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自由與反諷——當代西方哲學中的另一個轉向
本文關鍵詞:真理、自由與反諷——當代西方哲學中的另一個轉向,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認為,自尼采以后,西方哲學界對“真理”、“自由”等概念作出重新解釋,對“自由”的關注開始優(yōu)先于對“真理”的關注。這個轉向導致了現代反諷理論的崛起,其理論特征有三方面:1.從注重必然性轉到關注隨機性;2.從注重客觀性到強調協同性;3.從追求中心到走向邊緣,并否認有“最后的語匯”存在。文章指出,當代西方哲學的這一轉向,標示著人文主義的又一較大發(fā)展;圍繞“反諷”而展開的諸多話題應引起我國學術界的關注。
在西方傳統哲學中,諸如“本質”、“實在”、“必然性”、“客觀性”、“真理”、“自由”之類的語匯是一些最常見的基礎性語匯。對于這些語匯的揭示或說明幾乎是每一位哲學家的基本任務。西方傳統哲學家一般認為,獲得“真理”是達到“自由”的前提,“真理”意味著對于“實在”之“必然性”的揭示,“自由”則意味著“人的本質”和“事物的本質”的某種聯系或吻合。但是進入20世紀以后,這一傳統由于一種新的哲學理論,一種由黑格爾發(fā)其端、由尼采給以詩意闡發(fā)、并且在弗洛伊德、海德格爾和薩特等人那里獲得展開和應用的“反諷”(irony)理論的誕生而正受到嚴峻的挑戰(zhàn)。進入本世紀60年代以后,這種理論由于德里達、福柯、巴爾特和羅蒂等人的竭力推崇而引起了西方學術界的日益關注。一些西方學者開始自稱為反諷人,以示自己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在反諷人那里,“自由”更密切地相關于“隨機性”、“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于是,圍繞“隨機性”、“反諷”、“自由”、“協同性”等概念而展開的討論便構成了當代西方人文學術尤其是哲學領域的一個新景觀。我們稱之為當代西方哲學中的另一個轉向。
一、從必然性到隨機性
在《隨機性、反諷和協同性》一書中,,以“反諷人”自許的羅蒂考察了反諷理論的一般特點。羅蒂認為, 對于“隨機性”(Contingency)的認可是反諷人的一個共同點。在反諷人看來,語言、個體和團體都是“隨機的”(Contingent),人的自由源于對語言、個體和團體的這種隨機性的基本認可。受海德格爾的影響,反諷人特別喜歡拿哲學與詩學、哲學家與詩人進行比較。反諷人特別看重在柏拉圖的《理想國》里就得到明朗化的詩學與哲學(詩人與哲學家)、藝術與科學(藝術家與科學家)之間的爭論,特別看重通過對于隨機性的認可而實現自我創(chuàng)造的努力與通過對于隨機性的超越而達到普遍性的努力之間的張力〔1 〕。羅蒂認為,自黑格爾、尤其是自尼采以來,哲學與詩之間的這種張力一直延續(xù)著,20世紀的重要哲學家大多追隨于浪漫主義詩人尼采之后,告別了柏拉圖開創(chuàng)的西方哲學傳統,把自由看作是對于隨機性的認可。他們同意尼采把偉大的詩人、創(chuàng)造者看作人類的英雄,而不太看重在傳統上被人看作發(fā)現者的科學家。他們看重后尼采的哲學家,如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因為他們研究哲學是為了揭示個別事物和隨機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都介入了從柏拉圖開始的哲學和詩學之間的爭論,并且最后都放棄了自己的原初立場,從哲學轉向了詩學,使哲學屈從于詩學。
西方傳統哲學家如柏拉圖、康德等大多認為,人滿意地逝去的條件是完成對真理的探索,認識真理也就是接觸到自在存在的東西。絕大多數人都跟隨于哲學家和科學家之后,以為只有一套關于世界的真正描述,只有一個關于人類生活的真實處境。但是詩人對真理不感興趣,他們喜歡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偶然性表象上徒費口舌。因此在傳統哲學家看來,詩人說得越多,寫得越多,反而有可能離開真實的客觀世界越是遙遠。
真理、自由與反諷——當代西方哲學中的另一個轉向 共有7頁,您還有6頁沒有瀏覽首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尾頁 頁次:1/7頁
本文關鍵詞:真理、自由與反諷——當代西方哲學中的另一個轉向,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22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2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