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林同濟史學思想述評

發(fā)布時間:2017-09-19 18:02

  本文關鍵詞:林同濟史學思想述評


  更多相關文章: 林同濟 “戰(zhàn)國策派” 抗戰(zhàn) “戰(zhàn)國重演” “力” 法西斯主義 民族主


【摘要】: 在抗戰(zhàn)時期,,林同濟作為“戰(zhàn)國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抗戰(zhàn)語境下,受到“文化形態(tài)史觀”、“國家主義”、“尼采哲學”、等思想影響,提出了“戰(zhàn)國時代的重演”,“尚力”等觀點,批判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文化進而呼喚中國文化重建。但由于其言辭激烈,并大力強調(diào)“戰(zhàn)爭”、“力”,史學界將之視為法西斯主義學說。本文在現(xiàn)有資料的基礎上,究其一生,嘗試探究其史學思想與觀點,力圖證明林同濟的學說并非法西斯主義,是民族主義史學,愛國主義的體現(xiàn)。 本文分為四章: 第一章:緒論。談及本文的選題意義與研究對象。 第二章:林同濟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文中從其求學成長經(jīng)歷與客觀歷史環(huán)境入手,分析了林同濟獨特的求學經(jīng)歷,抗戰(zhàn)語境,“國家主義”,“文化形態(tài)史觀”與尼采哲學,“尚力思潮”等等方面對其思想形成產(chǎn)生的影響。 第三章:林同濟史學思想探微。在這一章中,分析了林同濟在抗戰(zhàn)時期的一些著名觀點,如“戰(zhàn)國重演”,“尚力思潮”,批判儒家傳統(tǒng)文化,呼吁文化重建等等。并且描述了解放后林同濟的后期思想與生活軌跡。 第四章:為林同濟正名。針對主要批判,林同濟是否為國民黨吶喊?是否是法西斯主義?最后表明林同濟史學是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體現(xiàn)。在為林同濟正名之后,嘗試客觀評價其學術思想的局限性。
【關鍵詞】:林同濟 “戰(zhàn)國策派” 抗戰(zhàn) “戰(zhàn)國重演” “力” 法西斯主義 民族主
【學位授予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K092
【目錄】:
  • 內(nèi)容提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緒論7-10
  • 一、選題意義及研究對象7
  • 二、研究狀況與學術史回顧7-10
  • 第二章 林同濟思想形成的有關歷史背景10-16
  • 一、家世與求學10-12
  • 二、抗戰(zhàn)時期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12
  • 三、“國家主義”的影響12-13
  • 四、“尚力思潮”與當代西方思潮的影響13-15
  • (一) "尚力思潮"14
  • (二) 尼采“權力意志”哲學與“文化形態(tài)史觀”14-15
  • 五、知識分子文化救國的語境與西南聯(lián)大的思想氛圍15-16
  • 第三章 林同濟史學思想探微16-32
  • 一、“戰(zhàn)國時代的重演”16-23
  • (一) 文化形態(tài)史觀的中國傳道者18
  • (二) “統(tǒng)相法”與中國文化的三個階段18-20
  • (三) “力母題”20-21
  • (四) “三期學術思潮”21-23
  • 二、對“士大夫”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23-28
  • (一) “士的蛻變”與呼喚“剛道人格型”23-26
  • (二) 批判傳統(tǒng)儒家文化26-28
  • (三) 新時期的展望—超越“戰(zhàn)國時代”28
  • 三、解放后的“銷聲匿跡”28-32
  • (一) 解放后的磨難29
  • (二) 潛心翻譯、研究莎士比亞文學與李賀詩詞29-30
  • (三) 最后的絕唱—《中國人的心靈—道家的潛在層》30-32
  • 第四章 客觀評價林同濟的思想32-39
  • 一、絕非為國民黨搖旗吶喊32-33
  • 二、反對法西斯主義33-35
  • 三、林同濟思想的局限性35-39
  • 參考文獻39-44
  • 后記44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錦華;;林同濟形態(tài)史觀下的學術方法論——據(jù)《第三期的中國學術思潮》一文的探討[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建華;中西交融、返本開新[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馬媛媛;戰(zhàn)國時代的再發(fā)現(xiàn)[D];北京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88308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88308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fe0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