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無意史料與歷史研究
本文關鍵詞:論無意史料與歷史研究
【摘要】:史料是過往社會遺留下來的各種痕跡,是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所必須的材料。無意史料是人們無意間留存下來的,它與有意史料相對應。有意史料雖有故意作偽之嫌,亦具有意存真之實。而無意史料的特殊價值在于:因其無主體之"意"的干擾而尤能保存歷史之真。有意史料和無意史料是涵容并存的,不能從史料存在形式上作截然區(qū)分。主體之"意"是剔分無意史料的刀尺,研究的問題是捕獲無意史料的筌網。在歷史研究的實踐中,無意史料應與有意史料對勘使用,庶幾能更加接近歷史的真實。
【作者單位】: 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關鍵詞】: 無意史料 有意史料 歷史研究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儒家思想與正史編撰研究”(編號:13BZS002)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061
【正文快照】: 史料是過往社會遺留下來的各種痕跡,我們只有依據史料才能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史料的范圍極其廣泛,盈天地之間的人類遺存都可以作為史料!笆妨现疄槲,真所謂‘牛溲馬勃,具用無遺’”[1]54。按照不同的標準,史料可劃分為不同類型:以離歷史發(fā)生時空的遠近為標準,史料可以分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區(qū)驪;怎樣進行歷史的實地調查[J];史學月刊;1965年04期
2 D.哥里索尼 ,李培林;法國近二十年來哲學發(fā)展概述——哲學恰似地獄[J];國外社會科學;1983年10期
3 柯木林;;新華歷史研究的問題與前瞻(1985——86)[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6年04期
4 史迅;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述要[J];史林;1987年01期
5 ;我院各研究所、高級研究人員簡介[J];社會科學輯刊;1988年02期
6 葉桂生;關于現代史學史的思索[J];史學史研究;1989年04期
7 王家福;;歷史研究的國際戰(zhàn)略前瞻[J];世紀論評;1997年Z1期
8 ;向讀者交心——代新年獻辭[J];百年潮;2000年01期
9 鐘春翔;論歷史研究中歷史學家的主體參與[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10 陳學文;簡評《江南農村城市化歷史研究》[J];中國農史;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翟廣順;;陶行知與毛澤東:歷史的機緣和邂逅——紀念陶行知逝世60周年、毛澤東逝世30周年[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楊愷同志在首屆年會閉幕式上的講話[A];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首屆年會紀念特刊[C];1984年
3 葉飛;;談新四軍歷史研究[A];鐵流——老戰(zhàn)士回憶在新四軍的日子里(第一集)[C];1999年
4 ;在滬新四軍老戰(zhàn)士聚會紀念抗戰(zhàn)勝利 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二屆年會昨舉行[A];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第二屆年會紀念特刊[C];1985年
5 陳良宇;;夕陽彩霞映猶紅——在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第四屆代表大會上的賀詞[A];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第四屆年會紀念特刊[C];1993年
6 陳揚;;在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fā)言[A];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紀念特刊[C];2002年
7 ;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A];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首屆年會紀念特刊[C];1984年
8 張秋妹;;歷史研究的新視角與檔案館藏的再構架[A];中國檔案學會第六次全國檔案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9 劉延華;;垂虹橋歷史探淵與保護修繕[A];2007中國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規(guī)劃成果博覽會、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后記[A];湖北抗戰(zhàn)——紀念中國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樂民;再談歷史研究和教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2 于沛;陳翰笙歷史研究的時代精神[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3 《歷史研究》編輯部;與新中國歷史學同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4 ;把觸角伸向歷史研究前沿[N];光明日報;2001年
5 宋德金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歷史研究》:新中國歷史學發(fā)展的縮影(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彭雅;轉變觀念 建設生態(tài)文明[N];貴陽日報;2008年
7 徐媛;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召開理事會[N];安慶日報;2008年
8 符雅璇;檔案在歷史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N];中國檔案報;2003年
9 曹鵬程;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第三次全會舉行[N];人民日報;2008年
10 鄒衛(wèi)國 汪雷 李平;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內情[N];經濟觀察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高建民;美國基礎教育財政發(fā)展史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2 龐振超;1949~1998中國大學人文學科變革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3 余豐;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廈門灣的歷史變遷[D];廈門大學;2007年
4 崔華杰;傳教士學者與中國歷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5 王獻玲;中國民辦教師始末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6 潘如龍;當代中國石油供應史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7 俞海洛;當代中國大學生思想史研究(1949-1988)[D];浙江大學;2005年
8 夏天;“闡釋運作”延展理論框架下的老舍小說英譯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9 豐向日;“教育平等”觀念在中國(1840-2007)[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師文兵;湯普森歷史哲學思想研究[D];山西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登峰;中國電化教育早期歷史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時傳霞;歷史研究的現代化視角[D];山東大學;2008年
3 范牡丹;戰(zhàn)后美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歷史研究與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4 白一淼;我國早期醫(yī)學電化教育史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5 徐風蘭;《中國歷史研究法》與《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之比較[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6 滕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漢雙語教育的歷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7 李勝;信息技術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8 張莉;二十世紀中國學習國外教育改革經驗的歷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9 孟永恒;精神障礙者危害社會行為的刑事對策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10 任慶銀;西安市人民公社化運動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6976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697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