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贊的史料觀及方法論探析
本文關鍵詞:翦伯贊的史料觀及方法論探析
【摘要】: 史料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殘留或保存下來的各種痕跡、實物和文字資料,是歷史學研究的基礎。在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史料學派雄霸中國史壇達30年之久,他們攻擊馬克思主義史家,不注重史料,只知空發(fā)議論。本文通過評述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五老”之一的翦伯贊的史料觀及方法論,說明馬克思主義史家亦十分重視歷史研究中的史料和考證,并在具體的研究中把史觀與史料完美結(jié)合,提出了一些獨具特色的理論與方法,在中國現(xiàn)代史學曾有積極的影響,對中國今日史學也富有啟示意義。 本文在研讀翦伯贊有關論著的基礎上,借鑒史學界既有的成果,力求對翦伯贊的史料學觀點與方法有較為全面深入的研究和總結(jié)。一方面揭示翦伯贊史料學觀點和方法的特色;另一方面以20世紀中國歷史發(fā)展為背景,分析和評價翦伯贊在20世紀中國史學發(fā)展中對兩大學術譜系的整合所起的作用,以及對今日史學的啟示。希望本文的探討研究能夠在推進翦伯贊研究及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總結(jié)和反思方面盡一點微力。 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結(jié)語三部分。正文包括三節(jié),主要從三個方面對翦伯贊的史料觀及方法論進行探析。第一節(jié)首先簡要介紹了翦伯贊的學術和政治生涯,這是理解翦伯贊史料觀及方法論發(fā)展軌跡的重要前提;其次簡要概括了翦伯贊在歷史理論、通史研究、民族史研究等方面的主要成就。第二節(jié)是對翦伯贊史料觀及方法論的總結(jié)評述,是本文的重點所在。主要從翦伯贊對史論關系的探討、對文獻資料和古文物資料的論述以及史料學方法等三個方面,總結(jié)翦伯贊的史料觀及方法論,評價其史料觀及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性、合理性及局限性。在史論關系的探討中,翦伯贊認為研究歷史沒有史料是不行的,同時又重視理論的指導,強調(diào)史論結(jié)合。對文獻資料和古文物資料的論述中,對這兩大類資料以及其各類資料內(nèi)部不同性質(zhì)的材料的特征、功用等,翦伯贊都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評判。在史料學方法中,介紹了翦伯贊搜集和整理史料的方法,著重介紹了其注重從古典文學作品中發(fā)掘新史料的方法,開拓了“以文論史”的途徑。第三節(jié)是對翦伯贊史料學成就的價值評估,對翦伯贊不同時期對史料學的關注和探討在中國現(xiàn)當代史學發(fā)展史上的價值和影響加以分析,探討其對當今中國史學的意義。
【關鍵詞】:翦伯贊 史料觀 方法論 評估
【學位授予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092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一、翦伯贊生平及史學成就略述8-14
- 1、生平述略8-11
- 2、史學成就11-14
- 二、翦伯贊的史料觀及方法論14-31
- 1、史論關系14-18
- (1) “研究歷史沒有史料是不行的”14-16
- (2) 重視理論指導,,強調(diào)史論結(jié)合16-18
- 2、史料分類學18-23
- (1) 文獻資料18-21
- (2) 文物考古資料21-23
- 3、史料學方法23-31
- (1) 史料的搜集23-24
- (2) 史料的鑒別和考證24-25
- (3) 史料的匯抄、整理和研究25-26
- (4) 從古典文學作品中發(fā)掘出新史料26-31
- 三、翦伯贊史料學成就的價值評估31-34
- 結(jié)語34-35
- 參考文獻35-37
- 在校期間的研究成果及發(fā)表的論文37-38
- 致謝3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周;;淺論呂思勉的史料觀[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年03期
2 李潔;;翦伯贊的歷史教育成就及歷史教育思想探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1年05期
3 李勇;;作為史學雙翼的史料與理論——重讀翦伯贊《歷史哲學教程》《史料與史學》[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歐陽文;;北大師長們的故事(連載一)[J];文史精華;2011年09期
5 張玉潔;;關于《內(nèi)蒙訪古》的史料補遺[J];文學教育(中);2011年06期
6 張劍平;;中國共產(chǎn)黨與歷史科學的發(fā)展[J];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03期
7 朱安女;;楊慎復興華夏文學思想的文化解讀——以《禹王碑》、《禹碑歌》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8 王先明;李尹蒂;;義和團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后義和團”的文本類型比較研究[J];人文雜志;2011年0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后濱;;《中國史綱要》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A];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居儉;翦伯贊的文筆[N];光明日報;2005年
2 李紅巖;翦伯贊的批評:“玄學化”與形式主義[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3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鄭起東;關于翦伯贊的“讓步政策”論[N];北京日報;2010年
4 張傳璽;翦伯贊對中國新史學的貢獻(節(jié)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劉大先;翦伯贊:常德走出的維吾爾人[N];中國民族報;2011年
6 本報記者 韓冬;翦伯贊 一化良史的風骨[N];常德日報;2011年
7 張傳璽 北京大學歷史系;翦伯贊與新中國歷史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趙志研;走近張傳璽,感受八旬老人的情感世界[N];中國民族報;2007年
9 木兵;翦伯贊:國共談判的牽線人[N];中國文化報;2001年
10 張傳璽;乳燕是這樣起飛的[N];中華讀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俐娜;20世紀初期中國史學的轉(zhuǎn)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單鳳娟;翦伯贊的史料觀及方法論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2 齊佳璐;翦伯贊對中國史家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敏;論翦伯贊的史料學思想[D];蘭州大學;2007年
4 李興年;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家的民族史觀[D];安徽大學;2010年
5 郭藝萍;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論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何周;淺論呂思勉史學思想的幾個問題[D];安徽大學;2007年
7 蔡家勇;試論何炳松的史學思想及其影響[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8 張真;王利器的文獻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黃家安;胡適文獻整理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10 劉丹;試論胡適實驗主義治學方法的演化及成就[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本文編號:7382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738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