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章學誠“戴震不解史學”論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希軍;角色沖突:胡適思想多歧性的一個社會學解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 王天根;《天演論》版本時間考析兩題[J];安徽史學;2005年03期
3 武鋒;;清代學人論《抱樸子》[J];安徽史學;2007年02期
4 王飚;“人”的覺醒對傳統(tǒng)文學原則的挑戰(zhàn)——論龔自珍文學思想的近代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5 張立;科學“乃儒流實事求是之學”——略論阮元科學思想的實學精神及其局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6 鄭志良;論乾隆時期揚州鹽商與昆曲的發(fā)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7 李中華;中國哲學的歷程——兼論近現(xiàn)代中國學術(shù)思想的轉(zhuǎn)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傅道彬,王秀臣;鄭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遺民情結(jié)[J];北方論叢;2002年01期
9 楊緒敏;;論明代空疏學風形成和嬗變的原因及影響[J];北方論叢;2006年04期
10 惠鳴;中國文學復(fù)古現(xiàn)象透視[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王天根;朱從兵;;嚴復(fù)譯著時間考析三題[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fù)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2 趙利民;;雜語并生 多元共存——論中國近代文學觀念的文化生態(tài)[A];中國近代文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暨第十三屆近代文學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方祖猷;;十七世紀啟蒙時期民主政治的中國模式——讀《明夷待訪錄》有感[A];浙東學術(shù)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楊瑞;;科學思想在史學領(lǐng)域的興起與進取:從梁啟超到傅斯年[A];中國現(xiàn)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王夏剛;;學政與清代學術(shù)[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二輯)——首屆“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專輯[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旭東;20世紀中國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陳義海;對明清之際中西異質(zhì)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3 李凱;儒家元典與中國詩學[D];四川大學;2002年
4 侯懷銀;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育學發(fā)展問題的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5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證[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6 修彩波;近代學人與中西交通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江心力;二十世紀前期的荀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8 賴玉芹;博學鴻儒與清初學術(shù)轉(zhuǎn)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進進;宗白華美學思想述評[D];浙江大學;2005年
10 何海燕;清代《詩經(jīng)》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樹欣;論梁啟超對文獻傳播的貢獻[D];蘇州大學;2001年
2 舒暢;丁文江的科學思想及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劉學琴;清末留學政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4 王利民;論胡適的實用主義方法論[D];湘潭大學;2002年
5 蒲國蓉;利潤共享與企業(yè)的治理結(jié)構(gòu)[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3年
6 張龍秋;“六經(jīng)皆史”說考論[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7 梁景松;康有為與福澤諭吉的啟蒙思想比較[D];延邊大學;2003年
8 朱永香;梁啟超政治功能論小說觀[D];湘潭大學;2002年
9 胡鋒;王,
本文編號:25597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559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