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會與史學多元化
本文關(guān)鍵詞:明清社會與史學多元化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歷史研究 史學與社會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宋代 明清時期
【摘要】:歷史、史學與社會三者之間關(guān)系密切,歷史以社會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作為自己的內(nèi)容,史學是歷史過程的記錄者或史書撰寫者的主觀產(chǎn)物,史學所研究的直接是人類社會的歷史。在中國古代不同的社會轉(zhuǎn)型期,社會與史學關(guān)系表現(xiàn)得各不相同。本刊特辟專欄,在總論歷史、史學與社會三者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我們又選取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宋代、明清時期三個社會轉(zhuǎn)型的不同節(jié)點,系統(tǒng)論證了不同社會形態(tài)與當時史學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
【作者單位】: 江蘇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關(guān)鍵詞】: 歷史研究 史學與社會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宋代 明清時期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乾嘉三大考史著作比較研究》(項目號:12BTQ027)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248;K092
【正文快照】: 明清是中國封建專制發(fā)展登峰造極的歷史時期,也是從傳統(tǒng)向近代社會的轉(zhuǎn)型時期,文化高壓和社會變遷下的史學,在“守”與“變”中演繹著它的無奈和精彩。深受文化專制和程朱理學的影響,明朝初期,史學處于低潮。明中葉以后,新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滋生出新的社會思潮,“六經(jīng)皆史”的提出,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光志;翟愛華;;《聊齋志異》中三個“真人”形象的文化解讀[J];蒲松齡研究;2008年01期
2 李少軍;;《書癡》:封建文人之人生寓言[J];蒲松齡研究;2009年03期
3 柯鎮(zhèn)昌;;試論蒲松齡的科舉觀[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4 董常保;;《戰(zhàn)國策》中策士對君主的勸諫方法略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5 武道房;對戴震批評朱熹理欲觀的再認識[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6 鄭朝暉;;略論惠棟重構(gòu)漢學的方法[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7 吳根友;;從來前賢畏后生——重評章學誠對戴震的批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徐道彬;;徽州樸學成因的地域性解讀——以戴震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汪高鑫;;論“通經(jīng)致用”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10 陸曉華;論劉寶楠《論語正義》的訓詁方法及特點[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耿杰;;試析明代學者對經(jīng)史關(guān)系的探討[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王錦貴;;遠覽《太史公書》 近用劉歆《七略》——《漢書·藝文志》產(chǎn)生背景鉤沉[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shù)前沿論叢(上)[C];2011年
3 賈小葉;;從康有為“兩考”的不同反響看戊戌時期的學術(shù)與政治[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4 盧佑誠;;方苞與顏李學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吳聰;;姚鼐考證鑒定之思想與形成[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蘇啟敏;;明清之際實學的課程知識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朱義祿;;論黃宗羲與全祖望的“遺民”觀——兼論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A];浙東學術(shù)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徐衛(wèi)東;;明代皇位繼承中的監(jiān)國[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9 謝茂松;;行錢法與屯守遼東、罷朝鮮兵——晚明經(jīng)學家郝敬(1558—1639)的奏疏中所見經(jīng)世主張[A];明史研究論叢(第九輯)[C];2011年
10 趙玉田;;丘o煊搿洞笱а芤宀埂穂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shù):黃宗羲與明清學術(shù)思想史的轉(zhuǎn)型[D];西北大學;2010年
4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佟大群;清代文獻辨?zhèn)螌W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張棟豪;中國邏輯史方法論在近代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姜虹;錢穆的清代學術(shù)史著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魏蔚;關(guān)于契丹建遼的幾個重大史實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蓋業(yè)明;《史記》“太史公曰”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曉丹;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綜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林忠彬;淺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品;太上皇體制與乾嘉之際權(quán)力運行軌跡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銘;先秦儒道游觀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龔潔;劉師培魏晉玄學研究述論[D];湘潭大學;2010年
10 梅國福;朱彝尊《騰笑集》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異新;;歷史研究中的“文體”和“問題”——梅爾清訪談錄[J];粵海風;2010年01期
2 ;《歷史研究》2009年總目[J];歷史研究;2009年06期
3 葛懋春;論史論結(jié)合中的幾個問題[J];文史哲;1982年02期
4 趙進中,侯樹棟,田曉文;全國史學理論研討會綜述[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6期
5 史迅;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述要[J];史林;1987年01期
6 ;我院各研究所、高級研究人員簡介[J];社會科學輯刊;1988年02期
7 葉桂生;關(guān)于現(xiàn)代史學史的思索[J];史學史研究;1989年04期
8 劉澤華;葉振華;;歷史研究中的考實性認識[J];文史哲;1989年01期
9 陸偉芳;余大慶;;歷史研究必須致用于社會——淺談柯林伍德與章學誠的史學價值觀[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10 ;簡訊六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3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毛曦;王善軍;;堅持與發(fā)展:漆俠先生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方法[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2 沈志華;;歷史研究與檔案的開放和利用——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中的案例種種[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3 楊奎松;;歷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問題[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包偉民;;編輯說明[A];浙江史學論叢(第一輯)[C];2004年
5 ;后記[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6 郭沫若;;戰(zhàn)時中國歷史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輯[C];1986年
7 張憲博;;從王毓銓先生的兩封信看他的學術(shù)觀[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8 孫功達;;四十年來歷史與現(xiàn)實關(guān)系問題討論綜述[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9 翟清福;;論郭沫若在歷史研究中的民族思想[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10 章清;;“歷史研究的單位”:“專門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樂民;再談歷史研究和教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2 于沛;陳翰笙歷史研究的時代精神[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3 路育松;堅持用唯物史觀指導歷史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4 王素色;歷史研究離不了唯物史觀[N];中國民族報;2002年
5 鄭文;歷史研究與歷史學家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美國羅文大學教授、北京大學長江講座教授 王晴佳;“以色列沒有國王”[N];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記者 樂君;歷史研究的回顧、探索、展望[N];社會科學報;2008年
8 張豈之;侯外廬歷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9 李世安;第20次世界歷史科學大會評析[N];光明日報;2005年
10 本報記者 吳娟;尋找民間的記憶[N];文匯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凌翔;新中國的舊史學[D];山東大學;2008年
2 師文兵;湯普森歷史哲學思想研究[D];山西大學;2012年
3 蔣海升;“西方話語”與“中國歷史”之間的張力[D];山東大學;2006年
4 王曉華;近三十年中國大陸史學主潮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5 鄭流愛;“平生懷抱在新民”[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林國華;范文瀾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D];山東大學;2007年
7 彭國良;顧頡剛史學思想的認識論解析[D];山東大學;2007年
8 孫曉喜;觀念的歷史與歷史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7年
9 王貴仁;唯物史觀及其指導的歷史學在20世紀中國的推進歷程[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10 石瑩麗;梁啟超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以跨學科為中心的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時傳霞;歷史研究的現(xiàn)代化視角[D];山東大學;2008年
2 徐風蘭;《中國歷史研究法》與《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之比較[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3 刁婭君;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郭琪;論文本異化與歷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何榮毅;社會信息化與歷史研究方法的變革[D];山東大學;2008年
6 史曉峰;心理學理論對歷史研究之影響探析[D];吉林大學;2005年
7 董明;游走于政治與學術(shù)之間[D];山東大學;2006年
8 李琳娟;1983年—中國新時期史學的轉(zhuǎn)變[D];山東大學;2006年
9 薛波;論歷史研究中的價值評價[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趙松;歷史跨學科研究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史學的現(xiàn)代化[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7347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734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