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史學的定義及學科框架
本文關(guān)鍵詞:公眾史學的定義及學科框架
【摘要】:學科意義上的公眾史學是研究公眾歷史的寫作及通俗傳播的學問體系。實踐層面的公眾歷史是指公眾可以消化的歷史作品,它可以是寫公眾的小歷史作品,也可以是公眾寫的大歷史作品。公眾史學的學科框架主要有五個部分,即通俗史學、應(yīng)用史學、小歷史書寫、公眾寫史、口述史學。公眾史學涵蓋了小歷史書寫,這是一種適應(yīng)公民社會的新史學形態(tài)。
【作者單位】: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歷史系;
【關(guān)鍵詞】: 中國史學 公眾史學 公眾歷史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公眾史學研究”(13FZS039)
【分類號】:K092
【正文快照】: 時代與史學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時代變了,史學內(nèi)涵自然也要跟著變。歷史書寫在本質(zhì)上是為國家主人服務(wù)的,歷史主要是國家主人的歷史。當君臣是國家主人的時候,歷史自然寫君臣;當百姓逐步成為國家主人的時候,歷史自然要寫百姓。服務(wù)君臣的史學就是“君史”,服務(wù)百姓的史學就是“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祥銀;美國公共歷史學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1年01期
2 姜萌;;學院派史學與公共史學[J];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09期
3 何多奇;代繼華;;簡論20世紀美國的大眾史學[J];史學理論研究;2009年03期
4 陳新;;從后現(xiàn)代主義史學到公眾史學[J];史學理論研究;2010年01期
5 姜萌;;通俗史學、大眾史學和公共史學[J];史學理論研究;2010年04期
6 黃紅霞;陳新;;后現(xiàn)代主義與公眾史學的興起[J];學術(shù)交流;2007年10期
7 陳新;;“公眾史學”的理論基礎(chǔ)與學科框架[J];學術(shù)月刊;2012年03期
8 俞金堯;;書寫人民大眾的歷史:社會史學的研究傳統(tǒng)及其范式轉(zhuǎn)換[J];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9 孫tq;;公眾的歷史求真實踐——關(guān)于歷史知識生產(chǎn)與傳播新環(huán)境的思考[J];學術(shù)研究;2012年08期
10 錢茂偉;;中國史學史研究視角的轉(zhuǎn)換[J];學術(shù)月刊;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偉;于嘉;;知識傳授·精神培育·人格塑造的三位一體——文化人類學視域下的大學生人格培養(yǎng)[J];成才之路;2008年22期
2 張凌云;;近30年電視類歷史紀錄片研究的梳理與思考[J];東岳論叢;2009年09期
3 王立樁;;“應(yīng)用史學”還是“史學應(yīng)用學”——淺論公共史學的學科屬性[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4 韓俐彥;;歷史知識社會化與公共史學[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張云;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歷史學的研究與應(yīng)用[J];江漢論壇;2003年05期
6 欒天;于偉;;福柯的“歷史本體”論與教育思想研究的可能性選擇[J];教育科學;2011年06期
7 李智萍;;從史學功用觀的角度淺談高校歷史教學改革[J];學理論;2010年31期
8 王育濟;朱偉;;山東省公共歷史文化資源綜合研究論綱[J];理論學刊;2006年09期
9 張云;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歷史學的研究與應(yīng)用[J];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01期
10 王希;;誰擁有歷史——美國公共史學的起源、發(fā)展與挑戰(zhàn)[J];歷史研究;2010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鎮(zhèn)富;影像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董雪梅;公共歷史文化資源的產(chǎn)業(yè)開發(fā)[D];山東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雅芹;改革開放以來史學界史學功用觀之嬗變[D];山東大學;2009年
2 鄭麗丹;大陸學者的后現(xiàn)代史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3 郎需穎;美國公眾史學運動簡論[D];復旦大學;2010年
4 韓俐彥;美國公共史學的研究領(lǐng)域與理論方法[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5 周警華;1978年以來中國大陸學者所著美國通史著作研究[D];揚州大學;2011年
6 劉榮;理安·艾斯勒史學探析[D];揚州大學;2012年
7 孫慶;“熒幕歷史”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8 沈辰成;別理德國人?美國對德反親善政策探微,1944-1945[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9 洪克宇;試論大眾史學及其歷史認識問題[D];云南大學;2013年
10 樂小歡;房龍與史學大眾化[D];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白永瑞 ,李長莉;再造東亞史學[J];讀書;2005年04期
2 姜義華;從“史官史學”走向“史家史學”:當代中國歷史學家角色的轉(zhuǎn)換[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3 楊祥銀;美國公共歷史學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1年01期
4 高亞春;;布迪厄:在實踐中超越——與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契合[J];江海學刊;2006年04期
5 姚霏;蘇智良;;公共歷史學與高校史學人才的培養(yǎng)[J];歷史教學(高校版);2008年10期
6 張廣智;;影視史學:歷史學的新生代[J];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05期
7 舒焚;;兩宋說話人講史的史學意義[J];歷史研究;1987年04期
8 陳意新;史景遷著《文字叛逆》[J];歷史研究;2002年01期
9 王希;;誰擁有歷史——美國公共史學的起源、發(fā)展與挑戰(zhàn)[J];歷史研究;2010年03期
10 李劍鳴;關(guān)于二十世紀美國史學的思考[J];美國研究;1999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本報記者 姜小玲;[N];解放日報;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郎需穎;美國公眾史學運動簡論[D];復旦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立柱;;劉知幾的“六家”論[J];文史知識;1997年08期
2 張利;“唯物史觀與21世紀中國史學研討會”綜述[J];許昌師專學報;2002年01期
3 柳維本;;中國史學的形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6期
4 盧忻;;史苑新葩——喜讀《中國史學名著評介》[J];歷史教學問題;1991年01期
5 王曉清;;中國史學的世紀末特征[J];黨史研究與教學;1993年04期
6 肖季文;談?wù)勚袊穼W經(jīng)世致用傳統(tǒng)[J];歷史教學;1997年06期
7 夏志剛;史學的世界與世界的史學——中國史學世界化的回顧與思考[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S5期
8 李洪巖;中國史學的近代化[J];學術(shù)研究;1999年04期
9 李小樹;論20世紀中國史學大眾化的百年歷程[J];貴州社會科學;2000年03期
10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史學和比較歷史思想”學術(shù)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召開[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國史學的片斷反思[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周文玖;;論中國傳統(tǒng)史學直書精神的形成和特點——兼談直書何以服從“名教”[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3 李紅巖;;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三個三十年[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程利田;;袁樞對中國史學的貢獻[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劉巍;;抗戰(zhàn)期間錢穆所致力的“新史學”——以《國史大綱》為中心的探討[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1年卷[C];2001年
6 姜義華;;當代中國史學:從帝王之學走向普遍性的人學[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7 宋學勤;;“梁啟超式的輸入”的真意義——兼論中西史學文化的接軌與融合[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8 張榮明;;歷史學是否科學——以阿克頓史學為例[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9 章益國;;失落的美——中國傳統(tǒng)史學“科學化”改造中的一個遺漏[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10 徐國利;;錢穆的考據(jù)學思想[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侯且岸;中國史學與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一)[N];學習時報;2003年
2 李振宏;“二十一世紀中國史學研討會”綜述[N];光明日報;2001年
3 趙世瑜;平淡是福[N];中華讀書報;2002年
4 肖黎(光明日報社);豈能如此評價中國史學家群體[N];北京日報;2001年
5 記者任芳;21部學術(shù)專著獲中國史學界最高獎項[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6 德朋 洪源 苗家生;展望新世紀中國史學發(fā)展趨勢[N];光明日報;2001年
7 侯且岸;中國史學與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二)[N];學習時報;2003年
8 于沛 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欲知大道 必先為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徐風邋杜立新;史學與哲學[N];吉林日報;2008年
10 李小樹;由廟堂回歸民間[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俐娜;20世紀初期中國史學的轉(zhuǎn)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易蘭;蘭克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3 陳峰;社會史論戰(zhàn)與現(xiàn)代中國史學[D];山東大學;2005年
4 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王松山;兩晉史學發(fā)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朱發(fā)建;中國近代史學科學化進程研究(1902—1949年)[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蔣海升;“西方話語”與“中國歷史”之間的張力[D];山東大學;2006年
8 王曉華;近三十年中國大陸史學主潮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9 李凌翔;新中國的舊史學[D];山東大學;2008年
10 謝進東;現(xiàn)代性與20世紀中國的歷史學解釋模式[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冰;柴德賡與中國史學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2 張新寧;尹達史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顧曉玲;尹達史學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年
4 岳帥;杜維運的中西比較史學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5 姜愛智;現(xiàn)代新史學理論建設(sh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趙永麗;史學史視野下的《世本》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7 趙麗鋒;近三十年浙江中國史研究特點與變遷[D];寧波大學;2011年
8 劉秀俊;實證與詮釋的會通[D];山東大學;2006年
9 姜萌;從“新史學”到“新漢學”[D];山東大學;2007年
10 劉雅寧;羅德尼·希爾頓的史學思想探論[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8411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841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