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導夫先路:梁啟超與“古史辨運動”

發(fā)布時間:2017-06-30 11:04

  本文關鍵詞:導夫先路:梁啟超與“古史辨運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在一定意義上,梁啟超應該被視為"古史辨運動"的導夫先路者之一。在"古史辨運動"的整個歷史進程中,無論是"古史辨運動"中的主要學說,還是共同討論的一些關鍵性問題,甚至《古史辨》相關幾冊的編輯,均與梁啟超的相關撰述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這一事實的挖掘,有助于進一步探討"古史辨運動"的"學源"問題及20世紀20年代的梁啟超在"新漢學"中的角色定位問題。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關鍵詞】梁啟超 顧頡剛 “古史辨運動”
【分類號】:K092
【正文快照】: 梁啟超不僅是傳統(tǒng)史學的終結者,更是現(xiàn)代史學的開創(chuàng)者!靶率穼W”與“新漢學”是現(xiàn)代中國史學的兩大學術形態(tài)。[1]而張蔭麟在1929年即已指出,梁啟超不僅是“新史學”的開山,還是“新漢學”的“導其源”者。[2](P191)以歷史的后見之明來看,張蔭麟提供的證據(jù)還略顯單薄(僅是指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王學典;;新史學和新漢學: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兩種形態(tài)及其起伏[J];史學月刊;2008年06期

2 李長銀;;未竟的志業(yè):顧頡剛與中國通史編纂[J];史學月刊;2014年01期

3 李長銀;;“層累說”起源新論[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4 劉秀俊;;“疑古”與“走出疑古”的第一次正面交鋒——《古史辨》第一冊出版八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文史哲;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金民;;《新水滸》主旨“救世”說[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1期

2 儲著武;;論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3 陳聯(lián)俊;;陳獨秀早期社會思想的現(xiàn)代性研究[J];安徽史學;2008年03期

4 侯宏堂;;余英時對“宋學”的現(xiàn)代詮釋[J];安徽史學;2011年05期

5 許潔;;中國法制現(xiàn)代化范式的消解和建構——從中西法律價值觀的比較維度[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6 夏曉虹;吳趼人與梁啟超關系鉤沉[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7 殷明明;從《拉摩的侄兒》看狄德羅對啟蒙倫理的認識[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8 陳聯(lián)俊;李萍;;公民意識教育中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9 楊俊才;梁啟超的傳記理論及其貢獻[J];北方論叢;2000年01期

10 林憲亮;;《世說新語》文體辨析[J];北方論叢;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王應憲;;日本“中國經學史”之譯介與回響[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楊樹增;;《左氏春秋》“史”、“傳”考辨[A];《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C];2009年

3 葛志毅;;中國古代史學的精神文化傳統(tǒng)[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4 徐菊鳳;;東西方主體旅游習慣差異的表現(xiàn)與形成原因分析——兼論度假旅游成為社會主體旅游方式的決定因素[A];第十五屆全國區(qū)域旅游學術開發(fā)研討會暨度假旅游論壇論文冊[C];2010年

5 章清;;“歷史研究的單位”:“專門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吳本連;;公民意識儒家論說的價值與限度[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7 陳婧曙;;流失海外太平天國檔案的編纂[A];第十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教育科學與邊緣科學分冊)[C];2013年

8 梁家貴;;張佩綸與梁啟超《管子》研究之比較[A];2014第九屆全國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4年

9 章清;;“歷史研究的單位”:“專門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3 袁曦臨;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類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4 呂若淮;臺灣文社及其《臺灣文藝叢志》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樂;宋代書籍編輯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6 藺淑英;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與創(chuàng)造性運用(1919-1949)[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宋金民;水滸小說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高連福;孔子與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及其會通[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蔣馨嵐;傳統(tǒng)與超越:師范生免費教育制度的價值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王春華;顏回資料輯考[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紅連;荀子禮法思想淵源考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鄭宇;后現(xiàn)代史學對傳統(tǒng)史學的挑戰(zhàn)與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向冠男;《逸周書》文體特色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鐘芳華;徐復觀文化哲學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劉磊;李元度的史學思想與實踐[D];湘潭大學;2010年

6 趙海飛;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傳承[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馬德權;夏燮《明通鑒》論贊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胡麗娟;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思想探析[D];山東大學;2010年

9 代榮;《清穆宗毅皇帝實錄》福建史料及其價值[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蘇秋紅;郭柏蒼及其詩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嘉川;論胡應麟對偽書價值的認識[J];圖書與情報;2004年05期

2 盧毅;;試論錢玄同對顧頡剛的學術影響[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3 賴國棟;;再論“層累說”的來源——兼談歷史與故事的距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4 俞旦初;簡論十九世紀后期的中國史學[J];近代史研究;1981年02期

5 王學典;;唯物史觀派史學的學術重塑[J];歷史研究;2007年01期

6 戴磊;;20世紀30-40年代顧頡剛通史編纂構想述論[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7 鄧嗣禹,李揚眉 ,周國棟;近50年的中國歷史編纂學[J];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06期

8 陳立柱;百年來中國通史寫作的階段性發(fā)展及其特點概說[J];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03期

9 盧毅;試論民國時期“整理國故運動”的缺失[J];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04期

10 MaryG·Mazur,吳艷紅;不連續(xù)的連續(xù)性:關于20世紀中國“通史”新綜合的一些初步想法[J];史學理論研究;1997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叢小平;古史辨派科學方法簡論[J];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2期

2 謝廖科;胡方霖;;古史辨怟R盞奈膕{[x意J];金田;2013年11期

3 吳少珉;近50年來“古史辨派”研究述評[J];洛陽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4 王新勇;論“古史辨”運動與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關系[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5 沈長云;;古史辨派的史學遺產與中國上古史體系的建設[J];史學集刊;2006年04期

6 張京華;;《夏史三論》與古史辨派的治學取向[J];殷都學刊;2006年02期

7 燕廉奚;;《古史辨》的得與失[J];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02期

8 張越;;《古史辨》與“古史辨派”辨析[J];學術研究;2008年02期

9 許國蕊;李小輝;;古史辨派的研究方法[J];大眾文藝(理論);2008年06期

10 周書燦;;郭沫若對《古史辨》的超越——郭沫若史學研究之一[J];郭沫若學刊;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法周;;從《古史辨》看1920年代史學中的西學觀念與方法[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2 張越;;從對整理國故和“古史辨派”的評價看郭沫若的史學思想[A];郭沫若與百年中國學術文化回望[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顧鈞;恒慕義與《古史辨》[N];中華讀書報;2013年

2 歷史所 吳銳;劉起戧先生:古史辨派的后勁[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3 榮譽學部委員 丁偉志;學貴知疑[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4 徐堅;史學典范顧頡剛和古史辨運動[N];中華讀書報;2003年

5 袁行霈;近代國學發(fā)展回眸[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李揚眉;方法論視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東大學;2005年

2 章原;古史辨《詩經》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3 盛韻;觀念與材料[D];復旦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長銀;古史辨運動的興起[D];山東大學;2013年

3 王俊;論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子年代之爭[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年

4 夏紅俠;童書業(yè)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鄒薇;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史學[D];四川大學;2006年

6 謝中元;古史辨視野下的《詩經》闡釋[D];暨南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導夫先路:梁啟超與“古史辨運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0164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50164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bb7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