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爾政府軍備控制政策(1953-1956)
本文選題:艾森豪威爾政府 + 軍備控制 ; 參考:《暨南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
【摘要】: 核武器在美蘇全球戰(zhàn)略對抗的刺激下,迅猛發(fā)展。面對日益激烈的軍備競賽,第一屆艾森豪威爾政府對軍備控制政策進行了探索,內(nèi)容包括和平利用原子能、禁止核試驗、開放天空等方面。本文試圖使用NSC(國家安全委員會)和FRUS(美國對外關系)兩個國家解密檔案系統(tǒng)文件,運用歷史比較和政策決策的方法,對第一屆艾森豪威爾政府軍備控制政策背景及內(nèi)容加以探討,并對影響軍備控制政策的因素加以分析。最后敘述,盡管第一屆艾森豪威爾政府軍備控制政策取得的進展微乎其微,但是對第二屆艾森豪威爾政府及其后的各界政府,在軍備控制政策問題上都有可借鑒之處。
[Abstract]:Nuclear weapons are rapidly developing under the stimulus of the US and Soviet strategic global confrontation. In the face of an increasingly fierce arms race, the first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explored the policy of arms control, including the peaceful use of atomic energy,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testing, the opening of skies, and so 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NSC)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 Relations (FRUS) to decrypt archival system files, and use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comparison and policy decision. The background and content of the first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s arms control policy are discussed,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rms control policy are analyzed. Finally, although the first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has made little progress in arms control policy, i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arms control policy of the second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governments of all walks of life.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712.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周軍;核壟斷時期美國原子外交的演變[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2 何世華;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外層空間政策及其影響[J];東北師大學報;2001年02期
3 徐藍;試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秩序的建立與發(fā)展[J];世界歷史;2003年06期
4 張楊;試論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的美國外層空間政策[J];世界歷史;2004年05期
5 李勝凱;;二戰(zhàn)后美國原子能國際控制政策的形成及失敗[J];齊魯學刊;2004年03期
6 石斌;20世紀50年代美國政府關于核報復戰(zhàn)略的內(nèi)部爭論[J];史學月刊;2004年11期
7 張亞東;冷戰(zhàn)與緩和:艾森豪威爾時期的美蘇關系[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8 何嵐;淺析朝鮮戰(zhàn)爭對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影響[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9 趙學功;;核武器與美蘇冷戰(zhàn)[J];浙江學刊;2006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劉雄;第二屆艾森豪威爾政府的亞洲政策[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郭培清;艾森豪威爾政府國家安全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張楊;冷戰(zhàn)與美國的外層空間政策(1945—1969)[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曉峰;艾森豪威爾政府對蘇裁軍政策探析(1953-1960)[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998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9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