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的空間樞紐——歐文·拉鐵摩爾邊疆范式中的“貯存地”剖析
發(fā)布時間:2021-10-11 22:21
20世紀30年代,拉鐵摩爾最早用"貯存地"形容歷史時期中國內蒙古和東北交界地帶的歷史特性。"貯存地"不是毫無變化的概念建構,不斷地意義填充使之逐漸由地理區(qū)位概念向空間功能概念轉向,而其內涵演變則與拉鐵摩爾本人的知識結構調整桴鼓相應。"貯存地"是拉鐵摩爾通過"空間視角"對"長城邊疆"與中國大歷史間互動規(guī)律的歷史想象,目的在于揭示邊疆地帶的"融合創(chuàng)生"作用以及"邊疆社會"、"邊疆人"獨特的身份認同,進而從歷史的維度對他的邊疆范式進行補充。其理論意義大于實證意義。通過"貯存地"不難發(fā)現(xiàn),拉鐵摩爾的邊疆范式其實沒有逃脫"西方中心"的時代局限,仍帶有濃重的線性思維方式和普世化傾向,而且他對中國歷史的解釋存在諸多偏頗之論,不能不經鑒別一概吸收。
【文章來源】:浙江學刊. 2018,(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貯存地”的概念源流
二、“貯存地”的歷史想象
三、“貯存地”的理論反思
四、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普遍史到世界史和全球史——以蘭克史學為分析始點[J]. 黃進興.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2)
[2]“內亞”概念源流考[J]. 程秀金.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6)
[3]內陸亞洲視野下的“新清史”研究[J]. 劉文鵬. 歷史研究. 2016(04)
[4]“長城-天山”商路與近代中國國家建構的東西軸線——兼對拉鐵摩爾的“區(qū)域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J]. 黃達遠.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6)
[5]歐文·拉鐵摩爾的邊疆“蓄水池”理論述評[J]. 趙志輝,盧沛興. 東南學術. 2015(04)
[6]田野中的全球史與地方性——拉鐵摩爾1929—1930年的中國東北之旅[J]. 袁劍. 社會科學. 2014(10)
[7]“內陸亞洲”視野下的大邊疆:拉鐵摩爾的實踐路徑——基于一些相關作品的閱讀[J]. 袁劍.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3)
[8]拉鐵摩爾“雙邊疆”范式的內涵及其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J]. 宋培軍.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2)
[9]邊疆、民族與國家:對拉鐵摩爾“中國邊疆觀”的思考[J]. 黃達遠.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1(04)
[10]拉鐵摩爾及其相互邊疆理論[J]. 張世明. 史林. 2011(06)
碩士論文
[1]試評拉鐵摩爾的中國邊疆史研究[D]. 楊曄.復旦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31344
【文章來源】:浙江學刊. 2018,(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貯存地”的概念源流
二、“貯存地”的歷史想象
三、“貯存地”的理論反思
四、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普遍史到世界史和全球史——以蘭克史學為分析始點[J]. 黃進興.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2)
[2]“內亞”概念源流考[J]. 程秀金.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6)
[3]內陸亞洲視野下的“新清史”研究[J]. 劉文鵬. 歷史研究. 2016(04)
[4]“長城-天山”商路與近代中國國家建構的東西軸線——兼對拉鐵摩爾的“區(qū)域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J]. 黃達遠.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6)
[5]歐文·拉鐵摩爾的邊疆“蓄水池”理論述評[J]. 趙志輝,盧沛興. 東南學術. 2015(04)
[6]田野中的全球史與地方性——拉鐵摩爾1929—1930年的中國東北之旅[J]. 袁劍. 社會科學. 2014(10)
[7]“內陸亞洲”視野下的大邊疆:拉鐵摩爾的實踐路徑——基于一些相關作品的閱讀[J]. 袁劍.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3)
[8]拉鐵摩爾“雙邊疆”范式的內涵及其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J]. 宋培軍.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2)
[9]邊疆、民族與國家:對拉鐵摩爾“中國邊疆觀”的思考[J]. 黃達遠.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1(04)
[10]拉鐵摩爾及其相互邊疆理論[J]. 張世明. 史林. 2011(06)
碩士論文
[1]試評拉鐵摩爾的中國邊疆史研究[D]. 楊曄.復旦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313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343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