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zhàn)爭前法國對華貿(mào)易落后原因探析
本文關(guān)鍵詞:鴉片戰(zhàn)爭前法國對華貿(mào)易落后原因探析 出處:《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法國 法中貿(mào)易 東印度公司 壟斷特權(quán)
【摘要】:十六世紀初葡人東來,開啟了歐洲國家通過海路直接與中國貿(mào)易的時代,之后西、荷、英等國相繼赴華互市,謀取商利。法國亦不甘落后,于1664年組建東印度公司,意欲在印度及中國等地通商斂財,與列強展開競爭。但因法國實施的貿(mào)易保護政策、薄弱的殖民地市場以及與英國在亞洲的激烈沖突,導致貿(mào)易規(guī)模始終沒有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擴展。
[Abstract]:In 16th century, the Portuguese came to the east, which opened the era of European countries directly trading with China by sea. After that, Western, Dutch, British and other countries went to China one after another to gain commercial profits. France was not willing to lag behind. In 1664, the East India Company was formed with the intention of trading and collecting money in India and China to compete with the great powers, but because of the trade protection policy implemented by France. Weak colonial markets and bitter conflicts with Britain in Asia have led to no further expansion of trade.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分類號】:K565.4;F729
【正文快照】: 如今,經(jīng)濟全球化迅速發(fā)展,國家間經(jīng)濟依存度日趨增強,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兩個大國,中法一向互為重要貿(mào)易伙伴。近10年來,兩國經(jīng)貿(mào)合作發(fā)展勢頭尤為迅猛,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2001至2011年(截至11月)雙邊貿(mào)易額從77.91億美元增至469.73億美元,足足增長了5倍有余。據(jù)估計,5年內(nèi)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煉之 ,胡玉堂;《一八三○年在法國》簡介[J];世界歷史;1979年01期
2 郭華榕;《六十人宣言》——法國工運的一個路標[J];世界歷史;1991年02期
3 何成法;薩伏伊和尼斯怎樣并入法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4年04期
4 計秋楓;論法國霸權(quán)的興衰[J];史學集刊;1996年03期
5 ;法國學者在滇考察紀實[J];東南亞;1985年03期
6 王文超;試論拿破侖的霸權(quán)主義[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1期
7 宋韋佩;美國購買路易斯安那始末[J];史學月刊;1987年03期
8 王家寶;論法國第二帝國現(xiàn)代化的條件[J];世界歷史;1991年01期
9 王章輝;英國和法國工業(yè)革命比較[J];史學理論研究;1994年02期
10 張小榮;近代法國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原因的研究[J];大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駐法國記者 張;;法國 “機器城”銘記華工史[N];人民日報;2005年
2 本報駐法國記者 鄭園園;法國 視文化遺產(chǎn)如生命[N];人民日報;2002年
3 郭京花 張忠霞;60年了,歷史痕跡仍閃爍在大國恩怨中[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4 馬曉燕 新華社特稿 記者 劉芳;“血與淚的記憶刻入了歷史”[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5 駐法國使館文化處 劉望春;法國:鼓勵民間組織保護文化遺產(chǎn)[N];中國文化報;2002年
6 本報特約書評人 江曉原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導,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主任);“總有一天,,法蘭西會感謝我挽救了她的榮譽”[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7年
7 潭江;五萬華工死于歐戰(zhàn)[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8 鄭潔;歐盟1957-2007:奇跡悄然發(fā)生[N];東方早報;2007年
9 張春英;以歷史眼光看中國的未來[N];中華讀書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丁剛;納粹導彈基地探秘[N];人民日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黎英亮;普法戰(zhàn)爭與厄內(nèi)斯特·勒南的民族主義思想[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汪堂峰;災難的前奏:1941-1954年美國對越政策的演變[D];復旦大學;2004年
3 王仕英;肯尼迪政府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的政策[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周旭東;夾縫中的羅馬尼亞[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5 劉作奎;1918-1929年英法關(guān)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6 劉東明;從羅斯福到艾森豪威爾1940—1954年美國的越南政策[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猛;試論戴高樂主義[D];湘潭大學;2005年
2 劉稚旖;法國退還庚子賠款始末[D];西南交通大學;2006年
3 賀川子;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法德關(guān)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4 邵興國;法國與義和團運動[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5 李永梅;早期歐洲一體化在法國成功的原因探析[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劉姝;1958-1969年美國對法國政策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段旭峰;試論亨利七世對法國、西班牙的外交政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云飛;1945-1955年英法在東南亞的非殖民化政策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9 楊麗娟;美國對法國發(fā)展核武器計劃的情報評估及對策(1946-1974)[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樸姿映;朝鮮大院君時期的對外關(guān)系研究[D];延邊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4408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40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