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認識論_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
本文關鍵詞:論休謨史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2007年
論古朗士的古史研究:社會轉型中的歷史學家與他所研究的社會轉型問題
吳曉群
【摘要】:法國歷史學家菲斯泰爾·德·古朗士的《古代城市》一書的研究對象是古代希臘和意大利初期的政治、法律及宗教,但這并非是一部為古代而古代的著作,古朗士是想借那些在古代城市的社會和經濟結構中所發(fā)生的變化或真正的"革命"來說明,古代民族與現代社會主要的本質性的區(qū)別何在。而他所處的時代也正是一個剛剛經歷了大革命的社會轉型的時期,作者是心中揣著法國大革命所引發(fā)的政制變革問題來探究西方古代的社會政治制度,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就此而言,這本研究古代社會的著作有著作者所處時代的鮮明烙印,這也正印證了克羅齊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論斷。
【作者單位】:
【分類號】:K095
【正文快照】: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西方學者對于古代社會都產生了一些基本上是全新的解釋。法國歷史學家菲斯泰爾·德·古朗士(Numa Denis Fustel de Coulanges,1 830一1 559)便是其中之一。1864年,他發(fā)表了《古代城市:希臘羅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ThoAncientci加A Stu咖on the Re
下載全文更多同類文獻
PDF全文下載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澤慶;;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胡適文學思想中的跨學科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林燕;張群;;權術、美德與命運:馬基雅維里的三重世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3 余亞斐;;論智慧的歷史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易蘭;歷史敘述的客觀與主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梅向東;發(fā)展論的文學史觀梳理與質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劉忠;;翻轉的程序與顛倒的當事人——正當程序理論的電影文本解讀[J];北大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7 劉忠;;作為一個偶然地區(qū)性事件的正當程序革命[J];北大法律評論;2007年02期
8 楊晨;;“擰巴”及其緣由——以《麥田》為例管窺近年中國古裝片的癥結[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張云飛;;歷史學含義的五個維度[J];北方論叢;2010年05期
10 王達三;中國傳統(tǒng)學術視閾中的歷史與歷史哲學[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朱存明;;新時期以來中國美學史書寫的形態(tài)與反思[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劉曙光;;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文化自覺[A];“社會發(fā)展與民族精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卞文;;西北科學考查團的科學史再評價[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4 楊天宏;;系統(tǒng)性的缺失:中國近代史研究現狀之憂[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張瑞賢;倪青;;當前中醫(yī)史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A];1999中藥研究論文集[C];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馮金朋;伯里克利外交政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大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簡史》史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葉一舵;臺灣學校輔導發(fā)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文浩;接受美學在中國文藝學中的“旅行”:整體行程與兩大問題[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溫靜;十六大以來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林國榮;馬克思《歷史學筆記》在19世紀中晚期歐洲史學傳統(tǒng)中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定位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賀慶國;在歷史和歷史性之間[D];吉林大學;2011年
8 李理;從合作社性質的民營報紙到共產黨的黨報[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卓立;歷史相對主義的脈絡[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朱喆;福澤諭吉的史學[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段艷;論休謨史學[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馬小川;陳設藝術在餐飲空間中主題塑造的作用和方法[D];江南大學;2010年
4 王萌彥;從《歷史與階級意識》到《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D];河南大學;2011年
5 姚益鋒;西方音樂的擴散[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6 于洋;論劉師培的上古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玲;論歷史認識的客觀性[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姝;馬克思的社會規(guī)律思想及其方法論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黃藝紅;意識形態(tài)下的話語轉換[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蘇玉普;新時期知青小說中的“第二故鄉(xiāng)”[D];天津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姜義華;用現代思維科學武裝歷史研究工作——論史學概論的核心與時代使命[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01期
2 李桂海;;我國歷史學家的思維結構與發(fā)展趨向[J];學習與探索;1988年04期
3 胡守為;史學的歷史與現狀[J];學術研究;1994年05期
4 陳新;論歷史性與歷史敘述者[J];東南學術;1999年05期
5 戴燕;心理歷史學論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6 張躍斌;文化上的敵對——一個日本主流史學家的中國觀[J];世界博覽;2005年08期
7 雷戈;;經驗、心靈與生命[J];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8 李勇;;歷史學的學術理念[J];史學月刊;2006年10期
9 趙世瑜;;一個追求,多種聲音——關于近年來的通俗寫史或講史現象[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年02期
10 陳雯;;歷史總在我們身邊[J];貴陽文史;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曉群;;論古朗士的古史研究:社會轉型中的歷史學家與他所研究的社會轉型問題[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張榮明;;歷史學是否科學——以阿克頓史學為例[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3 彭剛;;相對主義、敘事主義與歷史學客觀性問題[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4 胡如雷;;時代賦予歷史學家的中心使命[A];歷史與現實論稿[C];1991年
5 葛志毅;;序:歷史真諦在其人文內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學[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6 王利紅;;試論卡萊爾的浪漫主義史學思想[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7 陳新;;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歷史觀念——以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為討論中心[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8 楊國強;周武;;陳旭麓教授與中國當代史學[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9 白壽彝;;重讀《萊蕪集》——為王毓銓先生85歲壽辰而作[A];明史研究第4輯——慶賀王毓銓先生85華誕暨從事學術研究60周年專輯[C];1994年
10 黃凱鋒;;歷史評價與歷史認識[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N];社會科學報;2008年
2 孫立新 于曉華;[N];中華讀書報;2007年
3 陳恒 常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俞吾金;[N];文匯報;2010年
5 鄭文;[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楊波;[N];解放日報;2004年
7 子雨;[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唐小兵;[N];中華讀書報;2010年
9 本版編輯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 研究員 程恩富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葉險明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林劍 福建三明學院副教授 王立端;[N];人民日報;2007年
10 劉全仲;[N];撫順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興斌;歷史事實的結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談麗;小阿瑟·施萊辛格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3 賴國棟;歷史記憶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4 王瑞;一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5 彭國良;顧頡剛史學思想的認識論解析[D];山東大學;2007年
6 李晶潔;丹尼爾·布爾斯廷的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7 齊山德;蘇聯時期史學研究初論[D];吉林大學;2010年
8 周兵;當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9 孫曉喜;觀念的歷史與歷史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7年
10 楊金華;走向主體間性的理解[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馮會華;戰(zhàn)士與學者[D];山東大學;2008年
2 何榮毅;社會信息化與歷史研究方法的變革[D];山東大學;2008年
3 張作成;論十九世紀德國實證主義史學的批判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肖英芳;論19世紀英國“輝格派”史學[D];山東大學;2008年
5 王鵬;柯林武德歷史認識主觀性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邵帥;淺談覆蓋律解釋模型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及其困難[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秦天;經典的誕生[D];復旦大學;2009年
8 程添毅;克里斯托弗·希爾史學思想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云吉龍;論沃爾什的歷史哲學理論[D];內蒙古大學;2006年
10 鄒薇;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史學[D];四川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論休謨史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314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3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