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巴喬夫“新思維”背景下蘇聯(lián)對宗教問題認識的轉(zhuǎn)向
本文選題:蘇聯(lián) 切入點:戈爾巴喬夫 出處:《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12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后,形成了以"民主化"和"公開性"為標志的"新思維"。但是在宗教領域,他及其所領導的蘇聯(lián)黨和政府忽略了對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問題的理論思考,在對宗教本質(zhì)問題缺乏認識的前提下,單純地將宗教政策的調(diào)整當作是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提升國家聲譽以及謀求與西方建立共同價值基礎的工具,最終導致宗教矛盾激化,宗教問題延燒到社會政治領域、民族關系領域,演變成為推倒蘇聯(lián)大廈的重要推手之一。
[Abstract]:After Gorbachev came to power, he formed a "new thinking" marked by "democratization" and "openness." but in the religious field, he and his Soviet party and government ignored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religious issues under socialist conditions. On the premise of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religion, the adjustment of religious policy is regarded as a tool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promote the country's reputation and seek to establish a common value base with the West, which ultimately leads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religious contradictions. Religious issues have spread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fields and ethnic relations, and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pushing down the Soviet edifice.
【作者單位】: 武漢工業(yè)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
【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境外宗教滲透與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戰(zhàn)略研究”(項目批準號:09JZD0004)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512.5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王紹章;;冷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的石油與天然氣:效能和限度——俄羅斯石油:軍事戰(zhàn)中的效能[J];東北亞論壇;2006年02期
2 余科杰;“綠色政治”與蘇聯(lián)解體[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5年03期
3 劉軍;全球化背景下的俄羅斯國家定位[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4 李華;政治公開性:意義、缺陷與啟迪——以戈爾巴喬夫執(zhí)政為個案的深度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08期
5 丁宏;從回族的文化認同看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相適應問題[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6 雷麗平,傅樹政;蘇維埃政權初期的政教關系[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4年05期
7 徐崇溫;如何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01期
8 李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民族理論研究綜述[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9 羅 捷;論泛伊斯蘭主義在中亞發(fā)展的原因、危害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1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張奕陽;十九世紀歐洲社會主義發(fā)展中的宗教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2 魏宛斌;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國社會主義發(fā)展中的宗教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3 李贄;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4 李遼寧;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tài)功能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馬曉軍;甘南多元宗教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6 陳彬;宗教權威的建構與表達[D];上海大學;2007年
7 吳向軍;宗教與法的關系論綱[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強;沖突與適應:對當代農(nóng)村宗教信仰的社會學思考[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2 孟高峰;淺析馬克思主義宗教觀[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翟媛媛;宗教學專業(yè)在中國國民教育中地位與作用的思考[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4 韋偉;論民族主義與蘇聯(lián)解體[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5 錢平廣;車臣問題的宗教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6 劉海英;赫魯曉夫與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lián)的政教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茜;新疆多種宗教并存及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D];新疆大學;2007年
8 林園;哈維爾與捷克斯洛伐克劇變[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陳興廣;試論冷戰(zhàn)時期美國在能源領域?qū)μK聯(lián)的遏制政策[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10 馬志麗;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問題[D];西北民族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建才;試論冷戰(zhàn)結束的一個原因[J];歷史教學;1999年01期
2 楊束芳;侯艾君;;戈爾巴喬夫20年前的破冰之旅[J];南風窗;2009年11期
3 于夫;;蘇聯(lián)解體從1985年開始[J];報刊薈萃;2006年10期
4 胡鍵;;蘇聯(lián)解體的“三部曲”[J];社會觀察;2011年09期
5 佚名;;蘇聯(lián)元帥亞佐夫回憶8·19政變[J];報刊薈萃;2010年08期
6 趙冠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一面鏡子:反酗酒運動[J];蘭臺世界;2010年19期
7 阿納托利·車爾尼耶夫;閻世俊;;8·19事變親歷記(下)[J];北京工人;1994年02期
8 聞一;掌聲與決議[J];領導文萃;1999年04期
9 高嵐;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使蘇聯(lián)亡黨亡國、經(jīng)濟崩潰[J];中華魂;2004年05期
10 于洪君;;三個人解散一個超級大國[J];決策與信息;2007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欒文蓮;;運用唯物史觀基本觀點評析蘇聯(lián)解體[A];“蘇東劇變20年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徐艷玲;;蘇東劇變的全球化原因探析[A];“蘇東劇變20年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何貽綸;;關于蘇聯(lián)劇變根本原因再探[A];“蘇東劇變20年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4 張澤森;;根本原因在于無視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改革開放[A];“蘇東劇變20年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5 趙曜;;蘇聯(lián)劇變和解體緣自內(nèi)部——蘇共亡黨、蘇聯(lián)解體20年后的思考[A];“蘇東劇變20年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6 亓成章;;蘇聯(lián)緣何解體?[A];“蘇東劇變20年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7 趙宏;;蘇聯(lián)劇變二十年再認識[A];“蘇東劇變20年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8 孟憲平;;前蘇聯(lián)社會中的非制度化行為論析[A];“蘇東劇變20年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9 孫永芬;;對蘇聯(lián)解體原因中高度集權政治因素的再認識[A];“蘇東劇變20年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10 秦龍;;論蘇聯(lián)解體的原因和歷史教訓[A];“蘇東劇變20年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樹華;蘇聯(lián)解體與戈爾巴喬夫“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2 姜長斌;值得研究的一本書[N];學習時報;2007年
3 德米特里·格奧爾吉耶維奇·諾維科夫 俄共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成員書記 馮育民 譯;蘇聯(lián)崩潰的原因:俄羅斯國內(nèi)爭論的若干結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肖楓;如何看待蘇共變質(zhì)?(下)[N];學習時報;2011年
5 趙俊霞;戈爾巴喬夫改革必然失?[N];山西黨校報;2009年
6 ;戈爾巴喬夫改變了社會主義的概念[N];組織人事報;2011年
7 蔣銳;戈爾巴喬夫與“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N];組織人事報;2011年
8 (俄)尼·伊·雷日科夫 徐昌翰等/譯;《大國悲劇》——亂自何來[N];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作者為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 陳晉;普京是怎樣對待蘇聯(lián)歷史的[N];北京日報;2007年
10 中共中央編譯局研究員 李興耕;對普京的“蘇聯(lián)情結”要作客觀分析[N];北京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馮佩成;蘇聯(lián)干部制度的形成、發(fā)展與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李瓊;蘇聯(lián)、阿富汗、美國:1979—1989年三國四方在阿富汗地區(qū)的一場博弈[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郭永勝;蘇聯(lián)“持不同政見者運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陳愛茹;蘇聯(lián)二十年代的黨內(nèi)斗爭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慧爽;戈爾巴喬夫政治改革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2 秦亞男;戈爾巴喬夫外交新思維及其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3 安曉波;戈爾巴喬夫執(zhí)政時期蘇聯(lián)文化軟實力建設失誤及其后果探析[D];遼寧大學;2010年
4 楊小梅;赫魯曉夫的下臺與美國的評估[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安小婉;中蘇意識形態(tài)若干問題的比較與思考[D];廈門大學;2009年
6 王連文;戈爾巴喬夫執(zhí)政時期美國對蘇聯(lián)軟權力戰(zhàn)略探析[D];外交學院;2009年
7 何萍;“政治參與爆炸”與蘇聯(lián)劇變[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8 郭向陽;前蘇聯(lián)“特權階層”探究[D];華僑大學;2008年
9 陳眾;蘇聯(lián)二十—三十年代的史學期刊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楊欣紅;麥德維杰夫民主社會主義政治思想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529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52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