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共創(chuàng)中日關系美好未來——東北地區(qū)中日關系史研究會2013年年會暨日本侵略與掠奪學術研討會綜述
本文選題:東北地區(qū) 切入點:中日關系史 出處:《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2013年8月6日至9日,東北地區(qū)中日關系史研究會2013年年會暨日本侵略與掠奪學術研討會在山川秀麗、歷史悠久的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城市遼寧省撫順市召開。會議由東北地區(qū)中日關系史研究會和撫順市社科院主辦,來自國內外近5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相關部門的100余名專家學者蒞臨會議。7日上午大會開幕。開幕式由東北地區(qū)中日關系史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共遼寧省委巡視組副主任周力主持,撫順市副市長魏洪江致開幕辭。東北地區(qū)中日關系
[Abstract]:From August 6th 2013 to 9th,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east China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nd the Symposium on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pillage were beautiful in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The meeting was held in Fushun, Liaoning Province, a city with a long history of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conference was sponsored by the Northeast China-Japan Relations History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the Fushun City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came from nearly 50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t home and abroad. More than 100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ttended the meeting. The meeting opened in the morning of 7th. The opening ceremony was presided over by Zhou Li, vice chairman of the Northeast China-Japan Relations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deputy director of the inspection team of the Liaoning Provincial CPC Committee. Opening address by Wei Hongjiang, Vice Mayor of Fushu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作者單位】: 撫順市社會科學院黨史研究所;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撫順市社會科學院;
【分類號】:D829;K29;K3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曉丹;;東北地區(qū)中日關系史學術研討會綜述[J];東北史地;2011年05期
2 洪遠;;建國后中日關系史分期問題概述[J];歷史教學;1990年11期
3 彭懷彬;;試論中國共產(chǎn)黨與東北地區(qū)在華朝鮮獨立運動的關系[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年04期
4 鐘力;;坦率和友好的交流——記一次中日關系史的學術討論[J];歷史教學;1982年12期
5 ;中日關系史研究會在大連舉行第四次學術討論會[J];歷史教學;1984年12期
6 山根幸夫;林憲鵬;;日本出版有關近代日中關系史的四冊新書介紹[J];日本研究;1985年02期
7 王連捷;;朝鮮早期獨立運動與中國東北反日愛國運動之研究[J];蘭臺世界;2010年11期
8 趙剛;;中日教育關系發(fā)展散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9 臧運祜;現(xiàn)代中日關系史研究上永遠的缺憾——關于日本投降前后燒毀文書的情況及其他[J];近代史研究;2005年05期
10 李益波;;印度東北地區(qū)部族分離主義運動探析[J];世界民族;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高曉燕;;縱談面向未來的中日關系史研究[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楊東梁;;中日關系五十年——從甲午戰(zhàn)爭到抗日戰(zhàn)爭[A];江橋抗戰(zhàn)及近代中日關系研究(下)[C];2004年
3 周成平;;“甲辰之役”百年祭[A];江橋抗戰(zhàn)及近代中日關系研究(下)[C];2004年
4 夏應元;;關于日本平安時代遣唐使的次數(shù)問題——以高階遠成的遣唐為中心[A];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5 金成鎬;張玉紅;;四論“朝鮮人民革命軍”說[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6 汪玉林;;再評日本百年國土設計提案點評[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jīng)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增編)[C];2006年
7 汪玉林;;再評《日本百年國土設計提案》(摘要)[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jīng)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增編)[C];2006年
8 奧托斯·凱利;;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秘史[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總第101期)[C];2010年
9 邵繼勇;;吳越文化對史前日本的影響[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總第101期)[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記者高艷鴿;堅持科學客觀研究日本[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2 ;李文海:增進了解才能增加共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馬廣聰;審判日本戰(zhàn)犯5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撫順舉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黃月平;對于中日兩國的歷史應有一個全面認識[N];北京日報;2010年
5 姜立潼;1949年,,韓國“北進”計劃劍指中國[N];中國國防報;2010年
6 金東吉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朝鮮戰(zhàn)爭的國際史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雪珥;半島之殤[N];中國經(jīng)營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衣保中;近代朝鮮移民與東北地區(qū)水田開發(fā)史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2年
2 孫文;《華夷變態(tài)》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3 姜豐裕;民國時期日本對東北水田投資研究[D];延邊大學;2012年
4 朱莉麗;1369-1599日本各階層對華觀初探[D];山東大學;2007年
5 王雁;“山東問題”與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1914-1922[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黃潤浩;東北地區(qū)朝鮮共產(chǎn)主義者的“雙重使命”研究[D];延邊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余飛龍;馬歇爾調停使命之東北調停[D];安徽大學;2013年
2 張慶;日本投降與國民政府的反應和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3 胡冰;冷戰(zhàn)時期中日關系中的美國因素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4 伊藤健;滿鐵創(chuàng)立時期后藤新平與日本政府的對立[D];吉林大學;2008年
5 陳春燕;美國對中日第四次民間貿易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隋笑宇;美國內戰(zhàn)前東北部城市化高速發(fā)展的原因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陳璐一;日本遣唐使研究述論[D];鄭州大學;2007年
8 湯祺;戰(zhàn)后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1949年10月~1972年9月)[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9 化益輝;日本近代駐華外交官小田切萬壽之助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10 鄧志虹;冷戰(zhàn)后日臺關系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420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4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