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歷史主義與年鑒學派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07 19:08
本文關鍵詞:新歷史主義與年鑒學派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文章以新歷史主義的視閾將年鑒學派劃分為結構主義年鑒學派與后結構主義年鑒學派,在此基礎上對二者的歷史觀與操作層面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比較,并嘗試以年鑒學派的技藝進行文學批評。 第一部分對“年鑒學派”這一稱謂進行考證,然后簡要介紹了新歷史主義與年鑒學派發(fā)展脈絡,在此基礎上,通過與結構主義對勘發(fā)明,并結合?、斯特勞斯與年鑒學派的關系,從而以文學理論的視閾將年鑒學派劃分為:結構主義年鑒學派與后結構主義年鑒學派。 第二部分就新歷史主義與年鑒學派的歷史觀加以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年鑒學派和新歷史主義都對蘭克范式痛加批判,然而兩者批判的重心和使用的方法卻是各有側(cè)重。年鑒學派通過經(jīng)濟社會史、心態(tài)史、微觀史、日常生活史的研究以及長時段理論,批判了蘭克學派的政治史與史料考證這一“大寫的歷史”觀。新歷史主義則倡導歷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歷史性,單線歷史的復線化和大寫歷史的小寫化,以及客觀歷史的主體化和必然歷史的偶然化。 年鑒學派在經(jīng)歷了對事件、政治史、外交史、主體、敘述等的顛覆之后又幡然悔悟重新回歸,而新歷史主義則在反叛的道路上奮然而行,試圖重新設計出一套理論體系。 年鑒學派對歷史因果關系的理解屬于一種深度模式,而新歷史主義則是對因果律的徹底反叛。總體史是年鑒學派的核心概念,而微觀史則是對這一概念的反駁,同時它也是一種與新歷史主義關系密切的思潮。 年鑒學派在改變西方歷史觀念方面的作用,可以用從“科學化”到“非科學化”來表述,而新歷史主義雖不能用“反科學”來形容,但至少帶有明顯的美學與修辭色彩。 在具體操作層面,二者都關注一些邊緣性事件,但在這些類似的操作層面下有著明顯的不同。年鑒學派反對實證主義的歷史編撰方法,而追求一種跨學科的“總體史”,雖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后結構主義的一些思想方法,但其探索的先鋒性是遠遠沒有處在后結構主義之后的新歷史主義層面上的。 第三部分嘗試用年鑒學派的技藝進行文學批評。
【關鍵詞】:年鑒學派 新歷史主義 比較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091
【目錄】: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10
- 第一節(jié) “年鑒學派”稱謂分歧10-12
- 第二節(jié) 新歷史主義與年鑒學派發(fā)展脈絡12-17
- 一 勾勒年鑒運動12-14
- 二 速寫新歷史主義14-17
- 第三節(jié) 文學理論視閾下的年鑒運動17-23
- 一 從地窖到閣樓:結構主義年鑒學派17-18
- 二 從閣樓到地窖:后結構主義年鑒學派18-19
- 三 ?隆⑺固貏谒古c年鑒學派19-23
- 第四節(jié) 新歷史主義與年鑒學派的史觀比較23-37
- 一 轉(zhuǎn)型與決裂:“蘭克典范”批判23-25
- 二 重新回歸與徹底顛覆25-28
- 三 大寫歷史、小寫歷史與新歷史28-33
- 四 科學之歷史、非科學之歷史與反科學之歷史33-34
- 五 總體史與微觀史34-37
- 第五節(jié) 年鑒學派的技藝與新歷史主義的操作37-44
- 第六節(jié) 個案分析:用年鑒學派的技藝解讀文本44-50
- 參考文獻50-53
- 后記53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苑莉莉;動態(tài)變化中的“年鑒形象”[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榮;理安·艾斯勒史學探析[D];揚州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新歷史主義與年鑒學派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04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35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