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后現(xiàn)代主義史學到公眾史學
本文選題: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 + 歷史學家 ; 參考:《史學理論研究》2010年01期
【摘要】:一般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主要目的是向知識的客觀性與語言的穩(wěn)定性等傳統(tǒng)觀念提出挑戰(zhàn)。它的興起,使得人們對進步的信念、歷史時代劃分的方法、個人能知能行的觀念都產(chǎn)生了疑問。后現(xiàn)代主義對史學的影響是一個客觀事實,無論國外還是國內(nèi)都是這樣。與此同時,還應(yīng)看到的一個事實是,在國內(nèi)外近年對"后現(xiàn)代主義史學"的批評日漸增長。既然如此,就要對其進行研究,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作出科學的判斷和回答。本刊這里發(fā)表的四篇文章并不代表編輯部的立場,僅希望能引起各界讀者的更多關(guān)注,展開深入的討論。
[Abstract]: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main purpose of post-modernism is to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such as the objectivity of knowledge and the stability of language. Its rise raises questions about people's belief in progress, the way in which history is divided, and the idea that individuals can know and act.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m on historiography is an objective fac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 fact that the criticism of postmodernism historiography has been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cas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it,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make scientific judgments and answers. The four articles published here do not represent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s position, but only hope to attract more attention and in-depth discussion.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K09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玉娉;;歷史有什么用?——從布洛赫《為歷史學辯護》談起[J];青春歲月;2011年16期
2 李榮建;王右磊;;一個歷史學家的深度關(guān)懷——評杜維運所謂“柔美的歷史”[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1年07期
3 王子暉;白勝潔;;分析歷史哲學在俄羅斯的新發(fā)展——評梅杜舍夫斯卡婭《歷史認識理論:論文選輯》[J];西伯利亞研究;2011年03期
4 周兵;;娜塔莉·澤蒙·戴維斯與新文化史[J];史林;2011年04期
5 楊宗亮;;新傳統(tǒng)史學認識論之檢討[J];西昌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6 董立河;;關(guān)注政治現(xiàn)實,創(chuàng)新歷史思維——談安克施密特的學術(shù)追求[J];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03期
7 韓璐璐;;淺談魯濱遜的史學思想[J];黑龍江史志;2011年11期
8 馬少華;;歷史與新聞有多少相通之處[J];新聞與寫作;2011年09期
9 賈鵬濤;;論約恩·呂森的維度理論[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彭剛;;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中的安克斯密特[J];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彭剛;;相對主義、敘事主義與歷史學客觀性問題[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2 張榮明;;歷史學是否科學——以阿克頓史學為例[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3 胡如雷;;時代賦予歷史學家的中心使命[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4 葛志毅;;序:歷史真諦在其人文內(nèi)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學[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5 王利紅;;試論卡萊爾的浪漫主義史學思想[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shù)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6 楊國強;周武;;陳旭麓教授與中國當代史學[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7 陳新;;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歷史觀念——以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為討論中心[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8 吳曉群;;論古朗士的古史研究:社會轉(zhuǎn)型中的歷史學家與他所研究的社會轉(zhuǎn)型問題[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chǔ)”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9 白壽彝;;重讀《萊蕪集》——為王毓銓先生85歲壽辰而作[A];明史研究第4輯——慶賀王毓銓先生85華誕暨從事學術(shù)研究60周年專輯[C];1994年
10 黃凱鋒;;歷史評價與歷史認識[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悠揚;沈志華:歷史學家就是做鏡子的[N];深圳商報;2009年
2 張煒;圖像如何證史[N];團結(jié)報;2010年
3 高峻;史學作品就要引起大眾興趣[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夏繼果;通向全球史的兩條路徑[N];光明日報;2008年
5 劉海峰: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務(wù)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設(shè)置評議委員會專家。;知今有助于通古[N];中國教育報;2010年
6 人民大學教授 時殷弘;一個有才智的人有興趣聆聽的[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7 王希 北京大學歷史系;公共史學在美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童力;記憶、價值與史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侯建新;史學失去真實也就失去生命[N];天津日報;2007年
10 孫江邋(日本靜岡文化藝術(shù)大學教授);歷史學找回想像力[N];中華讀書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興斌;歷史事實的結(jié)構(gòu)[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談麗;小阿瑟·施萊辛格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3 賴國棟;歷史記憶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4 彭國良;顧頡剛史學思想的認識論解析[D];山東大學;2007年
5 齊山德;蘇聯(lián)時期史學研究初論[D];吉林大學;2010年
6 李晶潔;丹尼爾·布爾斯廷的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7 周兵;當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孫曉喜;觀念的歷史與歷史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7年
9 賈s,
本文編號:20028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002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