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三國志注》中的史學批評
本文關鍵詞:裴松之《三國志注》中的史學批評
【摘要】:裴松之的史學批評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第一,關于史書敘事的批評。裴松之就史家作史失實的原因作了簡要分析,大致歸納為"假為""、專美""、疏謬"等原因。第二,關于史書體例的批評。主要是就紀傳體史書中的類傳與合傳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可視為一家之言。第三,關于史文表述的批評。裴松之主要是從史文的繁與簡、煩與省以及文與質等方面對一些史著提出了批評。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
【關鍵詞】: 裴松之 史學批評 敘事 體例 史文表述
【分類號】:K092;K236
【正文快照】: 裴松之在注《三國志》的過程中,善于利用各種方式來表現(xiàn)自己對史事、人物、歷史現(xiàn)象等客觀歷史問題的見解與看法,這可以說是一種獨特的歷史評論①。這種寓評論于注釋之中的方式,是裴松之史注的一個特色。但是他的貢獻并不止于就客觀歷史進行評論,他還就史家、史書、史學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瞿林東;;《讀史糾謬》與歷代正史[J];清史研究;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常保;;《戰(zhàn)國策》中策士對君主的勸諫方法略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2 吳根友;;從來前賢畏后生——重評章學誠對戴震的批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3 徐道彬;;徽州樸學成因的地域性解讀——以戴震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4 汪高鑫;;論“通經致用”的經學傳統(tǒng)[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5 周若曦;;明末清初秦淮詩妓與文人之“詩交”[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6 瞿林東;史學與藝術[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7 徐道彬;;朱熹在徽州本土遭遇的尷尬[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8 瞿林東;;范文瀾史學風格的幾個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9 喬東義;;論孔穎達對儒家詩學的演繹[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10 李沖芝;朱琳;;一場作者與讀者共設的“騙局”——《神雕俠侶》之情愛與藝術幻覺[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耿杰;;試析明代學者對經史關系的探討[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王錦貴;;遠覽《太史公書》 近用劉歆《七略》——《漢書·藝文志》產生背景鉤沉[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上)[C];2011年
3 葛志毅;;中國古代史學的精神文化傳統(tǒng)[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4 佟大群;清代文獻辨?zhèn)螌W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張棟豪;中國邏輯史方法論在近代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6 李理;從合作社性質的民營報紙到共產黨的黨報[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褚艷紅;變動中的女性研究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超;經、史視閾下的清初實學學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趙金坡;聲音與回響:我國農村中師畢業(yè)生的歷史考察(1979-2009)[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吾斯曼江·亞庫甫;16至19世紀維吾爾族史學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蓋業(yè)明;《史記》“太史公曰”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曉丹;方玉潤《詩經原始》綜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龔潔;劉師培魏晉玄學研究述論[D];湘潭大學;2010年
5 徐彥峰;“權力的合理架構”: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君臣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潘學躍;中學歷史教學的“過程與方法”目標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藍韶昱;中越邊境土司社會互動與認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張惠玲;張雨及其《全陜邊政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9 段艷;論休謨史學[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寶翠;《春秋左傳正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游翔;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范疇與標尺[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2 白云;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發(fā)展軌跡[J];蒙自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8年S2期
3 江一波;;可貴的探索與嘗試——讀《司馬遷史學批評及其理論》[J];歷史教學問題;1990年03期
4 羅炳良;清代乾嘉史家史學批評方法論的幾個問題[J];河北學刊;1999年02期
5 羅炳良;18世紀中國史家的史學批評方法論[J];史學理論研究;1999年03期
6 田夫;建設當代史學評論學科的奠基作──讀《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J];史學月刊;1995年05期
7 陳新;史學批評還是歷史批評——與雷戈先生商榷[J];史學理論研究;1998年01期
8 鄒兆辰;;史學批評與社會環(huán)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王建輝;試論史學批評[J];求索;1989年06期
10 瞿林東;兩宋史學批評的成就[J];河北學刊;199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艷輝;;史部獨立與史學批評的發(fā)展[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2 顏敏;;走不出的“歷史”陰影——史傳文化傳統(tǒng)與中國歷史敘事的關系[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劉雪梅;;漢魏六朝時期道教謫仙案例的考查[A];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第二次會議論文集[C];2003年
4 瞿林東;;代序:史學批評的宗旨和史學文化的意義[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5 蔡克驕;;南宋浙東學派的史學批評[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6 張佩國;;20世紀中國鄉(xiāng)村革命研究中的敘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為中心[A];中國農業(yè)歷史學會第九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鄒兆辰;;史學批評與社會環(huán)境——以蘇聯(lián)史學在中國的命運為例[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8 羅炳良;;應當切實加強史學批評范疇研究[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9 劉開軍;;論“史權”——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一個重要范疇[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10 徐國利;;當代中國大陸的史學評論理論研究述評[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樊志輝;轉身的憂思與理性的敘事[N];光明日報;2004年
2 朱霄華;敘事的藝術[N];云南日報;2005年
3 陳季冰;游戲對嚴肅敘事的顛覆[N];東方早報;2005年
4 付艷霞;極致的鄉(xiāng)村敘事[N];文藝報;2004年
5 譚旭東;疼痛的青春期敘事[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
6 羅孝輝;教學敘事:改善教師職業(yè)生存狀態(tài)[N];中國教育報;2004年
7 崔 燦;沒有終結的“敘事”[N];人民法院報;2005年
8 葛紅兵;2002年的文革敘事[N];中國文化報;2002年
9 蘭守亭;《垂死的肉身》:失控的肉欲敘事?[N];深圳商報;2005年
10 吳秀明;權力敘事的現(xiàn)狀與隱憂[N];文藝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江向東;對時間性問題之敘事解說——保羅·利科《時間與敘事》中的時間性問題[D];復旦大學;2003年
2 汪建達;在敘事中成就有德性有品格的人[D];浙江大學;2005年
3 張兵娟;電視。簲⑹屡c性別[D];河南大學;2004年
4 博玫;《紫羅蘭》(1925-1930)的“時尚敘事”[D];復旦大學;2004年
5 陳振華;中國新時期小說反諷敘事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張艷梅;海派市民小說與現(xiàn)代倫理敘事[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李自芬;小說身體:中國現(xiàn)代性體驗的特殊視角[D];四川大學;2005年
8 尤娜;現(xiàn)象學—詮釋學心理治療的綜合探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張介明;王爾德唯美敘事的理論和實踐[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永平;包公文學及其傳播[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艷茹;試論漢譯佛典對唐代小說敘事之影響[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2 戴明朝;本事、故事和敘事[D];江西師范大學;2002年
3 張長青;北美新移民文學中的“身份”敘事[D];汕頭大學;2005年
4 黃曉紅;敘事中的懸念[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烏日根;電視新聞敘事技巧和鏡頭語言[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6 牟學苑;和而不同[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7 周新蘭;最是那一回眸的悲憫——論白先勇《臺北人》的回憶敘事[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鄧百意;晚明通俗小說作家的小說觀及其敘事操作[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侯振華;淺論概念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特征[D];上海戲劇學院;2007年
10 李tD;論《世說新語》的敘事[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6582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65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