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論梁啟超“新史學”的方法論特征及其對20世紀中國歷史學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8-10-19 14:32
【摘要】:在許多研究梁啟超"新史學"思想的著述中,大都就"新史學"的救亡與啟蒙功能作了許多細致的挖掘,而對于"新史學"所倡導的跨學科的治史方法涉及不多。"新史學"在當時確實起到了濟世救國的作用,現(xiàn)在重新回首"新史學"走過的百年歷程發(fā)現(xiàn),它在20世紀中國歷史學中彰顯出的魅力則在于倡導一種總體史的著史范式和多學科的治史方法,并為日后唯物史觀派史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chǔ),與唯物史觀派史學一脈相承。
[Abstract]:In many works of studying Liang Qichao's thought of "New historiography", most of them have made a lot of meticulous excavations on the function of "New historiography" to save the nation and enlighten people, but there is not much involved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of historical management advocated by "New historiography". " "New historiography" did play a role in saving the world and saving the nation at that time. Now, looking back on the century-old course of "New historiography", we find that Its charm in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lies in advocating a general history writing paradigm and a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 of historical management,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irth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future and inherited the historiography of materialism.
【作者單位】: 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分類號】:K09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華東;;梁啟超與中國社會生活史研究[J];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雷平;;梁啟超清學史研究評[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劉軍;;梁啟超新史學思想的內(nèi)容[J];考試周刊;2011年54期

4 丁愛華;;特納“新史學”的學術(shù)淵源[J];文教資料;2011年18期

5 周文玖;;梁啟超、胡適、郭沫若史學特點之比較及其學術(shù)關(guān)聯(lián)[J];史學史研究;2011年03期

6 薛麗霞;;論乾嘉學派對梁啟超“新史學”的影響[J];快樂閱讀;2011年13期

7 譚繼和;;糾空疏學風的創(chuàng)新力作[J];博覽群書;2011年07期

8 李寶紅;;半個亭林,“半之中又失其半焉”——胡適、錢穆對顧炎武學術(shù)思想的闡發(fā)[J];社會科學;2011年08期

9 馬少華;;歷史與新聞有多少相通之處[J];新聞與寫作;2011年09期

10 許剛;;宋學精神與漢學工夫——錢穆與張舜徽清代學術(shù)史研究之比較[J];齊魯學刊;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手代木有兒;;梁啟超的史界革命與明治時期的歷史學——關(guān)于晚清的進化論和歷史觀[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2 宋學勤;;“梁啟超式的輸入”的真意義——兼論中西史學文化的接軌與融合[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3 江湄;;“新史學”之“新”義——梁啟超“人群進化之因果”觀中的佛、儒思想因素[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4 楊瑞;;科學思想在史學領(lǐng)域的興起與進。簭牧簡⒊礁邓鼓闧A];中國現(xiàn)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羅檢秋;;清末民初考據(jù)學方法的發(fā)展[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6 張麗珠;;獨立于時風眾勢外的全祖望史學精神[A];浙東學術(shù)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張進;;梁啟超的“活態(tài)”史學與“三界革命”[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8 李慧宇;;長足進取與成就輝煌——中國歷史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述論[A];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問題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9 章益國;;失落的美——中國傳統(tǒng)史學“科學化”改造中的一個遺漏[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10 趙利棟;;近代中國的封建與封建主義[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喜所;梁啟超晚年對中國文化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3年

2 劉文楠;并非實錄的“實錄”[N];文匯報;2010年

3 新疆博湖縣博湖中學 袁曉滿;梁啟超進化史觀對歷史的影響[N];巴音郭楞日報;2009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王也揚;歷史能否作為科學來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莊桂成 岳凱華;梁啟超的進化論世界觀[N];光明日報;2005年

6 光明日報高級編輯 馬寶珠;史學與新聞[N];北京日報;2008年

7 李伯重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伯重:國際背景下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學術(shù)話語體系之建構(gòu)[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侯且岸;關(guān)于“以德治國”的斷想[N];光明日報;2001年

9 李春雷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 陳圣屏 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徐希軍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 簡明海 臺灣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生 葛亮 香港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追尋近現(xiàn)代學者的思想軌跡[N];社會科學報;2005年

10 王家范;“新史學”旨趣實踐會通第一人[N];文匯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流愛;“平生懷抱在新民”[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石瑩麗;梁啟超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以跨學科為中心的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3 朱發(fā)建;中國近代史學科學化進程研究(1902—1949年)[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鄭先興;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1900—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姜萌;族群意識與歷史書寫[D];山東大學;2011年

6 盛韻;觀念與材料[D];復旦大學;2008年

7 朱慈恩;20世紀上半期通俗史學述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黃磊;歷史循環(huán)論和他者[D];復旦大學;2008年

9 牛秋實;從經(jīng)學到史學:劉師培學術(shù)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10 周霞;中國近代佛教史學探研(1900—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瑩;梁啟超“新史學”觀念生成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莊永燕;淺析梁啟超的新史學理論及其在清學史研究中的運用[D];浙江大學;2008年

3 徐風蘭;《中國歷史研究法》與《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之比較[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4 安尊華;試論梁啟超的史料思想[D];貴州師范大學;2005年

5 顏娜;梁啟超史學認識論思想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馬詩書;梁啟超與乾嘉學派關(guān)系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7 崔晨;梁啟超與章太炎的民族史研究及其民族主義取向[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屠艷;梁啟超新史學視野中的異域史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2009年

9 姜萌;從“新史學”到“新漢學”[D];山東大學;2007年

10 王秋s,

本文編號:228142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28142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5fde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