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_《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guān)鍵詞:柯林武德歷史哲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江西師范大學》 2009年
柯林武德歷史哲學研究
熊聲波
【摘要】: 柯林武德是位著名的歷史哲學家,他在哲學和歷史學方面都曾經(jīng)有過輝煌的成就。而他的這些成就卻是在實證主義普遍發(fā)展的背景中形成的。除此之外,他還批判地吸取了狄爾泰、克羅齊等著名歷史學家的思想。 柯林武德一生著有很多歷史哲學方面的文章!稓v史的觀念》一書是在他死后,由友人根據(jù)他的歷史哲學的思想?yún)R編而成。這本書系統(tǒng)地反映了柯林武德對歷史的看法,包括他所認為的歷史研究的對象,歷史研究的方法和歷史研究的價值。充分體現(xiàn)了柯林武德的歷史哲學的基本思想。 作為一名歷史哲學家,柯林武德在歷史哲學領(lǐng)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首先,他批判了實證主義史學和“剪刀加漿糊”的歷史研究方法;其次,他創(chuàng)建了問答邏輯,給人們認識歷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式;再者,他的歷史哲學中無不閃爍著對人性的關(guān)懷;最后,作為一名歷史認識論的代表者,柯林武德發(fā)展了歷史認識論的一些重要理論。 國內(nèi)學者大都對柯林武德的歷史思想持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然而,我們也要看到,柯林武德的歷史思想是在對前人不斷地批判中進行的。所以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柯林武德歷史哲學中積極的因素。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K0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乃勝;;論法制現(xiàn)代化研究中的歷史哲學研究范式[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2 吳懷東;;歷史 現(xiàn)實 方法——歐洲浪漫主義思潮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湯文曙;全球化的人學意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4 蔣大椿;歷史與人的意志支配的實踐[J];安徽史學;2004年01期
5 吳懷祺;;史學話語權(quán)與20世紀的中國民族史學——兼說10卷本《中國史學思想通史》[J];安徽史學;2006年04期
6 朱鏡人;韋立君;張珍珍;;教育史的教師教育價值及教學問題芻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7 高瑞霞;關(guān)于赫爾德歷史發(fā)展的思想[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張艷;論古希臘的人本史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9 馮英;人文主義歷史觀對古典人本主義的超越[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10 梅向東;“人性發(fā)展論”的中國文學史觀質(zhì)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曙光;;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文化自覺[A];“社會發(fā)展與民族精神”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謝勤亮;;影像與歷史——“影視史學”及其實踐與試驗[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杜成憲;;對“中國教育史”的幾層涵義及其相互關(guān)系的辨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4 田云剛;李衛(wèi)朝;;對話的和諧意蘊[A];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007年山西省哲學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林昆勇;;低代價發(fā)展視野下的中國發(fā)展研究——邱耕田教授的《低代價發(fā)展論》及其意義[A];2009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6 張立群;;“鏡中敘述”——阿毛論[A];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阿毛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楊天宏;;系統(tǒng)性的缺失:中國近代史研究現(xiàn)狀之憂[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8 閻照祥;;英國早期輝格史學家縱論[A];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第七輯)[C];2010年
9 楊天宏;;系統(tǒng)性的缺失:中國近代史研究現(xiàn)狀之憂[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10 賈鵬濤;;歷史事實的從容與窘迫[A];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創(chuàng)新——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12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張大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簡史》史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賀慶國;在歷史和歷史性之間[D];吉林大學;2011年
4 鄧樺;云南文山藍靛瑤“度戒”儀式教育過程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杜波;五四文學期刊的現(xiàn)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卓立;歷史相對主義的脈絡(luò)[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于文善;抗戰(zhàn)時期重慶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趙雙花;可能與限度[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郭茂全;新時期西部散文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吾斯曼江·亞庫甫;16至19世紀維吾爾族史學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2 魏紅杰;羅素社會歷史觀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高翔娟;文化沖突及其精神反映:“五四”女作家自我意識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錢芳華;卡洛·金茲堡微觀史學思想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5 朱喆;福澤諭吉的史學[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段艷;論休謨史學[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磊;論公共行政的哲學維度[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苑玉紅;馬克思交往實踐觀探析[D];南昌大學;2010年
9 王小波;試論馬克思主義來源的三種類型[D];東華大學;2011年
10 趙振魯;詮釋學視域下柯林武德的問答邏輯[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賈鶴鵬;柯林武德進步思想研究[J];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02期
2 王正;柯林武德歷史哲學思想分析與評價綜述[J];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02期
3 張文杰;略論柯林武德的歷史重演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4 胡輝華;柯林武德對歷史哲學發(fā)展的貢獻[J];江西社會科學;1991年06期
5 張志剛;論克羅齊和柯林武德的歷史觀念[J];社會科學家;1989年03期
6 王振斌;淺析柯林武德的史學思想[J];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7 雷戈;駁柯林武德對修昔底德的指控[J];求索;1998年04期
8 張靜互;柯林武德歷史哲學中主知主義教育理論的傾向——以“思想”和思想的重演”為中心論智育的價值[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9 王越旺;淺議“批判的歷史哲學”流派的史學思想[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10 余偉;試論柯林武德對“末世論”的批評[J];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韓震;;人學的歷史學性質(zhì)[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首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2 周建漳;;從敘述文本到歷史經(jīng)驗——近三十年來西方歷史哲學的新發(fā)展[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3 德懷特·李;羅伯特·貝克;焦佩鋒;;“歷史主義”的五種含義及其評價[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4 王利紅;;試論卡萊爾的浪漫主義史學思想[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shù)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5 倪梁康;;時間·發(fā)生·歷史——胡塞爾對它們之間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的理解[A];現(xiàn)代德國哲學與歐洲大陸哲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6 佟宇;;從“反現(xiàn)代的現(xiàn)代性”到“文學中的歷史”——評李楊新作《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jīng)典再解讀》[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恩澤 空軍指揮學院教授;[N];中國國防報;2009年
2 李細珠;[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3 莊振華(復(fù)旦大學哲學系碩士生);[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4 張瑞賢;[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5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985工程教授 鄒兆辰;[N];北京日報;2008年
6 左健;[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7 王彬彬;[N];南方周末;2010年
8 羅志田(歷史學教授);[N];南方周末;2009年
9 李立瑋;[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10 江曉原;[N];中華讀書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張小忠;歷史、證據(jù)與想象[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利紅;歐洲浪漫主義史學思想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7年
3 賴國棟;歷史記憶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9年
4 董立河;歷史與想象[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孫曉喜;觀念的歷史與歷史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7年
6 劉延苗;章學誠史學哲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7 周建剛;章學誠的歷史哲學與文本詮釋思想[D];蘇州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明海;柯林武德的重演理論及其在歷史認識方面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2 熊聲波;柯林武德歷史哲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3 劉志剛;作為人性科學的歷史學[D];黑龍江大學;2009年
4 王鵬;柯林武德歷史認識主觀性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張作成;論十九世紀德國實證主義史學的批判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向勝翔;論史學理論在中學史料教學中的價值和作用[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7 遲曉蕾;“跨文本、跨語境”—斯金納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8 王邵帥;淺談覆蓋律解釋模型在歷史研究中的應(yīng)用及其困難[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金利杰;沃爾什歷史哲學思想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彭琦;列奧納多.達.芬奇自然觀及其美學意義[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關(guān)鍵詞:柯林武德歷史哲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900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90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