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1969年中美危機期間的信息溝通
本文關鍵詞: 中美關系 危機 外交信息傳遞 出處:《四川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朝鮮戰(zhàn)爭過后,中美兩國走向全面敵對,對抗持續(xù)到1969年尼克松上臺。在這敵對的年代中,中美兩國在臺灣問題、越南問題上數度走向戰(zhàn)爭邊緣,但最終都有效地控制了局勢。本文研究中美在危機期間的信息傳遞。認為中美兩國雖然意識形態(tài)嚴重對立,但兩國仍然從各自的國家利益出發(fā)理智地處理危機,在缺乏正常交流渠道的情況下,雙方為了避免戰(zhàn)爭,都積極地向對方發(fā)出大量信息表明己方無意擴大沖突的意圖。 論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政治心理學派對國際政治提出的新解釋。政治心理學派認為,一國外交決策的制定,是該國決策者對現實、客觀因素感知并作出反應的結果。而受各種因素影響,決策者往往不能對客觀形勢作出正確的感知,,容易產生錯誤知覺,這在國際政治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錯誤知覺的產生,國家之間的有效溝通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部分以朝鮮戰(zhàn)爭為背景,探討中美初期的信息傳遞。朝鮮戰(zhàn)爭初期,中美兩國信息傳遞失敗,兩個不想發(fā)生戰(zhàn)爭的國家最終卻走向戰(zhàn)爭。戰(zhàn)爭影響了中美兩國在后來十多年的關系:一方面,中美和解的可能性徹底消失,雙方陷入了十幾年的敵對;另一方面,中美兩國在戰(zhàn)爭中看到了彼此的力量,在后來的危機期間,雙方都努力傳遞信息,避免走向戰(zhàn)爭。 第三、四、五部分回顧了兩次臺海危機和越南戰(zhàn)爭期間中美兩國的信息傳遞和解讀。在危機期間,雙方都積極地傳遞信息,通過雙方的努力,中美兩國成功地實現了避戰(zhàn)。 最后一部分對這一時期的信息傳遞作了總結。在這一時期,中美兩國以朝鮮
[Abstract]:After the Korean War,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oved towards full-scale hostility, and the confrontation continued until Nixon came to power in 1969. In this hostile era,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oved several times to the brink of war on the Taiwan issue and the Vietnam issue. However, in the end, they all effectively controlled the situ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crisis. It is believed that althoug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ideologically opposed, the two countries still handle the crisis rationally in the light of their respective national interests. In the absence of norm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oth sides actively send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to each other in order to avoid war, indicating that they have no intention of expanding the intention of conflict.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new explanation put forward by the political psychology party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school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believes that the making of a country's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is the reality of the country's decision-makers. Objective factors perceive and react as a resul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decision makers are often unable to correctly perceive the objective situation and are prone to misperception, which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order to avoid the emergence of false percepti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untries is very necessary. The second part takes the Korean War as the background to discuss the early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Korean War,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ailed. Two countries that did not want to have a war eventually went to war. The war affec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 more than a decade: on the one hand, the possibility of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mpletely disappeared, and the two sides fell into more than a decade of hostility;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aw each other's strength in the war, and in the ensuing crisis, both sides tried to convey a message and avoid going to war. The third, fourth and fifth parts review the transmis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inform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two Taiwan Strait crises and the Vietnam War. During the crisis, both sides actively transmitted information, and through the efforts of both side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uccessfully avoided war. The last part summarizes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of this period. In this period,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use Korea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K27;K712.5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豪;趙學美;;清末民初中美庚款興學研究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7期
2 鐘建國;;大得不能倒[J];英語文摘;2011年09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婉蓉;;費正清對中美關系史研究的特點及其思想變化探因[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2 辛紹杰;;肝細胞永生化策略研究進展[A];第三屆全國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凈化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3 左雙文;王杰;;中華民國外交史研究:回顧與前瞻[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吳祖林;賀吉庸;;心理狀態(tài)與大面積燒傷治愈率[A];全國第三屆燒傷外科學術交流會議論文摘要[C];1991年
5 萬憬;武國城;郭小朝;鄧學謙;姚振華;宋春飛;劉奎;;突發(fā)危機事件中團體心理干預的應用[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資中筠;;關于美國基金會的作用[A];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演講討論稿)[C];2002年
7 張浩;蔡昌枰;王士禮;陳學明;葉燕芬;;永生化人食管鱗狀上皮細胞系的建立及其染色體不穩(wěn)定性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C];2007年
8 黃文忠;;有關應對經濟危機宏觀調控措施的幾個觀念問題[A];中國經濟60年 道路、模式與發(fā)展: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經濟、管理學科卷[C];2009年
9 史玉嶠;;一位成功的總統(tǒng)秘書——喬治·科特柳[A];中國當代秘書群星文選[C];1999年
10 趙敦華;;中國哲學、大哲學和世界哲學[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紀念馮定百年誕辰研究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徐立凡;中美關系的“定”與“不定”[N];華夏時報;2006年
2 薛?;史論并茂的《中美關系史》[N];光明日報;2005年
3 記者 楊文平 通訊員 熊華;創(chuàng)造中美關系史上“四個第一”[N];長江日報;2009年
4 魏紅霞;中美關系與國際格局[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5 高鵬章;平安度過“危機期” 心理教育宜重視[N];檢察日報;2000年
6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潘國華;講述“布什家族與中國”的故事[N];社會科學報;2008年
7 儲和平;從次貸危機看美國期指市場的風險管理職能[N];期貨日報;2008年
8 張思前;ISO 欲開發(fā)改進危機管理標準[N];中國質量報;2006年
9 聶寒非;佐利克掌舵世行的中國意義[N];南方日報;2007年
10 趙世人;2005:中美關系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N];學習時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勇;地方因素對美國外交的影響[D];外交學院;2009年
2 陳才俊;美國傳教士與19世紀的中美外交關系(1830-1899)[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崔志海;美國政府與晚清朝政(1901-1912)[D];復旦大學;2008年
4 孔陳焱;衛(wèi)三畏與美國早期漢學的發(fā)端[D];浙江大學;2006年
5 王成至;1969—1972年中美緩和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云龍;1954-1955年中美臺海危機管理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7 唐洲雁;毛澤東的美國觀[D];復旦大學;2006年
8 陳宗權;中美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互動之研究(1950年至今)[D];復旦大學;2008年
9 金朝暉;中國政府解決聯合國代表權問題研究(1949-1971)[D];浙江大學;2006年
10 胡素萍;李佳白與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D];中山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但曉群;1953—1969年中美危機期間的信息溝通[D];四川大學;2006年
2 高杰;淺析中美關系發(fā)展對美國對臺軍售政策的影響[D];外交學院;2009年
3 孫敬文;戰(zhàn)略經濟對話與中美關系[D];吉林大學;2009年
4 張麗琴;論冷戰(zhàn)時期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中美意識形態(tài)因素(1949-1972)[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吳岳俊;試析太平洋戰(zhàn)爭前后中美軍事合作[D];山西大學;2008年
6 常霞;關于11-13歲兒童繪畫的特點及教學方式的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彥文;冷戰(zhàn)后美國對華文化外交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8 韓麗紅;美國傳教士在晚清中美關系中的角色研究(1830-1860年)[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9 張偉;搖擺與矛盾[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10 郭翠翠;蒲安臣與早期中美關系研究(1861-1870)[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396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539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