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謙次郎與法政大學速成科的創(chuàng)辦
本文選題:梅謙次郎 切入點:法政大學 出處:《史林》2012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梅謙次郎是日本明治時代著名的法學家,現(xiàn)行民法典的起草人之一。他在擔任法政大學總理期間,為希冀赴日學習法政的中國留學生開辦速成科。從制定學則、延攬名師到親自授課,事事躬親。速成科學制雖短,但課程規(guī)劃和設置較為科學,且所聘請教師多為當時日本法學界的領軍人物,極大程度地保證了教學質(zhì)量。許多學生赴日前已取得舉人、進士功名。盡管速成科曾遭遇種種詬病,但就具體的歷史情境而言,速成科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改革人才,他們在清末民國的政治、法律舞臺上表現(xiàn)活躍,影響深遠。
[Abstract]:Mei Qian-jiro was a famous jurist in Meiji period in Japan and one of the drafters of the current Civil Code. During his tenure as prime minister of Facheng University, he set up an accelerated course for Chinese students who wanted to study French politics in Japan. Although the rapid scientific system is short, the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setting is relatively scientific, and most of the teachers employed were the leading figures in Japanese legal circles at that time. To a great exten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has been guaranteed. Many students have already gained a reputation for merit before they go to Japan. Although the accelerated course has encountered various criticisms, but in terms of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situatio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ccelerated science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reform talents, who were active in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aren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had far-reaching influence.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日本愛知大學中國研究科;
【分類號】:D931.3;K3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李貴連;近代中國法律的變革與日本影響[J];比較法研究;1994年01期
2 賀躍夫;清末士大夫留學日本熱透視——論法政大學中國留學生速成科[J];近代史研究;1993年01期
3 丁相順;;晚清赴日法政留學生與中國法制近代化的再思考[J];金陵法律評論;2001年01期
4 郝鐵川;中國近代法學留學生與法制近代化[J];法學研究;1997年06期
5 翟海濤;;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與清末的法政教育[J];社會科學;2010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語和;金大寶;;朝陽大學與我國法制近代化論略[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02期
2 蔣志如;;兩條道路如何抉擇?——對《變法、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一文的解讀[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3 王娟;翻譯研究中的歷時描寫[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4 王建華;論日本與晚清軍事教育近代化[J];安徽史學;2004年05期
5 蘇全有;;論清末的省界觀念[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6 岑紅;;清末民初政府管理模式的變化與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型[J];安徽史學;2011年05期
7 陳芳;;清末留日學生與地方督撫間的政治博弈——以留日陸軍士官生為中心[J];安徽史學;2012年01期
8 強百發(fā);;近代中國對西方農(nóng)書的翻譯及其傳播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年02期
9 陳敏;清末士紳在新式教育領域內(nèi)的活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10 翟志宏;;政府視角:民政部與清末著作權律的頒布[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建樹;;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顧元;曾爾恕;;中國法律史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何勤華;;西方法學觀在近代中國的傳播[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法治文明的承繼與融合”法律分論壇論文或提要集[C];2004年
4 李欣;;另類的科學修辭:中國靈學活動中的催眠術[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李欣;;中國靈學活動中的催眠術[A];首屆、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獲獎文集[C];2009年
6 陳劍華;;清末民初法政學堂之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王彬;;淺析我國近代法律教育的課程設置[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郎群秀;;論中國近代留學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9 岳謙厚;張瑋;;清末民初中國留學教育的多元取向[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10 孫石月;于近仁;;試析20世紀初出現(xiàn)留日高潮的社會基礎[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朱蓉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民間外交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楊曉莉;20世紀上半葉陜西地區(qū)法學思想與法學實踐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4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張振國;清代文官選任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廖紅宇;福建鋼琴音樂發(fā)展歷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暉;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興”—我國近現(xiàn)代體育發(fā)展的歷史動因[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8 楊文海;壬戌學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陸胤;近代學術的體制內(nèi)進路[D];北京大學;2011年
10 楊鵬;中國史學界對日本近代中國學的迎拒[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路瑩;洋教習與晚清新式學堂的建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丹;五四時期留日學生愛國運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蔣琳;董康與清末監(jiān)獄改良[D];湘潭大學;2010年
4 薛小雷;近代以來中國學前教育向外國學習的歷史與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黃立明;江西留學生與近代地方社會變遷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熊小欣;晚清海外修學旅游政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付中瑋;留日士官生與中國軍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蘭淇;數(shù)字化模擬法庭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趙麗;民國時期的安徽留學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汪薇;行政過程視角下行政裁量的控制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少華;;“教授是什么官”[J];教師博覽;2008年05期
2 林少華;;“教授是什么官?”[J];雜文選刊(職場版);2008年03期
3 Dr.PaulChamnessMiller;楊倩;;一位美國教授寫給中國留學生的信:剽竊-學術禁忌[J];英語沙龍(實戰(zhàn)版);2006年05期
4 秦皇李;王懷東的山花爛漫時[J];中關村;2004年Z1期
5 王云;;圣誕節(jié)的舞會[J];上海文學;1981年10期
6 李喜所;清末民初的留美學生[J];史學月刊;1982年04期
7 歐文;第一個獲得亞歷山大大學語言碩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J];阿拉伯世界;1988年03期
8 儲小雷;悉尼,孤獨的同居者(之十一)[J];南風窗;1996年08期
9 郭麗坤;金言;;透視自費留學熱[J];人民文摘;2007年10期
10 呂斌;;首位邁入日本觀光廳研修的中國留學生[J];華人時刊;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任建蘭;;構建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體系[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下冊)[C];2001年
2 譚炳炎;;二十世紀中國鐵路沿線泥石流防治理論與實踐[A];中國鐵道工程地質(zhì)世紀成就論文集[C];2005年
3 王震亞;;中國留學生小說的回顧與前瞻[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4 王家喜;;科學發(fā)展觀與高分子化學教學改革初探[A];2009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9年
5 楊光;;致詞——在全國高校社會主義經(jīng)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第23次年會開幕式上的講話[A];社會主義經(jīng)濟理論研究集萃——紀念新中國建國60周年(2009)[C];2009年
6 金福興;;慢性軟組織損傷環(huán)鏈理論與實踐[A];中國針灸學會微創(chuàng)針刀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微創(chuàng)針刀學術研討會學術論文集[C];2009年
7 ;“八五”期間全國高校社會主義經(jīng)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總結[A];深化企業(yè)改革和治理通貨膨脹研究[C];1995年
8 衛(wèi)興華;;全國高校社會主義經(jīng)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第八次會議開幕詞[A];當今中國經(jīng)濟學八大理論熱點[C];1994年
9 ;《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3卷)征稿函[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2卷)[C];2010年
10 康渝生;;新時期黨建學說的理論與實踐——學習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A];時代·創(chuàng)新·先鋒隊——黑龍江省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80周年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韓丹 整理;中國在世界人才大戰(zhàn)中失敗了嗎?[N];經(jīng)濟參考報;2009年
2 吳紅梅邋呂妍 劉艷元;中國留學生南京國際交流大會召開[N];新華日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劉軍;盲目“留學熱”該降溫了[N];光明日報;2010年
4 記者 傅云威;吃苦也是一種福氣[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5 早報特約評論員 吳琦幸;年輕留學生何以變成校園殺人魔[N];東方早報;2007年
6 記者 沈衍琪;中國成為美國熱門留學目的地[N];北京日報;2008年
7 張曉;發(fā)動更多人幫助孩子們改變命運[N];深圳特區(qū)報;2009年
8 韓墨 焦宇;中國藏學家對話德國青年,互動增進了解[N];中國民族報;2010年
9 張雷生 劉文銳;個人發(fā)展與祖國命運要緊密聯(lián)系[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10 劉晨 黃興偉 韓建軍 (記者 劉晨 黃興偉);中國留學生被埋電視大樓,我救援隊開挖[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穎;二十世紀上半葉日本的“對支文化事業(y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關琰珠;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3 苗鳴宇;民法典的活力之源[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4 王松;跨文化語境下交際顧慮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5 冉春;南京國民政府留學教育管理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鄭繼江;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情結探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7 張慶文;“三從一大”理論與實踐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08年
8 胡新智;金融創(chuàng)新對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的影響[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郭永玉;超個人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D];南京師范大學;2000年
10 朱旭東;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前期歐美國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歷史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199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虎;民國時期民法法典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2 章小兵;財團法人制度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3 李周愛;初中科學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4 張彪;民法類推適用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5 肖道斌;信用權制度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郭蔚云;高中歷史情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高秀君;退耕還林(草)的理論與實踐[D];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8 楊紅玲;鄧穎超婦女解放思想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7年
9 石麗;地域文化在城市廣場設計中的尋求與表達[D];長安大學;2008年
10 魏威;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活動課”實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648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56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