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維差異
本文關鍵詞: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維差異,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 >>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維差異
第 20 卷第 2 期 2010 年 6 月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Journal of Gansu Radio & TV University
Vol. 20 No. 2 Jun. 2010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維差異
馬登龍1, 張 曦1, 馬曉理2
(1.甘肅廣播電視大學
武威分校 , 甘肅 武威 733000; 2.武威市教育局 職教科, 甘肅 武威 733000 )
[摘要] 文化是人為事物的組合。不同的民族、 國家由于所處的地域、 生活習俗不同, 形成的主流文化也就不同, 它的標志性語言是 “士為知己者死” , 其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從本質上講屬于情感文化, 內(nèi)核是群體意識; 西方文化屬于哲理性文化, 它的標志性語言是 “知識就是力量”其內(nèi)核是個體意識。由于文 , 化背景的不同, 導致了中西方人的思維差異。中國人擅長形象、 直觀、 類比、 綜合、 對立統(tǒng)一思維; 西方人擅長概 念、 邏輯、 分析、 微觀、 對立面的對立思維。自然觀、 科學發(fā)展的循環(huán)機制、 民族文化性格是其思維差異產(chǎn)生的重 要歷史原因。 [關鍵詞] 文化; 思維差異; 歷史原因 [中圖分類號] G1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 4630 (2010 )02- 0026- 04
什么是文化?學者們對文化的定義有上百種 之多, 我們比較認同的有兩種: 一種是所謂文化 就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和物質財富的綜合; 一種是 所謂文化就是人類行為的綜合 。其實, 文化就是 一種活法, 就是一種生活的價值取向。不同的民 族、 不同的國家所處地域及生活習俗不同, 形成 的主流文化也就不同。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西方
[1]
以子女撫養(yǎng)到法定年齡就要自立, 父子用餐也實 主張個性張揚向外發(fā)展, 追求自由自在 行 AA 制。 的生活方式。 綜合來看,如同甘美的水果有內(nèi)核一樣, 文 化也是如此。只是不同的特征造就了不同的文化 內(nèi)核。中國文化的內(nèi)核是群體意識, 西方文化的 內(nèi)核是個體意識。既然廣義的文化是人類行為的 綜合, 那么我們從中西方人的行為習慣就可以看 出文化內(nèi)核的差異。 從用餐方式上看, 中國人喜歡聚餐, 使用的 餐具是筷子, 從大堆上往回撈, 最具代表性的就 是火鍋;西方人采用分餐制,使用的餐具是刀、 叉, 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由內(nèi)向外切。從見面禮節(jié) 上看, 西方人見面不是握手就是擁抱, 向外發(fā)展; 中國人的傳統(tǒng)禮節(jié)見面不是打拱,就是磕頭, 心 照不宣, 大家都是一伙子的, 不敢握別人的手, 只 中國人的姓名是 好握自己的手。從姓氏排列看, 由宗族、 輩分到自己的名字, 突出的是氏族整體; 西方人的名字是由自己、 父輩到家族, 突出的是 個體。從時空角度看, 中國人習慣用年、 日、 月、 時、 秒表達時序, 分、 用國家、 市、 街道、 省、 縣、 門 牌號排列地址, 突出的是從整體到個別的析出關 系; 西方人的時間排序是: 分、 日、 年, 秒、 時、 月、 地址則按門牌號、 街道、 市、 國家排列, 縣、 省、 突 出的是個別向整體的合成關系。 由上可見, 中西方人的行為表達方式明顯不
文化的差異, 以及由此導致的思維方式的不同。
一、 中西方文化的本質差別
中國文化從本質上講屬于情感文化, 它的標 志性語言是 “士為知己者死” 。從群體來講, 穩(wěn)定 的農(nóng)耕社會造就了盤根錯節(jié)的家族紐帶, 人與人 之間的矛盾幾乎多半會循根而歸結為家族成員 之間的矛盾, 因為大家都是炎黃子孫, 強調(diào)和為 貴、 天下太平、 仁愛為本。從個體來講, 認為人生 一世, 就要盡責奉獻, 上要贍養(yǎng)老人, 下要撫養(yǎng)子 孫。任何場合都強調(diào) “做人” 的重要性, 一輩子必 須按照社會公認的標準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 始終把 自己置于某種管理的制約之下。 西方文化屬于哲理性文化, 它的標志性語言 是 “知識就是力量” 。由于海洋文明、 游牧文明具 有極強的流動性、 好戰(zhàn)性, 從而形成了比家國意 識更強的國家意識和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社會 關系體系。西方人認為上帝造就自己, 就是要盡 情地享受人生, 不需要承擔過多的社會責任。所
收稿日期:2010- 03-03
作者簡介:馬登龍 (1955- 男, ) 甘肅武威人, 研究員, 從事遠程教育、 高職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2010 年 6 月
馬登龍等: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維差異
27
同, 文化差異顯而易見, 而支配人們行為的思維 差異存在是必然的。
方式。中醫(yī)看病講究望、 問、 善于直覺思 聞、 切, 維, 從現(xiàn)象洞察事物的本質; 西醫(yī)強調(diào)邏輯思維, 習慣從局部分析入手,采取由個別到共性的形 式, 將同類事物的共性總結出來, 是由具體到抽 象的思維過程。 第五, 從繪畫布局、 藝術風格和審美意識方 動 面看:中國山水畫是以縱軸統(tǒng)觀全局,人物、 植物描繪以勾畫輪廓為主。藝術傳統(tǒng)以象征 物、 寫意表現(xiàn)為基本特征,以想象真實代替感覺真 實, 講究風貌神韻, 離神得似, 擅長以抽象線條、 節(jié)奏表現(xiàn)凝練的感情, 具有高度抽象性。審美情 趣在于強調(diào)對深厚雋永的意境加以直觀領悟, 注 重美與善的統(tǒng)一。西方繪畫則對每個細節(jié)力求形 似,人物和動物繪畫都要求以解剖學為基礎, 靜 物風景則講究透視比例的立體感。藝術傳統(tǒng)在于 刻意寫實, 以個體時空嚴格要求為特點的感官真 實為目標, 強調(diào)摹擬再現(xiàn)。審美情趣則注重對審 美對象加以系統(tǒng)的條分縷析,追求真和美的統(tǒng) 一。 綜合以上可見,中國人的思維是立體型的, 西方人的思維是流線型的。[3] 中國人更偏好綜合思維, 西方人更偏好分析 思維。 在信息的排列組合方面, 中國人整體思維優(yōu) 先, 西方人則是個體思維優(yōu)先。除了前面例舉過 的時間、 地址、 姓名的排序可以說明外, 我們還可 以舉出幾個例子來證明。 中國人最傳統(tǒng)的計算器—— —算盤, 加減乘除 的運算規(guī)則都是從大位數(shù)開始的, 而引入西方算 術后, 才從個位數(shù)開始。 漢語中兩個字組詞時, 絕大部分是表示大概 念的字在前, 表示小概念的字在后, 例如: 大小、 多少、 多寡、 長短、 尺寸、 粗細、 年月、 分秒、 高矮、 胖瘦、 寬窄、 斤兩、 長幼、 兄弟、 姐妹、 百十、 國家、 省市、 取長補短、 長年累月、 長吁短嘆等等。當然 相反的也有幾個, 輕重、 如: 輕重緩急等。由此可 見整體優(yōu)先的表現(xiàn)是很突出的。 中國的三大國粹—— —京劇、 國畫、 中醫(yī)也充 分體現(xiàn)了綜合思維的特點。京劇是乾隆年間綜合 徽調(diào)、 漢調(diào)等地方戲劇發(fā)展起來的, 就唱、 作、 念、 打外加中國獨有的武術, 也是西方歌劇、 舞劇、 話 劇的綜合。國畫不僅有繪畫, 在宋代以后又增加 了題字、 題詩、 印章, 現(xiàn)在的國畫實際上是繪畫、 書法、 文學和雕刻藝術的綜合。至于中醫(yī)的傳統(tǒng) 是不僅把人本身看成一個整體而且強調(diào)天人合
二、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維差異[2]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 學文科的人喜歡問 “這 是為什么?”學工科的人喜歡問 , “怎樣做?” 。同 一主流文化下的亞文化尚且產(chǎn)生這樣的思維偏 好, 何況不同的主流文化之間, 思維差異會更明 顯。 中國人擅長宏觀思維,西方人擅長微觀思 維。中國人偏好形象、 直觀、 類比思維, 西方人偏 好概念、 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是對大腦中的形象 進行加工改造, 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過程; 邏輯 思維就是對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思維活動。中西 方人兩種思維都有,只是因為文化背景不同, 偏 好也就不同。其分析依據(jù)是: 首先, “邏輯” 從 這個詞來看。 “邏輯” 是個外 來詞, 世紀初嚴復在翻譯英語文獻時遇到 20 “Logic” 這個單詞, 苦于在漢語詞匯中找不到對應 “邏輯” 由此說明在此前中國 , 的詞, 只好直譯成 的邏輯學并不發(fā)達。 其次, 從語法的角度看。西方文化中拉丁語、 希臘語等語法書成書都比較早, 而漢語的語法成 書比較晚 (1898 馬建忠 。 ) 語法是人類語言長期抽 象化的結果, 語法規(guī)則實際上反映了人類思維的 邏輯規(guī)則。證明西方人的邏輯思維發(fā)達。從文章 章法和文字描寫方式上看, 中國人習慣于文章必 須有頭有尾, 層次分明, 起承轉合, 不可顛倒。來 龍去脈必須交代清楚,注重整體結構的完整性。 人物描寫也以 “沉魚落雁之容, 閉月羞花之貌” 的 整體描畫為特色, 注重外在行為的描述; 西方文 學作品則可由任一中間局部開頭, 整體時空感不 強, 倒敘、 跳躍、 意識流、 片段……更是其作品之 特長。人物描述則以從頭到腳、 直到睫毛顫動類 細節(jié)刻畫為基本特色, 注重不可見的獨白和內(nèi)在 心理描寫。 第三, 漢語中的量詞比英語中的多, 諸如: 一 面紅旗、 一顆星、 一把傘、 一頭牛、 一只羊、 一匹 馬、 一壺茶、 一盞燈、 一本書、 一桿秤、 一張紙等 等。這種量詞與名詞的搭配, 往往與形象有關, 而 英語中量詞很少, 足見中國人的形象直觀思維比 較發(fā)達。 第四, 從醫(yī)學角度來看。隨著中西文化的交 流, 自然科學方面的融合度較強, 但醫(yī)學方面的 融合進展遲緩各成體系, 究其原因恐怕也在思維
28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第 20 卷第 2 期
一, 不重視精確量化和事物結構, 而是追求與自 然界的整體對應。西醫(yī)則從解剖學概念出發(fā), 重 在疾病定位和尋找病源。所以就出現(xiàn)了西醫(yī)重分 析, 中醫(yī)重整體的不同特色。臨床表現(xiàn)出的治療 原則是西醫(yī)的 “頭疼醫(yī)頭, 腳痛醫(yī)腳” 利用人發(fā) , 明的藥物和技術, 把病原體清除掉。中醫(yī)卻恰恰 相反, 講究通盤考慮, 整體把握, 特別重視全身的 —經(jīng)絡, 用經(jīng)絡學說強調(diào)人與病原體之 信息網(wǎng)—— 間的穩(wěn)定平衡與 “和平共處” 。這也間接反映出西 方人好斗, 中國人講究中庸、 和諧的特點。 再看講課, 西方的教師一般先講個案, 從分 定理、 規(guī)律; 中國教師 析個案入手, 推理出條理、 多是先講條理, 后舉例說明。新聞、 文件、 談判、 行 程安排等都有類似現(xiàn)象, 不一一例舉。 中國人比較注重對立面的統(tǒng)一, 西方人比較 重視對立面的對立。 在對一對概念 (譬如好壞) 的判斷上, 中國人 注重對立面的統(tǒng)一。比如 《易經(jīng)》 闡述的: 無極生 太極,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 卦定吉兇, 吉兇成萬物; 窮則變, “ 變則通, 通則 久” 立天之道, 、 “ 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 曰柔與剛; 外方內(nèi)剛, 外圓內(nèi)方, 剛柔 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 相濟。道家思想中的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 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后相隨! 特別形象 的是太極圖, 陰陽相抱對立統(tǒng)一。更有趣的是陰 魚、 陽魚的魚眼, 如同一個時空隧道, 似乎可以把 人的顯意識和潛意識加以溝通, 能把可見世界和 不可見世界溝通。陰陽概念也是相互對立互為補 充, 所以中醫(yī)講究陰陽平衡, 相生相克、 相輔相 成, 陰陽失調(diào)就會生病。中國人講求天人合一, 西 方哲學強調(diào)主客二分, 天人對立, 人勝自然, 講求 觀察、 實踐、 理性的方法。 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 體現(xiàn)在我們?nèi)粘I?活中,諸如: 社會公正不僅是我們的出發(fā)點, “ 也 是落腳點”,民主不僅是手段, “ 也是目的” 把學 , “ 習理論知識和參加社會實踐統(tǒng)一起來”等等, 把 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手段和目的、 學習和實踐分得 不是一清二楚。 這種思維差異表現(xiàn)在人際關系方面更為明 顯, 西方人基本屬于專一型人際關系, 上班時段
重要原因吧!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思維偏好的歷 史原因
總起來說, 中國傳統(tǒng)思維是一種整體綜合的 模糊思維, 它曾滋潤著古代東方文明之花, 使中 國科學技術和理論思維一度遙遙領先于西方民 族。但是, 由于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背景和民族 思維特征的交互作用, 使得原始整體綜合性的模 糊思維, 未能像西方一樣轉向以還原分析為特征 的精確化邏輯思維, 從而導致了中國近代科學技 術和民族思維的落后,其深刻的歷史原因主要 是: 1. 從自然觀來看, 中華民族思維傳統(tǒng)崇尚和 保留著一種強調(diào)自然界整體性及事物之間內(nèi)在 科學技術的勝利是 關系的有機自然觀。在近代, 分析的勝利。由于注重搜集資料、 分門別類研究 的自然科學的發(fā)展, 古希臘數(shù)學和科學在邏輯推 理和公理化系統(tǒng)的基礎上, 逐步形成了以試驗分 分解比較和歸納推理的基本方式。而中國人 析、 卻把古代氏族圖騰崇拜的神秘感、萬物有靈感、 天人感應、 天人合一的有機自然觀在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的大一統(tǒng)思想中, 得到了長期、 充分的 保留, 未能及時把思維方式轉向細節(jié)分析的精細 化思維。 2. 從中國傳統(tǒng)科學發(fā)展的循環(huán)機制來看, 缺 乏轉化的現(xiàn)實條件。由于農(nóng)耕社會人們面對的內(nèi) 部結構相對簡單, 不必深入分析機理就可以宏觀 整體把握生活、 生產(chǎn)對象, 各種技術缺乏向精確 化發(fā)展的迫切要求和社會動力。加之大一統(tǒng)的封 建統(tǒng)治, 使得技術與理論隔離。隨著人類進入能 量交換水平時代后, 認識和思維的精確化成社會 之迫切, 西方人及時把理論、 試驗、 技術循環(huán)機制 完善化, 形成了還原分析的思維模式,, 加速了科 學技術的發(fā)展。 3. 從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來看, 也存在一定 的思維缺陷。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 “大道不稱, 大辯 不言”、大巧在所不為, “ 大智在所不慮” 這種灑脫 務虛、 無為而治” “ 的哲學思想, 使得人們怕走極 端,小心翼翼地避免對事物加以細致分割考察,
回避從個別推出一般時可能導致片面性的結局。 你是我的領導, 下班后你是你我是我, 你我相互 似乎用 “陰陽” 概念能解釋一切現(xiàn)象, 似乎又對一 沒有制約。中國人基本屬于發(fā)散型人際關系, 工 切現(xiàn)象不能做出本質意義的解釋 (能夠回答一切 作關系和其它關系相互關聯(lián), 也就是說上班你是 的方程是什么也回答不了的—— —阿瑪?shù)兀?,這種 我的領導,下班后在其它場合你還是我的領導。 這種狀況也許就是形成中國人 “官癮” 大的一個 “無不為” 的模糊認識模式, 由于缺乏向精確思維
2010 年 6 月
馬登龍等: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維差異
29
模式的轉化, 就只能提供 “無所為” 的結論。 另一方面, 中國學術傳統(tǒng)中重 “意會” 而輕 “言傳” 方式, 也妨礙了思維精確化的進程。中國 傳統(tǒng)經(jīng)典中的概念大多是直接提出了的, 其中不 少僅僅用一些具體例子來說明, 后人只有靠自己 的理解去體會原意。稍隔一段時間, 就不得不耗 考 費巨大的精力去注解和考證,甚至要對注解、 證進行再考證, “微言大義” “興旺發(fā)達” 使 之業(yè) 。 也正是由于在思想和學術交流中缺乏簡單、 明 晰、 準確的表達方式和原則, 學術中牽強附鑿之
風蔓延則具備了充分條件, 從而危及學術成果的 流傳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2] [3] 王登峰.北大講座 (第二輯) [C].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 社, 2002.31. 關世杰.北大講座 (第六輯) [C].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 社, 2004.222~230. 辜正坤.北大講座 (第一輯) [C].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 2002.241~243. 社,
Viewing Differences betwee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MA Deng-long ZHANG Xi, MA Xiao-li [責任編輯 龔 勛]
本文關鍵詞: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維差異,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02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30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