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貨派”的史學理論與方法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李方祥;;三十年代的食貨派與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的興起[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李源濤;20世紀30年代的食貨派與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J];河北學刊;2001年05期
3 吉書時;許殿才;;何茲全先生訪問記[J];史學史研究;1990年01期
4 黃靜;食貨學派及其對魏晉封建說的闡發(fā)[J];學術(shù)研究;2005年02期
5 阮興;;《食貨》與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經(jīng)濟社會史學界[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向燕南,尹靜;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的拓荒與奠基——陶希圣創(chuàng)辦《食貨》的史學意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阮興;;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唯物史觀、社會史論戰(zhàn)與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3 蘇永明;;由盛轉(zhuǎn)衰:食貨派史學研究探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4 陳峰;;從食貨之學到社會經(jīng)濟史——社會史論戰(zhàn)對中國經(jīng)濟史學的催生和形塑[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陳園園;;“食貨”學派的基本特征研探[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6 蘇永明;;“食貨派”的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特點[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7 寧欣;陳濤;;“中世紀城市革命”論說的提出和意義——基于“唐宋變革論”的考察[J];史學理論研究;2010年01期
8 張劍平;;中國共產(chǎn)黨與歷史科學的發(fā)展[J];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03期
9 蘇永明;;“食貨派”的經(jīng)濟史研究方法探討[J];史學史研究;2007年03期
10 黃靜;禹貢派與食貨派的學術(shù)關(guān)聯(lián)[J];學海;2003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曉麗;普通高等學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樊慶臣;現(xiàn)代中國史學專業(yè)學會的創(chuàng)建與運作[D];山東大學;2011年
3 陳園園;陶希圣與“食貨”學派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蔣海升;“西方話語”與“中國歷史”之間的張力[D];山東大學;2006年
5 郭小英;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性自傳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蔡友平;近三十年來的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許瑩瑩;在政治與學術(shù)之間—陶希圣評傳[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文軍;食貨學派與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李曉靖;陶希圣中國社會史論綱[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紫微;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徐小玲;論楊聯(lián)朸的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逄麗麗;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shù)史上的陶希圣[D];山東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何茲全;九十自我學術(shù)評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2 李源濤;20世紀30年代的食貨派與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J];河北學刊;2001年05期
3 李根蟠;唯物史觀與中國經(jīng)濟史學的形成[J];河北學刊;2002年03期
4 李根蟠;二十世紀的中國古代經(jīng)濟史研究[J];歷史研究;1999年03期
5 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歷史研究;1997年04期
6 何茲全;懷念師生深情 憂心國家大事——由一天日記引出的[J];學術(shù)界;2002年02期
7 陳峰;《食貨》新探[J];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03期
8 何茲全;我所經(jīng)歷的20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J];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靜;食貨學派及其對魏晉封建說的闡發(fā)[J];學術(shù)研究;2005年02期
2 向燕南,尹靜;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的拓荒與奠基——陶希圣創(chuàng)辦《食貨》的史學意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耿法;"高陶事件"啟示錄——讀《"高陶事件"始末》[J];書屋;2005年02期
4 范泓;;陶希圣:公竟渡河之悲劇[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shù)評論卷);2006年03期
5 黃歡;;“文膽”陶希圣的家族往事[J];時代教育(先鋒國家歷史);2008年15期
6 李楊;范泓;;“公竟渡河”之悲劇——陶希圣從政之痛[J];領(lǐng)導文萃;2009年24期
7 江海;;陶希圣“叛蔣”的前前后后[J];名人傳記(上半月);2010年08期
8 何茲全;懷念師生深情 憂心國家大事——由一天日記引出的[J];學術(shù)界;2002年02期
9 辛衡;;迷途知返 陶希圣[J];百科知識;2006年11期
10 范泓;;陶希圣之女陶琴薰[J];書摘;2008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國利;;當代中國大陸的史學評論理論研究述評[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2 羅炳良;;應當切實加強史學批評范疇研究[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3 彭剛;;相對主義、敘事主義與歷史學客觀性問題[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4 車華玲;;中學歷史教材編寫與歷史學研究[A];小康社會:文化生態(tài)與全面發(fā)展——2003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5 吳達德;;謝本書史學理論與方法研究述評[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6 高明士;;隋代中國的統(tǒng)一——兼述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A];唐史論叢(第七輯)[C];1998年
7 鄭s,
本文編號:25772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577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