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先生的《詩》《書》研究及相關(guān)問題
本文選題:顧頡剛 + 詩經(jīng); 參考:《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摘要】:顧頡剛先生以《詩》《書》研究證明堯舜禹并不存在的結(jié)論和研究方法與先秦古史文獻體系構(gòu)成了矛盾。堅持這種觀點和方法的結(jié)果,必然導致對先秦古史文獻作出系列性的否定,使古史研究結(jié)果變得更不可靠。研究先秦古史應(yīng)堅持文獻與實物并重而以文獻為主的原則。
[Abstract]:Gu Jiegang's research on "Poems" and "Books" proves that the conclusion and research method of Yao, Shun and Yu do not exist and constitute a contradiction with the literature system of the ancient history of the Pre-Qin Dynasty. The result of adhering to this viewpoint and method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series negation of the ancient history documents of the pre-Qin Dynasty and mak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ancient history more unreliable. In order to study the ancient history of pre-Qin Dynasty, we should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of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literature and material object.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
【基金】:福建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古史辨學派的古史觀與史學方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08B097)
【分類號】:K09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洲良;闡釋的權(quán)利:《公》、《z@》釋例舉隅——春秋筆法與今文經(jīng)學(上)[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2 劉利;從歷史語法角度看《國語》的語料價值[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3 高日暉;洪雁;;漢、宋《春秋》學與政治的關(guān)系[J];大連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4 俞樟華,林怡;宋代《左傳》學概述[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01期
5 程勇;略論漢代古文經(jīng)學的制度構(gòu)想與文論視野[J];齊魯學刊;2005年02期
6 劉文斌;《晏子春秋》的文學史意義[J];齊魯學刊;2005年03期
7 陳恩林;評杜預(yù)《春秋左傳序》的“三體五例”問題[J];史學集刊;1999年03期
8 張翅;《左傳》伏筆藝術(shù)簡論[J];蕪湖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9 黃覺弘;劉知幾論《左傳》[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胡旭;經(jīng)學與政治的功利情結(jié)——從《春秋》三傳的沿革看兩漢經(jīng)今古文之爭的政治內(nèi)涵[J];學海;2002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素卿;;劉師培《左傳》學的傳承與嬗變[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2 查清蘭;;《左傳》外交辭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勇;漢代經(jīng)學視野中的儒家文論敘述[D];復(fù)旦大學;2003年
2 文廷海;清代春秋谷梁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3 郜積意;劉歆與兩漢今古文學之爭[D];復(fù)旦大學;2005年
4 余全介;秦漢政治與儒生[D];浙江大學;2005年
5 李銳;孔孟之間“性”論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6 程鵬萬;簡牘帛書格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7 蔣玉斌;殷墟子卜辭的整理與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8 靳永;書法研究的多重證據(jù)法[D];山東大學;2006年
9 黃海烈;顧頡剛“古史層累說”初探[D];吉林大學;2007年
10 寧全紅;《左傳》刑罰適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文慧科;杜預(yù)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2 王慶;中國古代歷史文學理論—論劉知幾與章學誠[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3 張蓉;《左傳》貴族女性問題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4 王巍;《春秋左傳》杜預(yù)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5 周云釗;《晏子春秋》的文學史意義[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6 李衛(wèi)軍;兩漢《左傳》學發(fā)微[D];河南大學;2005年
7 王曉敏;唐代《左傳》學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8 段開正;論春秋戰(zhàn)爭禮儀與軍事文化[D];青島大學;2005年
9 邢子民;左丘明與《左傳》關(guān)系考[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夏維新;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商補[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郁;;書里看人[J];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02期
2 唐振家;;《伐檀》旨意之我見[J];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02期
3 龍文玲;;《鹽鐵論》引書用書與西漢昭宣時期文學演進[J];學術(shù)論壇;2010年01期
4 侯愛華;;論劉勰對孔子詩學觀的繼承與發(fā)展[J];科技資訊;2010年05期
5 張際會;;認識一點草木[J];軍事記者;2010年03期
6 賈學鴻;;《莊子》與《楚辭》的逍遙境界比較[J];職大學報;2010年01期
7 顧曄峰;;《詩經(jīng)》中的貴族婚姻形態(tài)[J];陰山學刊;2010年01期
8 段秋月;;陽剛美并陰柔美——《詩經(jīng)·衛(wèi)風·伯兮》解析[J];新聞愛好者;2010年02期
9 許智銀;;唐代送別詩的文化溯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林海極;;從儒教祭祀樂章看古代詩歌的作用[J];信陽農(nóng)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袁學駿;;河北孟姜女傳說[A];山東淄川·中國孟姜女傳說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曲金良;;孟姜女傳說在唐代的流傳——基于敦煌寫本的幾點再探索[A];山東淄川·中國孟姜女傳說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李新華;;真愛無疆——孟姜女故事流傳至今的魅力在于對純貞愛情的謳歌[A];山東淄川·中國孟姜女傳說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李丕宇;;“杞梁妻”與“孟姜女”:歷史遞變中的山東核心[A];山東淄川·中國孟姜女傳說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李久安;;略述孟姜女故事研究[A];山東淄川·中國孟姜女傳說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董介人;;泮宮不是古代的學校[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7 王倩;;朱熹在“《詩》教”思想上對歐陽修的借鑒[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8 王倩;;歐陽修對朱熹“《詩》教”思想的影響[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9 黃震云;;“正歌”“無{m樂”的定位與《詩經(jīng)》的禮樂[A];第二屆樂府與歌詩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雷喬英;;李白樂府詩復(fù)變關(guān)系之再考察[A];第二屆樂府與歌詩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徐銘強;“牛郎織女”郵票精確原地考[N];中國郵政報;2010年
2 王謹;中國生肖文化走進聯(lián)合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3 王澤慶;從《詩經(jīng)·魏風》到《河東口歌》[N];運城日報;2010年
4 沈獻智;牛郎織女傳說源自老河口[N];中國郵政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馮永鋒;普通公民中涌現(xiàn)的“水專家”[N];光明日報;2010年
6 王凱;作為林徽因陪襯的林微音[N];中國文化報;2010年
7 海南日報記者 伍立楊;《詩經(jīng)》:最美的詩章,最美的書[N];海南日報;2010年
8 葉舒憲;中國文學的抗旱傳統(tǒng)[N];檢察日報;2010年
9 廖名春;“釋古”與“證古”[N];學習時報;2010年
10 魯濤 《云夢學刊》編輯部;傳統(tǒng)學術(shù)思想的當代啟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鴻君;“五經(jīng)”、《爾雅》與《黃帝內(nèi)經(jīng)》病癥名詞的比較研究[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2 楊濱;飛鳥與詩學[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3 艾春明;《韓詩外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彭國良;顧頡剛史學思想的認識論解析[D];山東大學;2007年
5 黃冬珍;《風》詩藝術(shù)特質(zhì)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6 馬海敏;《詩經(jīng)》燕饗詩考論[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7 韓宏韜;《毛詩正義》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8 劉銀昌;蓋事雖《易》,,其辭則詩—《焦氏易林》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徐峰;中國飲食文化的心理分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10 董恩強;新考據(jù)學派:學術(shù)與思想(1919—1949)[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寶玉;《詩經(jīng)》中的時間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2 郝麗藝;《兩漢書》引《詩經(jīng)》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謝竹峰;《詩經(jīng)》衛(wèi)詩民俗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4 趙富榮;從《大雅》看周代禮樂文化精神[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5 邊思羽;《詩經(jīng)》中所見觀念的分類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夏紅;程大昌《詩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7 李艷芳;東晉古文《尚書》真?zhèn)窝芯縖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8 孟榮榮;論中國陰陽哲學的源起[D];湘潭大學;2009年
9 唐婧捚;劉勰離騷觀探微[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杜繼業(yè);漢代文體形態(tài)研究[D];華僑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320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03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