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李慈銘的歷史考證和史學批評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6-11-24 15:38

  本文關鍵詞:李慈銘的歷史考證和史學批評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陜西師范大學》 2013年

李慈銘的歷史考證和史學批評研究

李舒婷  

【摘要】:李慈銘,字式侯,晚清著名學者,他深受乾嘉學風影響,有“繼錢(大昕)、洪(頤煊)之流,而為有清一代之后殿”之稱,對歷史考證頗有造詣,但他在考證過程中并不完全拘泥于考證,而是既贊同考證的重要性,同時又對漢學家囿于考證提出批評,有很多較為獨到的見解。近年來,對于李慈銘的研究逐漸增多,但多是對其詩詞等方面進行發(fā)掘,歷史學研究仍有很大空間,本文旨在對李慈銘的學術研究成果和特點進行分析,從李慈銘對文字訓詁、山川地理、制度沿革方面的考證成就,試圖總結其考證方法,分析其在考史過程中對史學著作和史學家的評價,一窺李慈銘對史家敘事、義例、史料運用等方面的觀點,以及作為處于學術嬗變時期的學者,李慈銘對于漢學、宋學之間爭論的態(tài)度等問題進行一定的發(fā)掘。 本文總共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是對李慈銘生平和著作的介紹,史家治史特點的形成與其所處的社會條件緊密相連,有著歷史的必然性,同時其本身的成長經(jīng)歷亦對其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因此研究李慈銘的生平是從整體上把握李慈銘思想特點的必備環(huán)節(jié)。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要部分,介紹李慈銘在考證方面的成就,這一部分主要從其對文字考證、音韻訓詁、山川地理和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考證入手,總結李慈銘的考證成就。 第三部分主要是對李慈銘考證?狈椒ǖ目偨Y,這一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礎上,旨在總結李慈銘在考證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不同版本、不同史書之間的校對,以及李慈銘在考證過程中對前人考證得失的總結。 第四部分主要關于李慈銘的史學批評,從史書的體例、史書撰寫過程中的簡與繁、直與曲、史家意識在史書中的表達,以及其對史學著述的評價和對漢宋之爭的評價等方面,總結李慈銘的史學思想。 第五部分在前四部分的基礎上,加以升華,旨在總結李慈銘自身的治學特點,從其考證原則、治學精神和治學態(tài)度幾個方面加以分析,總結出李慈銘身為晚晴時期的漢學家,秉承乾嘉學派的學術傳統(tǒng),無征不信、闕疑存異和不攘人之美的治學精神。 第六部分是文章的結語,主要介紹李慈銘潛心治學的態(tài)度,以及史學界對于李慈銘的評價,并總結李慈銘的著作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其確有“清一代之后殿”之風,同時指出當代對于李慈銘的研究還較為薄弱,深度發(fā)掘李慈銘的史學成就,對于研究李慈銘學術思想,進而總結晚清時期的學術特點具有深遠的意義和重要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K092;G256;K825.8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牟小東;;李慈銘的過年[J];讀書;1992年02期

2 董叢林;論晚清名士李慈銘[J];近代史研究;1996年05期

3 鄧鴻光;史學評論的內(nèi)容[J];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02期

4 張桂麗;;李慈銘藏書歸宿述略[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7年02期

5 薛英;;李慈銘之藏書印[J];文獻;1982年02期

6 謝冬榮;;越縵堂讀書記整理敘略[J];文獻;2004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文蕾;;《聊齋志異》俠義主題論[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2 朱銳泉;;心如止水,貴者自貴——小議聊齋先生筆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3 王承丹;徐文蕾;;試論蒲松齡筆下的三國人物[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4 王偉;簡論傳統(tǒng)史學的歷史功用觀及其人文主義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2期

5 陸軍;;古代羌藏盟誓習俗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6 陳磊;;李商隱詩文宗韓說辨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7 楊海帆;;宕昌的鳳鳥信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3期

8 張曉英;;“錢刀”與《白頭吟》創(chuàng)作時代蠡測[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9 石志鳥;;論章臺柳意象的歷史淵源——楊柳經(jīng)典意象考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10 劉洪強;;“東吳弄珠客”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順新;;影子官寺:長安興唐寺與唐玄宗開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與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羅凱;;御正與納言——兼論中書門下體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來中國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制度變遷與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4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5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6 張虹;;“五臟相音”理論在耳鳴診治中的應用[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第15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7 徐改平;;作為共產(chǎn)黨同路人的魯迅[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韓金花;王宗殿;王蘊蘊;沈斌;;華佗診斷學術思想研究[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丁媛;張如青;湯曉龍;;論出土簡帛文獻中的病因思想[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會論文集[C];2011年

10 王鳳蘭;;徐之才[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朱蓉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民間外交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10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葉娟;現(xiàn)代婚禮服裝飾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博;唐代藝伎與唐聲詩的傳播[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英娜;《淮南子》“道”論及其文藝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曉娜;《史記》與齊魯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淑文;《尚書》德治思想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薛英;;清李慈銘題跋摘錄[J];文獻;1984年03期

2 那秋生;;李慈銘的日記與詩賦[J];書屋;2010年01期

3 薛英;;李慈銘贈“姬人”書題跋[J];文獻;1987年03期

4 周容;;李慈銘《杏花香雪齋詩》版本考述[J];文獻;2008年02期

5 劉誠龍;;補缺一千年[J];雜文選刊(中旬版);2009年02期

6 宋志英;;李慈銘與趙之謙[J];群言;2011年06期

7 薛英;;李慈銘之藏書印[J];文獻;1982年02期

8 蔡彥;;李慈銘與蔡元培[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08年04期

9 馬強;;談《霞川花隱詞》中的“愁”[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7期

10 周容;;漁洋才學何嘗薄于詩——李慈銘推許王士禛析[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瞿林東;;代序:史學批評的宗旨和史學文化的意義[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2 馬艷輝;;史部獨立與史學批評的發(fā)展[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3 蔡克驕;;南宋浙東學派的史學批評[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4 鄒兆辰;;史學批評與社會環(huán)境——以蘇聯(lián)史學在中國的命運為例[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5 羅炳良;;應當切實加強史學批評范疇研究[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6 劉開軍;;論“史權”——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一個重要范疇[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7 徐國利;;當代中國大陸的史學評論理論研究述評[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8 白云;;再論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基本范疇[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9 段潤秀;;易代修史中的史學批評問題探論——以清朝《明史》修纂為例[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10 曹守亮;;史學批評與國史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總結反思與理論發(fā)展趨勢[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吳懷祺;[N];光明日報;2001年

3 本報書評人 楊小洲;[N];中華讀書報;2008年

4 王春瑜;[N];北京日報;2003年

5 聶錦芳;[N];光明日報;2010年

6 謝其章;[N];中國商報;2007年

7 丁實;[N];光明日報;2006年

8 王子今;[N];中華讀書報;2006年

9 楊小洲;[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肖維波;[N];中國文化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敦基;李慈銘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2 周容;論李慈銘與樊增祥的詩歌理論及其創(chuàng)作[D];上海大學;2009年

3 張桂麗;李慈銘年譜[D];復旦大學;2009年

4 程彥霞;王闿運選批唐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和山;王先謙學術年譜[D];蘇州大學;2007年

6 郭前孔;清代晚期唐宋詩之爭流變史[D];蘇州大學;2009年

7 李瑞明;雅人深致[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成殷姬;人際關系中的“和”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9 王振如;北京高等職業(yè)教育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06年

10 蘇濱;中國清末民初的美術與社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舒婷;李慈銘的歷史考證和史學批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2 姜黎黎;論李慈銘的文獻學成就[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陽柳;李慈銘詩歌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4 馬建強;李慈銘的“讀書世界”與“思維世界”[D];湖北大學;2012年

5 魯欣然;《霞川花隱詞》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6 楊雪;李慈銘的駢文理論及其創(chuàng)作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7 張濤;《越縵堂日記》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8 姜云鵬;李慈銘“文章”觀及“文章”創(chuàng)作[D];山東大學;2009年

9 劉娟;吳縝史學批評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10 馬小麗;趙紹祖的史學成就[D];淮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李慈銘的歷史考證和史學批評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9086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9086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33d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