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幾關于唐前期史學論斷之研究
本文關鍵詞:劉知幾關于唐前期史學論斷之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唐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其鼎盛不僅僅表現(xiàn)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而且表現(xiàn)在社會的各個方面,作為文化一部分的史學更是獲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史學巨著《史通》的問世是唐前期史學發(fā)展成就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 劉知幾是中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史學家,他用了將近畢生的心血完成了史學巨著——《史通》,對唐前期以前的史學做了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妒吠ā凡粌H對史學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唐前期以前歷朝歷代史學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正因如此,《史通》問世后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紛紛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史通》。但是通觀有關研究成果,大多數還停留在對劉知幾及《史通》某一方面的個案探討上,而對于其對某一朝代,尤其是對其所處唐朝史學的論斷,則無人觸及。由此,不管是《史通》的研究,還是對唐朝史學的探討,都是亟待深入的。本文從劉知幾對唐前期史學的點滴論斷入手,首先將劉知幾對唐前期史學的論斷,總結歸納為修史制度、史家素養(yǎng)、史書撰述和史家史觀四個方面,并在此基礎上對劉知幾對唐前期修史制度、史家素養(yǎng)、史書撰述、史家史觀的認識等問題和唐前期史學進行了嘗試性的探究。 一、劉知幾對唐前期修史制度的褒貶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重視修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先秦時期以來從未間斷。而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得以傳承和發(fā)展,最為重要的因素在于史官制度的綿延和修史機構的建立、完善。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唐朝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不但繼承了前代修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而且使史官制度也得以進一步定型和制度化,并首次確立和完善了史館制度,這一我國史學史發(fā)展史上,起承上啟下作用的舉措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史通》中,首先,劉知幾在對歷代史官制度起源與演變進行考查的同時,對唐朝的史官制度和史官建置也進行了較客觀的褒貶。其次,從唐朝修史制度、修史活動兩個方面對唐朝史館制度存在的弊端進行了尖銳批評。這些批評對于推動唐朝及其后史官制度和史館制度的完善均是大有裨益的。 二、劉知幾對唐前期史家素養(yǎng)的反思 關于史家主體意識即史家修養(yǎng)的問題,是劉知幾史學系統(tǒng)總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史學理論的靈魂和精髓。首先,劉知幾在《史通》中用“才、學、識”的“三長”理論對唐朝史家素養(yǎng)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對具有史才的唐朝史家提出了贊揚,對不具有史才的唐朝史家提出批評。其次,用直書曲筆理論對唐朝史家素養(yǎng)也進行了反思,其中已經觸及到了“史德”的問題,體現(xiàn)出了他的真知卓識。但是,劉知幾終究無法擺脫封建史家的局限,認為一些曲筆符合名教是有必要的,體現(xiàn)了其片面性。 三、劉知幾對唐前期史書撰述的論說 劉知幾通觀歷代史書,在更加客觀、公允的基礎上,對唐朝史書進行了論述。首先,從史書分類上對唐朝史書進行論說,闡述了唐朝正史、雜述兩類史書。其次,從史書史例上對唐朝史書進行論說,對唐朝史書的體裁、體例進行了具體分析。再次,從史書編撰角度對唐朝史書進行論說,對唐朝史書的史料采撰、史事編撰、史文敘述等問題進行了評論。這些論說反映了劉知幾在史書方面的理論,也體現(xiàn)了他超越前人的真知卓識。使我們不僅對唐朝史書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而且也豐富了劉知幾的史學理論。其中雖有狹隘的一面,但總體而論是辨證的、中肯的。 四、劉知幾對唐前期史家史觀的評述 在社會各方面均獲得前所未有發(fā)展的唐朝,史家在此基礎上對歷史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劉知幾對唐朝前期史家在著作中體現(xiàn)出的史觀進行了評述。首先,劉知幾在天人觀上是主張以人事為主的天人觀,在此基礎上對唐朝史家以神鬼為主的天人觀提出了批評。其次,劉知幾認為古今歷史是發(fā)展變化的,鑒于此,他對唐朝史家僵化的古今觀提出了批評。再次,劉知幾在正統(tǒng)問題上有嚴格的正統(tǒng)非正統(tǒng)的觀念,受其影響他對唐朝遵循正統(tǒng)的史家進行了褒揚,對有背正統(tǒng)的史家提出了批評。最后,劉知幾在人物觀上表現(xiàn)為惡可誡世,善可示后的嚴格擇人入史觀念,所以他對唐朝前期不符合此標準的史家提出尖銳的批評。這些對唐朝前期史家史觀的評述,總體上是客觀公允的。
【關鍵詞】:劉知幾 《史通》 唐前期 史學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092
【目錄】: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引言9-16
- (一) 劉知幾《史通》的宏觀研究9-10
- (二) 劉知幾的史學思想研究10-13
- (三) 劉知幾史料學思想的研究13
- (四) 劉知幾史才“三長”論的研究13-14
- (五) 劉知幾史學批評的研究14-16
- 一、劉知幾對唐前期修史制度的褒貶16-29
- (一) 史官制度論16-20
- 1、史官建置17-19
- 2、史官職責19-20
- (二) 史館制度論20-29
- 1、修史制度22-25
- 2、修史活動25-29
- 二、劉知幾對唐前期史家素養(yǎng)的反思29-40
- (一) 史才“三長”論29-36
- 1、史才30-33
- 2、史學33-34
- 3、史識34-36
- (二) “直書曲筆”論36-40
- 三、劉知幾對唐前期史書撰述的論說40-56
- (一) 史書分類法40-43
- 1、正史40-42
- 2、雜述42-43
- (二) 史書史例說43-47
- 1、體裁44-45
- 2、體例45-47
- (三) 史書編撰論47-56
- 1、史料采撰47-48
- 2、 史事編撰48-53
- 3、 史文敘述53-56
- 四、劉知幾對唐前期史家史觀的評述56-65
- (一) 天人觀56-58
- (二) 古今觀58-60
- (三) 正統(tǒng)觀60-62
- (四) 人物觀62-65
- 結論65-67
- 參考文獻67-70
- 后記70-71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單7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左都雯;;看劉知幾評史館制度[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08年07期
2 徐興海;劉知幾對《史記》體例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3 雷戈;“直書”“曲筆”新論──淺談劉知幾的史學觀[J];中州今古;1995年05期
4 ;劉知幾的尊法反儒思想[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5年01期
5 盧山紅;;關于《史通》之“通”的再探討[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8年04期
6 許凌云,,王學軍;試論劉知幾的史學方法論[J];浙江學刊;1994年04期
7 楊緒敏;;論《史通》的失誤及其局限性[J];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8 宋純路;;從《史通》之《疑古》、《惑經》篇看劉知幾的史學批判精神[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9 徐興海;劉知幾的史漢比較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10 傅玉璋;;劉知幾尊法反儒的戰(zhàn)斗精神——讀《史通》札記[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牛致功;;劉知幾的修史主張[A];唐史論叢(第四輯)[C];1988年
2 賴瑞和;;唐史臣劉知幾的“官”與“職”[A];唐史論叢(第十三輯)[C];2011年
3 譚漢生;;纖芥無遺 丘山不棄——評張舜徽先生《史學三書·史通平議》[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李紅巖;;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三個三十年[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葛志毅;;中國古代史學的精神文化傳統(tǒng)[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6 楊緒敏;;論明清時期《史通》的流傳、整理和研究[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7年
7 王國平;;謝本書云南文化史研究述評[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8 鄭慧日;陳雅;;中學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及對策[A];浙江史學論叢(第一輯)[C];2004年
9 方同義;;論浙東學術的實學傾向[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希都日古;;《蒙古秘史》和17世紀蒙古編年史的淵源初探[A];蒙古史研究(第八輯)[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孟廣林;史學文化熱不是真正的學術復興[N];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高俊;史學魅力在于真善美的統(tǒng)一[N];鄭州日報;2006年
3 唐小兵邋(本報書評人);接續(xù)民國史學傳統(tǒng)[N];中華讀書報;2007年
4 陳其泰;《春秋》與史學傳統(tǒng)[N];光明日報;2001年
5 王長奇;劉知幾的“史諱”與“名教”[N];光明日報;2002年
6 張清芳;柏楊品三國:滋味老辣[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7 有林;治學淺說[N];人民日報;2002年
8 周文玖;“能具史識者,必具史德”[N];學習時報;2006年
9 郭z
本文編號:3651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36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