史與尊重歷史的博弈——《后現(xiàn)代主義與否認大屠殺》評介[J];國外社會科學;2006年02期
10 唐立新;;論反猶主義的歷史淵源及其演變[J];武漢交通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盧明輝;;戰(zhàn)后東南亞國家排華原因之分析[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柏林開建“大屠殺紀念碑林”[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2 ;62年后,大屠殺幸存者機場重逢救命“天使”[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3 李彩艷、趙柯、徐慶超/編譯;猶太人在大屠殺中的“創(chuàng)造性反抗”[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記者 于濤;世界猶太人大會主席:德國沒忘歷史,值得學習[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5 杜慶春;面對燃燒的祭品[N];社會科學報;2007年
6 趙放;欲蓋彌彰下的思考[N];國際商報;2008年
7 吳錚;人有義士樹有義樹,助他避納粹搜捕[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8 魯?shù)婪颉ね吒窦{;處理過去的陰影:國家的責任(上)[N];南方周末;2005年
9 侯艾君 楊瑞茹;歷史上的亞美尼亞大屠殺[N];中國國防報;2009年
10 布爾斯·基拉姆(美) 本報特約編譯 李有觀;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真相[N];世界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汪舒明;大屠殺記憶和美國外交[D];復(fù)旦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今;大屠殺紀念館在美國大屠殺教育中的角色[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4年
2 包麗麗;亞美尼亞大屠殺問題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萬敏;從獨特性到普世性[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4年
4 朱祥;試析1915-1917年亞美尼亞大屠殺及其影響[D];西北大學;2011年
5 林梅玉;猶太社團—美國學校大屠殺教育的主要推動力[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4年
6 劉麗娟;納粹德國的知識分子與大屠殺[D];鄭州大學;2013年
7 鄒芝;英國綏靖政策再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8 王志鑫;維希政府對猶太人的迫害及原因探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潘明慧;東西方在大屠殺時期對猶太人的態(tài)度[D];黑龍江大學;2009年
10 余發(fā)瓊;二戰(zhàn)期間美國猶太社團面對納粹屠猶的困境[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8479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47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