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文宗教政治思想論析
本文選題:加爾文 切入點:宗教政治思想 出處:《內蒙古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 加爾文(1509-1564)是16世紀西歐偉大的宗教改革家,他的新教改革思想不僅對歐洲、美洲甚至對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自中世紀以來,一直處于二元社會的歐洲,政治和宗教的權威相互競爭。到了15-16世紀,由于天主教的腐敗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原因使得宗教改革在所難免。因此可以說,盡管政治內容不是加爾文改革的主要方面,但加爾文的宗教改革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場政治改革。 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加爾文在宗教改革中所體現出來的政治思想,包括加爾文的上帝觀及其關于世俗政府和新教教會的關系、世俗政府和新教教會的功能、以法治國的理念、民眾在政府和新教教會之間所處的地位等問題,并且用相當的篇幅闡述了加爾文的宗教政治思想在日內瓦社會生活中的體現和影響。筆者也特別強調加爾文在日內瓦改革實踐中所提倡的宗教和政治和諧相處,,以及在日內瓦謀求建立一個關注普通民眾的和諧的神的國度的思想。加爾文并不是絕對的鐵面人物,而是用法律去治理國家的改革家,他實際上有著一顆寬厚之心。他已經有了現代管理的思維,他的一些治國措施仍值得我們去關注。
[Abstract]:In 16th century, he was a great religious reformer in Western Europe. His Protestantism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not only on Europe, but also on America and even the world. Since the Middle Ages, Europe has been in a dualistic society. By the 15th and 16th centuries, religious reform was inevitable because of Catholic corruption and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So it can be said that even though political content is not the main aspect of Calvin reform, But Calvin's Reformation was, in a sense, also a political reform.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Calvin's political thoughts embodied in religious reform, including Calvin's view of Go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cular government and Protestant church, the function of secular government and Protestant church, and the idea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by law. The position of the peopl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Protestant churches, The author also emphasizes the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harmony advocated by Calvin in the practice of Geneva reform. And the idea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divine kingdom in Geneva that is concerned with ordinary people. Calvin is not an absolute figure, but a reformer who governs the country by law. He actually has a heart of mercy. He already has a modern management mind, and some of his governing measures still deserve our attention.
【學位授予單位】:內蒙古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K5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洪禹;16~18世紀法國政治思想觀念的演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王加豐;;16—18世紀間西歐的激進思潮與近代國家的形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3 張井梅;;西歐人文主義思潮再認識[J];北方論叢;2008年02期
4 張笑宇;;索爾茲伯里的約翰與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中世紀淵源[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10年04期
5 李蓉;;美國現代化進程中對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反叛和回歸[J];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6 馬俊峰;;論馬基雅維里的自由觀對反腐敗的意義[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7 李見順;;歷史語境主義:昆廷·斯金納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初探[J];船山學刊;2009年01期
8 張匡娟;淺談馬丁·路德與德意志教育[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9 林秋琴;唐小山;;權力與道德——重讀《君主論》[J];大學時代;2006年11期
10 斯彥莉,黃振萍;進一步的“哥白尼回轉”——從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說起[J];東岳論叢;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陳文娟;;共和主義自由與帝國的悖論[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2 夏勇;;中國憲法改革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從“改革憲法”到“憲政憲法”[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法治文明的承繼與融合”法律分論壇論文或提要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彥新;近代西歐大陸私法的歷史基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惠萍;嚴復與中國近代文學變革[D];河南大學;2011年
3 宮寶龍;記號的迷思[D];浙江大學;2011年
4 陸建松;上帝、國家與財產權[D];復旦大學;2011年
5 耿兆銳;約翰·密爾的印度觀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于維君;經濟法歷史合理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7 趙文君;西歐私人財產權利觀念形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朱耀輝;城市文明與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興起[D];復旦大學;2003年
9 周麗;論近代自然法的產生[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10 崔濤;董仲舒政治哲學發(fā)微[D];浙江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艷;論休謨史學[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江;漢娜·阿倫特的公共幸福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3 林茂申;馬基雅維里《君主論》之“新君主”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4 何繼承;試論但丁的政治思想[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5 杜佳峰;薩沃納羅拉生平及其政治思想評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忠純;論基督教(圣經)對狄更斯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歐陽健;我國現階段縣域腐敗成因及防治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鄭坤;傳統(tǒng)與現代糾結的困惑[D];江南大學;2011年
9 王江偉;德性的探尋:論柏拉圖《王制》中的正義[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10 傅乾;英國法語境中的因襲權利與自然權利[D];山東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886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58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