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發(fā)布時間:2016-11-22 23:37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分類號 學校代碼。涯珘局

密級 學號201 0020201 63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Analysis of Marx,S historical view of

empirical problems

指導教師姓名、職稱 學 科 專
業(yè)

墮金

差塾撞 里盤墨圭鑒塹鱟

湖南師范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 二。一三年六月

中文摘要
馬克思歷史觀究竟是不是實證的歷史科學,這是一個長期在中外 學術界中存在爭論的學術性問題。明晰馬克思歷史觀實證性問題,對 于解決學術界長期存在的爭論,了解馬克思歷史觀的本真之意具有重 要的理論價值,對于指導和豐富發(fā)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同樣也具有一 定的意義。 本文從馬克思的文本出發(fā),探究馬克思是否將其歷史觀當作實證 的歷史科學來建立,以及如何建立的。本文涉及考察的文本主要有《博 士論文》、《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在馬克思歷史觀中,歷史哲學與實證的歷史科學之間本身不存在截然 不同的對立,承認或肯定了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并不意味著否定馬 克思歷史觀的哲學性,即把馬克思哲學也實證化了。實證歷史科學與 歷史哲學之間也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對立的關系。在馬克思的文本中 對“哲學”和“科學”一詞的用法的變化,導致了學術界對馬克思歷 史觀理解的不同。從馬克思的文本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直接的論述, 如“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 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等等。因此,馬克思歷 史觀當然是實證的歷史科學,這種實證歷史科學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 意識的哲學基本原理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是實踐的人道主義和科學的人道主 義,是能動的改造現(xiàn)實世界的理論武器。 關鍵詞:馬克思 歷史觀 實證歷史科學歷史哲學

ABSTRACT

This

is



long——term

presence

i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marx’

academic circles


argument

in is

academic question.about if
the

conception

of of

history Marx’S

empirical
of

science.Clear

demonstration

conception

history,long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academic debate,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to

understand Marx’S

concept ion

of hi story of true meaning,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 doctrine and the rich in China

also has
Thi Marx




certain significance.

art icle

embarks from Marx’S text,To explore whether
as

will be its view of history

the empirical science of

history to build,and how to set up.This paper relates to the
text

mainly一“The

Difference of

Between

the

Democritean

and

Epicurean Manuscripts In and the

Phi losophy
of

Nature”

“Economic&Phi losohic

1844’’’4 The German Ideology’!。Holy Clan’’
view of of hi story,between phi losophy of hi story itself

Marx’S

history

empirical science Admit
or

does

not

exist Marx’S

distinct
concept ion

opposition,
of

certain

empirical

hi story does not of history.The

mean

to

deny the phi losophy of between
empirical

Marx’S

view

relationship

science of history and historical philosophy is not either this
or

that,

in

oppos i t ion

to

each


other.

Change

to

the

‘1

phi losophy’。and‘‘science:。the
to

use

of the word in Marx:S text. view is

1ed

the academic understanding of Marx’S historical

different. We find direct di scuss ion from Marx’S text,Such

can

some

as“the speculative end place,in

front of the real

life,is

the description of empirical science and real activities and the actual

people practical in place
to

development

process

start.’’

Therefore,Marx’S

concept ion

of hi story i



of

course

the

empirical science of history,Marx’S empirical science of history
is the real performance of basic

principle of philosophy that

empirical social existence determines social consciousness,is
the practice of humanitarian and scientific of the dynamic theory weapon for reconstruction has provided the theory foundation for humanitarian,is of the world. It

Marx’S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y

words:Marx:Conception of history:Empirical
history:Phi losophy of history

science of

III





中文摘要………………………………………….I
ABSTRACT................................................1 I

導 寸

言…………………………………………..1I 口???-?????????-?????????-??????????-????????--?????

一、選題意義………………………………………l 二、國內(nèi)外研究動態(tài)…………………………………3 三、本文的寫作思路與方法……………………………7 四、本文創(chuàng)新之處…………………………………..8
第一章馬克思的歷史觀是實證的歷史科學嗎?…………….9

第一節(jié)《形態(tài)》之前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9
一、

《博士論文》時期對“實證”的態(tài)度……………..10

二、《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實證”的研究立場…12
三、

《神圣家族》中的“實證科學”…………………13

第二節(jié)《形態(tài)》之中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16
一、 二、

《形態(tài)》中“歷史科學’’概念…………………..16 《形態(tài)》中“真正的實證科學”的所指……………18 《形態(tài)》中“實證”的幾種含義…………………19

三、

第二章馬克思何以將其歷史觀作為實證的歷史科學來建立7...22

第一節(jié)實證科學與哲學分化的歷史背景…………………22 一、自身研究道路的選擇………………………….22 二、英國經(jīng)驗主義和費爾巴哈的影響…………………23 三、西方科學主義的影響………………………….24

第二節(jié)對傳統(tǒng)歷史觀的變革………………………….25 一、對傳統(tǒng)歷史觀的認識………………………….25 二、對思辨形而上學的批判………………………..27 三、“真正的實證科學”的建立…………………….29
第三章馬克思的實證歷史科學與歷史哲學是對立的嗎7.......31

第一節(jié)實證的歷史科學與一般的實證科學的異同………….32 一、實證歷史科學的“科學”………………………32 二、一般的“實證科學”………………………….35 三、兩者的區(qū)別…………………………………36 第二節(jié)實證歷史科學的精神實質(zhì)………………………38 一、馬克思歷史觀“實證”的實質(zhì)…………………..38 二、實證性與唯物的人道主義價值訴求的內(nèi)在一致性…….39 三、實證性與實踐性、革命性的統(tǒng)一…………………42 第三節(jié)作為歷史哲學的唯物史觀………………………44 一、馬克思的歷史觀不僅僅是實證的歷史科學………….44 二、實證歷史科學與歷史哲學的關系…………………47 三、歷史科學與歷史哲學都是唯物主義的歷史觀………..49
結(jié)語........................…....….....….....…52
參考文獻................................................54


謝...............….....…............…...…..57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馬克思歷史觀即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或稱為唯物主義歷史觀。 它的形成及發(fā)展為人類對歷史的本性、特點、運動形式及動力、社會 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歷史命運的認識,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思想引導。馬克 思主義哲學以其強烈的時代精神、批判意識和辯證品格關注“人”的 自我豐富、完善與全面發(fā)展,關注社會歷史的進步與社會歷史未來的 發(fā)展方向,關注人類的自由與解放。

一、選題意義
選擇“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為論題,從理論意義上 來看,是希望弄清楚一個長期在中西方學術界爭執(zhí)不下的論題,馬克 思歷史觀是不是實證的歷史科學?如何真實的理解馬克思歷史觀的 實證性問題之真義?如何認識馬克思的歷史觀?如何澄清對馬克思 歷史觀的種種誤解?即學術界爭論的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實證 科學還是歷史哲學?其實“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本身是一個 不言自明的問題,因為馬克思多次在其本文中聲稱自己將要建立的是 一門“實證的科學”。但仍有許多學者認為如果承認或肯定馬克思歷 史觀是實證的歷史科學,就是將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實證化、去哲 學化、唯物化;如果把馬克思的歷史觀作實證科學的理解,就是把馬 克思提出的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當作一種科學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只是建立 在純粹的簡單的因果關系之上,因而歷史的發(fā)展將變成有規(guī)律可循 的,通過經(jīng)驗可掌握的理論。因此他們不同意或者擔心把馬克思的歷 史觀看作是“真正的實證科學”。但筆者認為馬克思歷史觀當然是一 門實證性的歷史科學,因為馬克思曾作過準確的表述:“我們僅僅知 道-I'-J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h‘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xiàn)實生
1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6

碩士學位論文

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 始的地方!保彼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德意 志意識形態(tài)》等多個文本中明確表述出“歷史科學”或“實證科學” 的概念。

這里,筆者需要說明的是,馬克思并沒有過把其歷史觀稱之為“實
證的歷史科學”這樣的表述,而本文中大量使用了這樣的概念,這是

為了區(qū)別一般的實證科學,因此就馬克思提出過的“歷史科學”和“真
正的實證科學”兩個概念組合在一起的概念,以此區(qū)別于其他。馬克 思明明有大量的直接表述,為什么中西方學術界一直還對此問題眾說 紛紜、莫衷一致呢?這無疑是對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的片面或錯誤 理解造成的。筆者認為,學者們在關于馬克思歷史觀的幾個基本概念 的理解上產(chǎn)生了歧義,如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就等同于一般意義上 的實證科學嗎?馬克思的歷史觀只是研究社會存在的哲學就不再研 究社會意識了嗎?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到底是不是實證的歷史科 學找到一個正確的解答;對馬克思歷史觀實證性問題之爭論進行梳

理;對實證性歷史科學的誤解闡釋清楚;把被遮蔽的馬克思歷史觀的
價值維度、哲學維度給重新揭示出來;解決人們對馬克思歷史觀實證 性的擔心是本文將要解決的問題。 本論題的實踐意義在于,通過研究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 可以澄清學者們對馬克思歷史觀的誤解,還原馬克思歷史觀之本真。 現(xiàn)今社會正經(jīng)歷著一場從地域民族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大變革。關注 社會發(fā)展,思考社會歷史發(fā)展問題,研究馬克思的歷史觀不僅僅是為 了完成純粹的理論研究任務,更是為了作為中國人,作為學習馬克思 主義哲學的人,關注自身的生存命運和祖國未來發(fā)展,是我們的歷史 使命。當前,新一屆的中央領導提出“科學發(fā)展觀”與構建“和諧社 會”的思想,深刻的反映了當代中國的社會發(fā)展之現(xiàn)實要求和價值目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3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標。正確把握馬克思歷史觀的思想精髓,在馬克思所實現(xiàn)的實證的歷 史科學的本質(zhì)精神和根本原則的指引下來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的馬克思 主義,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中國未來發(fā)展面臨的難題,為解決中國的社會歷

史發(fā)展實際問題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二、國內(nèi)外研究動態(tài)
以往,關于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的爭論主要圍繞馬克思的 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哲學還是歷史科學來展開,根據(jù)中西方學術界的 學者們觀點的不同,歸納起來大致可分三類: 1.第一類認為馬克思的歷史觀是歷史哲學。國外如西方馬克思 主義早期代表科爾施、盧卡奇、葛蘭西等,國內(nèi)有學者俞吾金、歐陽 康等?聽柺┰谄渲鳌恶R克思主義和哲學》中第一次提出“馬克思 主義跟哲學和科學的關系”,并把其當作一個問題提出來1,他反對那

個時代占主流的觀點——馬克思沒有自己的哲學。他辯護說:“哲學
的消滅對他們來說并不意味著簡單地拋棄哲學……”2盧卡奇在《關 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中多次明確表述,不能僅把馬克思的《資本論》 看作是經(jīng)濟學著作,而不當成哲學著作,那將是對馬克思歷史觀中內(nèi) 在思想結(jié)構完整性的忽視。盧卡奇反對把馬克思哲學科學化,他更重 視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導致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化和 實證化的錯誤的原因是因為恩格斯把辯證法擴大到對自然界中。葛蘭 西更是提倡“實踐哲學”,認為必須開展一場社會歷史實踐的本體論 革命。 復旦大學的俞吾金教授在《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而不是實證科 學》一文中,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對象是“社會存在”,把歷史 唯物主義作實證科學理解是混淆了哲學和實證科學的界限,是對歷史

1注:此后學術者通常將柯爾施提出的“馬克思主義跟哲學和科學的關系”問題簡稱為“柯爾
施問題”。

2柯爾施.王南浞,榮新海譯.馬克思主義和哲學[M】.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38

碩士學位論文

唯物主義的曲解,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法思想的忽略。1此文就 段忠橋教授發(fā)表的《質(zhì)疑俞吾金教授關于“實踐唯物主義”的兩個說

法》所出回應。他通過引證胡塞爾、海德格爾、恩格斯的話來說明“馬
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偉大的哲學理論,而不是什么‘真正的實證科 學’’’。俞吾金教授從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在思辨終止的 地方,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這句話中,理解出“馬克思告訴我們, 在德國思辨哲學終止的地方,出現(xiàn)了兩個新東西:一是作為‘這一真 正的實證科學’的新的歷史學;二是取代德國思辨哲學的新哲學,即 歷史唯物主義!保踩绻褮v史唯物主義“降格為‘實證科學’乃是對 馬克思理論遺產(chǎn)的真正的褻瀆!保澄闹兄饕g段忠橋教授的兩個核 心觀點,第一是對“經(jīng)驗直觀”的認識,俞教授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 發(fā)現(xiàn),只憑“純粹的經(jīng)驗路徑”,馬克思不可能能實現(xiàn),相反,只有 通過長期的研究活動才能發(fā)現(xiàn)的哲學理論。第二是段教授忽視了歷史 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及其批判性特點?傊,俞教授認為把馬克思歷 史觀看作是實證科學,“是把馬克思哲學降格為一門單純的經(jīng)驗的、 描述的方式進行研究活動的實證科學"。4 2.第二類把馬克思的歷史觀歸結(jié)為實證的歷史科學。持這種觀 點的,國外有第二國際的理論家梅林、普列漢諾夫和斯大林、考茨基 等,國內(nèi)有叢大川、段忠橋、胡沫、范擁軍等。 梅林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哲學,只是社會科學或者是

經(jīng)驗實證科學。他認為馬克思是“完全撇開哲學,而只在歷史和自然
科學方面的實踐工作中考察人類的精神進步!保灯樟袧h諾夫和梅林站 在同一立場上,都非?粗刭M爾巴哈對馬克思的影響,因為費爾巴哈 說“我的哲學就是不是任何哲學!,所以他否認了一切哲學。6這樣
1參見俞吾金.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而不是實證科學[J】.學術月刊,2009(10):24.32 2參見俞吾金.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而不是實證科學[J】.學術月刊,2009(10):26—27 3俞吾金.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而不是實證科學【J】.學術月刊,2009(10):27 4俞吾金.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而不是實證科學[J】.學術月刊,2009(10):32 ’梅林.保衛(wèi)馬克思[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60一161 6梅林.保衛(wèi)馬克思【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46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也不可能是哲學。以考茨基為代表的第二國際 的“科學主義”者們提出要把馬克思哲學實證化,他們制造了馬克思 哲學作為“知性科學”和“實證科學”的神話。1 國內(nèi)叢大川先生在上個世紀末就提出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科 學理論而不是哲學觀念的論點,他認為“‘解釋世界’是科學家的事”, 哲學家只要專心于“改變世界”就可以了。2 中國人民大學的段忠橋教授撰寫了《歷史唯物主義:“哲學”還

是“真正的實證科學”——答俞吾金教授》一文,他不同意俞吾金教
授的觀點,認為將歷史唯物主義看作是一種本體論哲學或形而上學是 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曲解。3段教授認為俞教授在批駁他的觀點之時使 用了偷換概念的方法,且其論證馬克思歷史觀是哲學而不是實證科學 時使用的論據(jù)不是馬克思本人的,因此論證也不成立。段教授還批評 俞教授在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引文的翻譯多加定冠詞的做法要么是 畫蛇添足,要么是錯誤的,并強調(diào)“真正實證的科學”與“實證科學” 是有區(qū)別的。胡沫、范擁軍也認為馬克思有自己的哲學,他的哲學即 歷史科學,歷史科學使唯物史觀成為科學。4 3.第三類其他觀點。歸納為三種情況:第一種認為馬克思歷史唯 物主義具有“哲學一科學二重性”,代表學者有李娟,她在《歷史唯

物主義學科特征問題的若干思考》中把馬克思的歷史觀看作是既具有
哲學性又具有科學性的。她在文中大量的擺出了學術界的種種觀點, 也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發(fā)展線索、方法論原則和研究內(nèi)容上分析馬 克思歷史觀中呈現(xiàn)的“哲學與科學‘交叉并存’的特點”。5

第二種情況是認為馬克思的歷史觀既不是實證科學也不是歷史
哲學,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中介理論。這種觀點的代表國內(nèi)有徐長福、
1吳曉明.論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J】.天津社會科學,1999(6):17.21 2叢大JII.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哲學觀念嗎【J】.學術月刊1998(4):7.12 3參見段忠橋.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哲學而是真正的實證科學川.學術月干0,2010(2):14.20 4參見胡沫,范擁軍.馬克思歷史科學:實證-9批判【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l(4):55.59

5參見李娟.歷史唯物主義學科牲問題的若干思考[J】.青海社會科學,2008(3):121—127

碩士學位論文

何中華。國外的哈貝馬斯也有過類似的觀點。哈貝馬斯把馬克思的早 期觀點和晚期觀點完全分裂開來,認為早期馬克思只研究哲學不研究 實證科學,晚期只研究實證科學而不研究哲學。這種“斷裂論”思想

的影響還不小。徐長福教授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既不是哲學和
科學中的一個,又內(nèi)在于其中,還介于它們之間。1這種理解似乎讓 我們更加模糊了,“既不是哲學又不是科學”,那究竟是什么?同樣, “既是科學的哲學,又是哲學的科學”,那又該如何理解?徐教授所 說的“中介”怎樣定性呢?何中華說認為“馬克思的思想在總體上應 該是解釋學的,它既不是實證科學的,也不是思辨哲學的,而是介于 兩者之間的一種獨特的可能性。這是馬克思在思想上同黑格爾和費爾 巴哈之間存在的一個最重要的區(qū)別!保 第三種情況是在歷史哲學和歷史科學之間折中思想的代表,如華

中科技大學的王曉升教授,他肯定馬克思歷史觀中是含有實證科學的 要素,也肯定馬克思歷史觀中包含著辯證法的哲學思想,但同時他又
不認可把馬克思歷史觀看成實證科學,認為這樣做就等同于“放棄了 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思想”,把“歷史唯物主義變成了資產(chǎn)階級的意 識形態(tài)”,是把“馬克思所批判的拜物教思想當作了馬克思主義”,3是

需要警惕的。張延國教授則從段忠僑、俞吾金二人之爭中看到,如果
同一主題可以引發(fā)長時間僵持不下的爭論,“其根本原因首先在于幾 個前提性的問題沒有解釋清楚:一是馬克思所創(chuàng)立的唯物史觀與唯心 史觀的分界點究竟是什么?二是馬克思自身所理解的哲學與實證科 學的分界點是什么,二者是否二元對立?……”4 綜合以上的國內(nèi)外的爭論,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對馬克思歷史
1參見徐長福:求解“柯爾施問題’’L一論馬克思學說跟哲學和科學的關系【J】哲學研究2004

2參見何中華.馬克思-9“哲學的終結(jié)’’L為馬克思哲學合法性辯護川.學術研究2008(10):
12—17

(6):3—11

3參見:王曉升.哲學或?qū)嵶C科學?——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性質(zhì)熱討論之后的冷思考【J】.哲學
動態(tài)2011(6):5—13

4參見:張廷國,梅景輝.歷史唯物主義是什么意義上的“實證科學”川.學術月刊,2010(2):
21—22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觀作“實證科學”的理解,還是作“歷史哲學”的理解,都有其偏頗 的一面。馬克思歷史觀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應該從全面的、整體的來 看。那些認為馬克思歷史觀即不是“實證科學”也不是“歷史哲學” 的學者們,提出的所謂中介理論,其實質(zhì)是含混不清的。雖然李娟提

出的“哲學一科學二重性”觀點,與筆者的觀點有類似之處,但實質(zhì)
上是有區(qū)別的。筆者認為首先她的撰文并沒能解決爭論者們心里的疑 慮,其“科學”之義也沒能和一般的實證科學區(qū)別開來,其次她也沒 能解決馬克思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文本中描述的對哲學和科學的態(tài)度 加以區(qū)分,只是籠統(tǒng)的說其有二重性,這反倒給人留下了集眾人之說 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雖然她的撰文聲稱是立足于馬克思唯物主義基 礎之上,但她已把“歷史唯物主義”當作了“元理論”在研究。本文 中將克服她此文中的問題,深入馬克思文本,考察馬克思歷史觀的背 景,還原馬克思歷史觀的真義。

三、本文的寫作思路與方法
盡管國內(nèi)學術界仍有許多學者重視馬克思的歷史觀性質(zhì)問題,但 仍然未能給馬克思歷史觀得出一個肯定的定論。人們在研究中,喜歡 要么把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看作是思辨的歷史哲學,要么把歷史唯 物主義降低為一般的實證主義科學,把馬克思歷史觀實證化、去哲學 化,試圖用經(jīng)驗材料去論證馬克思提出的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這都是 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特征的片面理解。本文提出“馬克思歷 史觀的實證性問題”這個論題,把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當作一個問 題來研究和討論,拋開前人學者的研究思路,主要以馬克思本人的經(jīng) 典文本和文獻為基礎,詳細的論證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特性, 并以“問題”為線索,分三部分的來解決學術界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學 科特征的爭論,理清對馬克思歷史觀實證性的片面誤解,把被遮蔽的 實證性的哲學維度、價值重新提示出來。 本文主要分為三章來撰寫。三章都將以問題的形式提出。第一章

碩士學位論文

主要通過對馬克思的文本考察,來回答馬克思的歷史觀當真是不是實 證的歷史科學?疾斓奈谋静⒉簧婕榜R克思的全部文本,只涉及馬克 思有歷史觀描述的文本,主要以馬克思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主, 另外還有對《博士論文》、《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等 的考察。 第二章主要回答兩個問題,即馬克思為什么要把它的歷史觀當作 實證的歷史科學來建立,以及他是如何來建立他的實證歷史科學的。 第一節(jié)通過對實證科學和哲學分化的歷史背景的考察,來回答馬克思

為什么要建立實證的歷史科學,第二節(jié)從對傳統(tǒng)歷史觀的變革及對思
辨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和超越,來說明馬克思是如何來建立他的實證 歷史科學的。 第三章中,通過對中西方學術界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種種誤讀的 揭示,澄清實證的歷史科學并不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實證主義科學, 得出馬克思實證的歷史科學與歷史哲學并不是相互對立、非此即彼的 關系。表明肯定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并不意味著否定馬克思歷史觀 的哲學性,“實證的科學”“歷史的科學”本身就既包含獨特性、實驗 性、實證性、科學性,也包含革命性、批判性、實踐性等人道主義價 值維度。

四、本文創(chuàng)新之處
本文的創(chuàng)新首先在于不是簡單的肯定或者單純的否定某一種觀 點,而是把學者們爭論的焦點當作一個個問題來思想,以問題為主線 貫穿于全文的三個章節(jié)之中,對于學界長期爭論不下的關鍵問題給予 客觀的論證。其次,本文關于馬克思歷史觀實證性問題的結(jié)論是馬克 思的“實證歷史科學’’與“歷史哲學"之間并不截然對立。也有學者 提出過類似的觀點,但都只是單純的從馬克思哲學的價值維度來說明 馬克思歷史觀具有哲學性。筆者突破了此類觀點,得出了實證的歷史 科學和歷史哲學都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觀點。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第一章馬克思的歷史觀是實證的歷史科學嗎?
眾所周知,哲學被稱之為世界觀的理論體系,是人們對整個世 界的最根本的觀點和看法的總和。其中歷史觀則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 看法和根本觀點的總和,它是哲學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歷史 觀是人們在認識、改造和處理人類社會自身及社會與自然的關系的實 踐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馬克思歷史觀出現(xiàn)以前,西方及至整個人 類的思想史中,以獨斷論和神圣化的歷史觀統(tǒng)攝著現(xiàn)實的人的意識思

維和整個歷史世界,支配著人的歷史活動的是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思
維?梢哉f西方的傳統(tǒng)歷史觀還停留在“歷史形式中為自己尋找歷史 的證明”的歷史獨斷論階段,沒能意識到“歷史的全部運動,既是它

的現(xiàn)實的產(chǎn)生活動——他的經(jīng)驗存在的誕生活動,同時,對它的思維
著的意識來說,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認識到的生成運動!保瘪R克思的 歷史觀的出現(xiàn),標志著歷史觀進入了唯物主義時代。馬克思曾說,他 建立歷史唯物主義就是要“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2這表 明了馬克思歷史觀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種歷史觀的特殊性。馬克思的歷 史觀當真是實證的歷史科學嗎?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何以說明 呢?本章將從馬克思的文本中找依據(jù),為了方便撰寫,以馬克思的《德 意識意識形態(tài)》(以下簡稱《形態(tài)》)文本為分界線來進行舉證和闡述。

第一節(jié)《形態(tài)》之前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
一般認為馬克思的早期思想和晚期思想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 馬克思早期研究哲學,晚期注重對經(jīng)濟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筆者并 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馬克思的思想是一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不存在 某種分割和斷裂,馬克思的歷史觀也是如此。對于馬克思文本中出現(xiàn)

1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8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4

碩士學位論文

的“實證”表達,我們也應該用歷史的整體的眼光來看待,理清馬克

思在各個時期文本中對“實證"表達的含義及對待“實證”的態(tài)度,
和與他所要建立的歷史唯物主義之間的關系。 一、《博士論文》時期對“實證”的態(tài)度 馬克思早在1841年撰寫的《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到了“實證”一

詞。如以下幾段引文:馬克思說:“為什么柏拉圖要竭力給哲學所認
識的東西找到一個實證的,首先是神話的根據(jù)呢?”1“柏拉圖對絕 對的東西采用了實證的解釋,而這種解釋的基本的,從自身中產(chǎn)生出

來的形式則是神話和寓言!薄啊疄槭裁催@個實證的根據(jù)是神話性質(zhì)的,
是建立在神話的基礎上的?’’3‘‘當然,這里也顯示出柏拉圖哲學與

一切實證的宗教,特別是與基督教——超驗的東西的完美哲學——的
血緣!保础霸谟邢薜、實證的東西本身中有靈魂,對靈魂來說,這種 蛹化是神奇的;整個世界變成神話世界。”5 我們通過閱讀不難發(fā)現(xiàn),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使用的“實證” 一詞表達的都是與神話、寓言、宗教、靈魂等意思緊密聯(lián)系。此時馬 克思把“實證”理解為歷史上“實證哲學”派6所指的“神的啟示” 之意。因此,馬克思對待這種“實證”的態(tài)度是持否定的。 在黑格爾的哲學里,與“實證”相對立的是“理性’’,因此實證 主要指經(jīng)驗的意思。從這一點上來看,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談到 的實證概念,主要受到來自黑格爾的影響。馬克思說:“德謨克里特 被迫采取經(jīng)驗的觀察。他不滿于哲學,便投入了實證知識的懷抱。"7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4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4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43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44 5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44 6注:實證哲學派是指19世紀30年代未至40年代初,在德國哲學中的一種宗教神秘主義 流派,代表人物有克?海?魏瑟、伊?海?小費希特、安?君特、弗?巴特爾、謝林等。他們企圖讓 哲學從屬于宗教,他們反對理性認識,把神的啟示看作是“實證”知識的唯一源泉。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9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伊壁鳩魯便輕視實證的科學;因為按照他的意見,這種科學對于達 到真正的完善并沒有什么裨益!雹濉钦J感性世界為主觀假象的人注 重經(jīng)驗的自然科學和實證的知識,表現(xiàn)了不斷實驗的、到處學習的、 在廣闊的世界中漫無邊際地觀察的不安心情!保泊藭r,在馬克思眼中, 哲學的地位是高于實證知識的。

1842年,馬克思在《法的歷史學派的哲學宣言》(以下簡稱《哲
學宣言》)中再一次提到了“實證’’:“他根本不想證明,實證的事物 是合乎理性的;相反,他力圖證明,實證的事物是不合理性的!保常ㄒ 文中的“他’’指的是胡果)馬克思這是在批判歷史學派的代表人物胡 果,反對胡果把“實證”看作是反理性的觀點,“如果說實證的事物

之所以應當有效,就因為它是實證的,那么我就必須證明,實證的事
物之所以應當有效,并非因為它是合乎理性;除了證明不合理性的事 物是實證的,實證的事物是不合理性的,而是違背理性而存在以外, 還有什么別的辦法能更清楚地證明這一點呢?假如更改是衡量實證

事物的尺度,那么實證的事物就不會是衡量理性的尺度。"4此時,馬
克思對“實證”的理解己明顯不同于《博士論文》中把“實證”作“神 的啟示”之義理解,此時的“實證”已有了新的含義,即實際的或?qū)?在的。馬克思開始認為一切實際存在的事物都應該是合乎理性的,它 并不由神創(chuàng)造,不是神創(chuàng)物,而是理性外化的結(jié)果。很明顯,馬克思

從開始對“實證哲學"流派的否定“實證”,到《哲學宣言》中把“實
證”看作合符理性的事物,開始肯定“實證”,是受到了黑格爾主義 的影響。5‘‘哲學”和“實證”的地位在馬克思心中悄悄發(fā)生了變化, 馬克思從最初的否定“實證”到開始強調(diào)實證的重要性,也把“實證"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5 3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30—23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31 5注:黑格爾把笛卡爾看作近代哲學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認為近代哲學以思維為原則,并說: “哲學的真正出現(xiàn),在于在思維中自由地把握自己和自然,從而思維和理解那合理的現(xiàn)實, 即本質(zhì),亦即普遍規(guī)律本身!边@與馬克思認為的合符理性的事物觀點相一致。參見黑格爾. 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7

碩士學位論文

看作是合乎“理性”。 二、《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實證”的研究立場 馬克思于1844年4月撰寫了《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 《手稿》),雖然《手稿》中以對政治經(jīng)濟學的批判為主,而且這一時 期的馬克思還沒提出真正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一般都認為《手稿》中 閃現(xiàn)了馬克思唯物史觀思想的萌芽。所以我們看到的《手稿》中對“實 證”的理解,主要是在其歷史觀的角度從經(jīng)驗事實出發(fā),對社會現(xiàn)實 問題的研究。

馬克思在《手稿》的序言中就首先談到他與“國民經(jīng)濟學"的區(qū)
別,對經(jīng)濟學的考察將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這是因為“我的結(jié)論是通過 完全經(jīng)驗的、以對國民經(jīng)濟學進行認真的批判研究為基礎的分析得出 來的!保瘪R克思通過對現(xiàn)實的揭露,發(fā)現(xiàn)了工人在資本主義生產(chǎn)中發(fā) 生了異化,必須消滅私有財產(chǎn)。資產(chǎn)階級宣稱他不同于思辨哲學,將 直面人的經(jīng)濟活動和經(jīng)濟關系進行實證研究。馬克思在《手稿》中看 穿了這種實證主義的虛假性,資本主義思辨的本質(zhì)不過是被實證主義 的外表所隱藏了罷了。因此其實證性也不過是從思辨出發(fā)的“虛假的 實證主義”。2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鮮明的表達了自己對哲學研 究的態(tài)度是完全實證的態(tài)度。 馬克思還充分肯定了費爾巴哈,認為是費爾巴哈打下了國民經(jīng)濟 學批判的基礎,把費爾巴哈的人道主義看作是實證的人道主義。3馬 克思看到了費爾巴哈人道主義理論的獨特之處:揭示了人的“存在" 與人的“類本質(zhì)”相異化的本質(zhì),其人道主義理論也是建立在從事實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 2參見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09.馬克思說:“黑格爾的虛 假的實證主義或他那只是虛有其表的批判主義的根源就在于此,這就是費爾巴哈所說的宗教 或神學的設定、否定和恢復,然而這應當以更一般的形式來表述! 3參見馬克恩.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馬克思說:“對國民經(jīng)濟 學的批判,以及整個實證的批判,全靠費爾巴哈的發(fā)現(xiàn)給打下真正的基礎。從費爾巴哈起才 開始了實證的人道主義的和自然主義的批判!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出發(fā),以事實為依據(jù)之上的“實證的人道主義”理論。因此,馬克思

進一步贊揚:“費爾巴哈的偉大功績在于:……創(chuàng)立了真正的唯物主
義和實在的科學,因為費爾巴哈也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成了 理論的基本原則!保瘪R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實在的科學”的表達,除 此之外,馬克思還提出了“真正的科學”“人的科學”“現(xiàn)實的科學” 的表達:“如果心理學還沒有打開這本書即歷史的這個恰恰最容易感 知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那么這種心理學就不能成為內(nèi)容確實豐富 的和真正的科學!保病翱茖W只有從感性意識和感性需要這兩種形式的 感性出發(fā),因而,科學只有從自然界出發(fā),才是現(xiàn)實的科學!保场白 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

樣:這將是一門科學!保措m然這些表達都明顯有著費爾巴哈的烙印,
但都為日后馬克思提出“實證的科學”“歷史的科學”起到了思想奠 基的作用。 《手稿》時期的馬克思因為還沒有認識到費爾巴哈提出的“宗教 的異化”還并非真正的客觀事實,還沒能全面認識到費爾巴哈理論的 不足,甚至把費爾巴哈所創(chuàng)立的哲學看作“是真正的唯物主義和實在 的科學"。所以馬克思也沒能發(fā)現(xiàn)真正的關于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最為一 般的規(guī)律。但是馬克思已清楚的認識到“黑格爾晚期著作的那種非批

判的實證主義和同樣非批判的唯心主義——現(xiàn)有經(jīng)驗在哲學上的分 解和恢復——已經(jīng)以一種潛在的方式,作為萌芽、潛能和秘密存在著
了!怠妒指濉分旭R克思已經(jīng)開始強調(diào)了研究問題的“實證”立場, 這一點是毋庸質(zhì)疑的。 三、《神圣家族》中的“實證科學” 1844年9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了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主是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6 89 89—90 90 99—100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瞰】.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碩士學位論文

為批判以鮑威爾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對其思辨的唯心主義思想進 行清算和批判。在這部著作中,有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歷史觀的大量表 述,為《德意識意志形態(tài)》的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提供了思想準備。 《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的歷史觀。馬克思認為黑格爾 的哲學是唯心主義的,自然其歷史觀的前提也是唯心主義的。因為黑

格爾的歷史主體是“抽象的或絕對的精神”,因此人類的歷史只是“抽
象的東西的歷史”,對人本身來說,歷史成了“彼岸精神的歷史”,人 不過是絕對精神實現(xiàn)自身目的的工具,社會歷史不過是絕對觀念自我 實現(xiàn)的過程。歷史觀在黑格爾那里完全顛倒了,“把人變成自我意識

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識變成人的自我意識,變成現(xiàn)實的人即生活的
實物世界中并受這一世界制約的人的自我意識。黑格爾把世界頭足倒 置起來,因此,他也就能夠在頭腦中消滅一切界限!保焙诟駹査劦 科學,并不是真正的,在現(xiàn)實生活基礎中產(chǎn)生的科學,而只是思辨的 科學。值得注意的是,《神圣家族》時期的馬克思還沒有意識到費爾 巴哈直觀唯物主義的不足,因此,他對17世紀唯心主義的批判還是站 在費爾巴哈的基礎之上,但他已經(jīng)在不自覺中有超越費爾巴哈之處, 比如提出歷史的目的是“用實物的方式改變實物的現(xiàn)實”,馬克思從 思辨科學與唯物主義的分化的情況下,認為要改變現(xiàn)實,只有建立新 的實證歷史科學,只有通過變革物質(zhì)生產(chǎn)方式的基礎之上的社會政治 革命才可以完成。 “實證的’’在德文中的單詞是“positiv”,德文翻譯有兩種含義, 一方面指實證的;另一方面有積極的、肯定的含義。在馬克思的文本 翻譯時,我們發(fā)現(xiàn)也存在這兩個方面的譯法。一般多譯為經(jīng)驗的,但 在《神圣家族》中可以找到作為“積極的”譯法。如:“17世紀的形 而上學還是有積極的、世俗的內(nèi)容的!保哺鶕(jù)此處的后幾句描述,我 們發(fā)現(xiàn)其中文“積極的”譯法,也有“實證的”含義。馬克思說這些
1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24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61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內(nèi)容“在數(shù)學、物理學以及與它有密切聯(lián)系的其他精密科學方面都有 所發(fā)現(xiàn)!保 在現(xiàn)實的研究對象上來看,可以把對象分為經(jīng)驗的對象、實踐的 對象及實驗的對象三種形式,經(jīng)驗的可以通過對事實的驗證來獲得, 實踐的可以通過歷史活動來證明,實驗的可以通過科學實驗的方法來 取得。馬克思所說的數(shù)學、物理學的知識,以及“精密科學”的知識, 正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才能獲得的。因此馬克思認為“實證科學脫離了 形而上學,給自己劃定了單獨的活動范圍! 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所要批判和反對的正是過份夸大思辨在 認識過程中的絕對地位,以自我意識、精神科學自居的黑格爾唯心主

義歷史觀,他批評“黑格爾歷史觀的前提是抽象的或絕對的精神”,
他認為“思辨的、奧秘的歷史在經(jīng)驗的、明顯的歷史中的發(fā)生是黑格 爾一手促成的”。3這也充分表現(xiàn)出馬克思對形而上學的拒斥。馬克思 此時的“實證科學”概念正是預設了他在哲學批判的語境之中所面臨 的對象正是德國思辨哲學傳統(tǒng)。 如果再聯(lián)系到隨后發(fā)表的《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以下簡稱《提 綱》)中馬克思說:“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 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保次覀兙 更能理解到,馬克思說傳統(tǒng)哲學是離開實踐跑到純粹思辨之地來爭論 理論的真理性,他認為應該把理論的真理性交給實踐去檢驗,實踐檢 驗理論,這不正是要求理論能夠證實嗎?這難道不是一種實證的歷史 活動嗎?要克服黑格爾哲學中的神秘主義力量,只有通過人的實踐去 消除黑格爾形而上學中不能被證實的神秘的東西。

?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6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61 ,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0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5

碩士學位論文

第二節(jié)《形態(tài)》之中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
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態(tài)》完成于1845—1846年間,目的 是為了“共同闡明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的意識形態(tài)的見解的對立, 實際上是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這個心愿是以批判黑格爾以

后的哲學的形式來實現(xiàn)的!保薄缎螒B(tài)》全面闡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
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系統(tǒng)闡述了其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人 們?yōu)榱四軌騽?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 生產(chǎn)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chǎn)物質(zhì)生活本身!保矊W者們普遍公 認的把《形態(tài)》看作是馬克思新歷史觀形成的標志,它標志著馬克思

恩格斯對社會歷史研究的邏輯主線已由最初的哲學式反思批判轉(zhuǎn)向
科學實證分析。因此《形態(tài)》也通常被看作是研究馬克思歷史觀性質(zhì) 的重要考察文本之一。 一、《形態(tài)》中“歷史科學”概念 同意馬克思的歷史觀是實證的歷史科學的學者們通常都會引用

《形態(tài)》中的兩段話來為自己作文本理論支撐,第一段話是:“我們
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 可是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 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自然史,即所謂自然科學, 我們在這里不談;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類史,因為幾乎整個意識 形態(tài)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意識形態(tài)本身只不過是 這一歷史的一個方面!保

這一段話是出現(xiàn)在《形態(tài)》的注釋之中,原本是被馬克思刪除的
話,學者們喜歡拿此話或當作原典引用,或當作依據(jù),或當作論證闡 發(fā)觀點。筆者認為,在不分析馬克思為什么這么做的原委之前,簡單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1—35 2馬克思,思格斯?jié)n爾巴哈【M】.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6注②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的引證是不妥的。我們且先來看看在這段引文中馬克思的“歷史科學” 應該如何理解。 馬克思在德文中使用的是“Wissenschaft der Geschichte”,被 譯為“歷史科學”,然而我們知道還有一詞Historie也譯為“歷史”。 這二者的區(qū)別可從卡爾?洛維特的一段話中看出端疑:“歷史 (Geschichte)在詞源上與發(fā)生的事情同義,而historein在希臘文 中指的是‘考察某種東西’或者‘探究某種東西’,并且借助報告公 布所考察和探究的東西!保睆倪@段中我們可以準確推斷:Geschichte 應該譯中文為“歷史”,historein應該譯中文為“歷史學’’。而馬克 思的“歷史科學”完全沒有“歷史學”的科學的意思。值得引起注意 的是,在18世紀中期,德國學術界已經(jīng)開始使用一個專用名詞
Geschichts

wissenschaft,表示作為知識領域的“歷史科學!保玻保福矗

年,歷史學家德羅伊森在《希臘化時期史》第二卷的前言中開始使用 了這一術語。3為什么馬克思沒有用這一專門術語,我們也無法做出 精準的揣摩,但能肯定馬克思對“歷史科學’’的理解有別于其他。馬 克思對“歷史”倒是有過專門的闡述:“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須形成一 樣,人也有自己的形成過程即歷史,但歷史對人來說是被認識到的歷 史,因而它作為形成過程是一種有意識地揚棄自身的形成過程。歷史 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4從這闡述中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思把“歷史” 和“人”看作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歷史”是以人為歸宿,“人”也無 法脫離歷史時間,即成為歷史的過去、現(xiàn)在、將來的歷史性存在物。 歷史可以被認知、被理解,歷史的發(fā)生亦與人的自主活動、自覺選擇 密切關系。一般認為,馬克思的“歷史”觀點受到維科的“新科學’’ 影響頗多。。
?卡爾.洛維特.從黑格爾到尼采,李秋零譯,[M】.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版:287 z德羅伊森.胡昌智譯.歷史知識理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479 ,魯?shù)婪?馬克瑞爾.李超杰譯.狄爾泰傳[M】.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30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11 s參見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410馬克思說:“如維 科所說的那樣,人類史同自然史的區(qū)別在于,人類史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們
自己創(chuàng)造的!

碩士學位論文

由此分析可見,在馬克思那里,“歷史”與“人”是同源同質(zhì)的, 歷史是專屬于人的歷史,“歷史科學”也可以看作是“人的科學"。如 果這個觀點可以成立,那么《形態(tài)》中“歷史科學”與《手稿》中“人 的科學”的所指,將可以統(tǒng)一起來。 二、《形態(tài)》中“真正的實證科學”的所指

另一段話是:“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 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關于意
識的空話將銷聲匿跡,它們一定會被真正的知識所代替。對現(xiàn)實的描 述會使獨立的哲學失去生存環(huán)境,能夠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過是從對

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觀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jié)果的概括。這些抽象本
身離開了現(xiàn)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找到“真正的實證科學”就是那種“描述人 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科學,它不再把虛構的“意識的空話” 當作依據(jù),而是把“現(xiàn)實的歷史’’當作依據(jù)。對于這段話的理解,可

以分為如下三個方面:(1)“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可以看出,思辨是
有限的。自然科學從來就離不開抽象思維,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也需要思 辨的力量,但思辨并不是萬能的,它不能離開或凌駕于人們的現(xiàn)實生 活之上而存在。(2)實證科學是在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面前開始的。自然 科學只有沿著實證的道路前行才是正確、合理的。(3)“真正的實證 科學”首先是人的實證科學,再者是歷史的實證科學。我們通過對照 馬克思原本仔細品讀,可以看出這段話中的三個方面的對立:即“意 識的空話”與“真正的知識”相對;思辨的哲學與“實證科學"相對; “獨立的哲學”與“最一般的抽象結(jié)論”相對。如果同意這三個對立

面是成立的,馬克思“真正的實證科學’’所指的是與思辨的哲學相對
立的東西,是對現(xiàn)實事物抽象出來的結(jié)論,也是一種知識。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3
18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三、《形態(tài)》中“實證"的幾種含義 (1)經(jīng)驗的。在《形態(tài)》的文本中,馬克思的“經(jīng)驗”在很多 處都可以看作是馬克思對“實證”的理解。在本文中將只挑選幾處進 行引證。如:“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chǎn)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fā)生一定 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經(jīng)驗的觀察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根據(jù)經(jīng)驗來 揭示社會結(jié)構和政治結(jié)構同生產(chǎn)的聯(lián)系,而不應當帶有任何神秘和思 辨的色彩!保边@里“經(jīng)驗的觀察’’、“根據(jù)經(jīng)驗來揭示”都可以理解為 實證的觀察、根據(jù)實證來提示。因為而與實證相對的正是神秘的、思 辨的方法。又如:“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來的,不是教 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xiàn)實前提。這是一些現(xiàn)實的個 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 自己的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因些,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jīng) 驗的方法來確認!保铂F(xiàn)實的個人、人的實踐活動以及物質(zhì)生活條件, 這些是做為有生命的個體存在的前提條件,這些條件用的是“純粹經(jīng) 驗”的方法。然后純粹經(jīng)驗的方法從何而來,經(jīng)驗一定是過往歷史中 發(fā)生過的,并從中得出的結(jié)論,或吸取的教訓,因此也可以說是經(jīng)過 實踐證實了的,是實證的方法。又如:“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zhuǎn)變,不 是‘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的怪影的某種純粹的抽 象行動,而完全物質(zhì)的、可以通過經(jīng)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 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保橙欢档米 意的是,《形態(tài)》中也有馬克思所反對的“經(jīng)驗”觀點,如:“不言而 喻,‘怪影’、‘枷鎖’、‘最高存在物’、‘概念’、‘疑慮’顯然只是孤 立的個人的一種唯心的、思辨的、精神的表現(xiàn),只是他的觀念,即關 于真正經(jīng)驗的束縛和界限的觀念!薄罢嬲(jīng)驗的束縛”有些教條的意 味了,馬克思是在提醒我們,既要尊重經(jīng)驗,但又不能盲從經(jīng)驗。
1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7 3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89

碩士學位論文

(2)實踐的。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的實踐活動有生產(chǎn)實踐和生活

實踐兩大類。馬克思希望實現(xiàn)的人之解放,然而人之解放的程度取決
于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比如工業(yè)、農(nóng)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以及人的交往的 狀況、人的意識形態(tài)等狀況的影響,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活動。馬克 思認為共產(chǎn)主義者是實踐的唯物主義者,他們將帶領無產(chǎn)階級實際的 反對并改變現(xiàn)存事物。這種實踐不僅是觀念上的,更重要的是行動上

的體現(xiàn)。由此,馬克思有如下表述“德國人認為,凡是在他們?nèi)狈?br />證材料的地方,凡是在神學、正常和文學的謬論不能立足的地方,就 沒有任何歷史,那里只有‘史前時期’!睆倪@個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 作為唯物主義者的馬克思認為,人不僅能夠創(chuàng)造歷史,而且還必須創(chuàng) 造生活的一切所需,這就要求我們必然做一個實踐的唯物主義者,他 不同于唯心的、思辨的哲學觀念中的“人”,他必須擁有大量的“實 證材料”即通過生產(chǎn)實踐和生活實踐,才能擁有歷史。 (3)與“思辨”相對立的。在《形態(tài)》的第二卷第四章中,馬 克思有闡述。馬克思表達了圣西門的一些思想。圣西門曾推崇培根的

經(jīng)驗哲學,也推崇牛頓、伽俐略的自然科學方法,他認為像柏拉圖、
笛卡爾、康德他們提出的都是一些沒有什么用處的思辨性的空談,只 有亞里士多德和培根才是實證的哲學家,是一般科學的創(chuàng)始人。馬克 思受圣西門的影響,也開始采用實證的方法來對現(xiàn)實進行深入研究。 此時與“實證”相對立的不再是“理性”,而是“思辨”。 綜上所述,“實證”是不能脫離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這一基礎的。在 《形態(tài)》中,馬克思對“實證"的意思主要是指經(jīng)驗的、實踐的、現(xiàn) 實的和可實現(xiàn)的。雖然馬克思和恩格斯撰寫《形態(tài)》時,孔德的實證 主義思想已經(jīng)開始傳播,但顯然,此時馬克思所用的“實證科學”并

不等同于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所指的“實證科學"。雖然馬克思
與孔德對“實證’’的定義有相似的地方,但區(qū)別是更主要而明顯的方 面,這一點筆者將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再進行詳細闡述。如果按馬克思思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想的承接性原則來看,此時的“實證科學”應該還是指的“歷史科學” 和“人的科學”的含義。到《形態(tài)》時,馬克思“實證”主要是以“思

辨”相對立的了,馬克思開始了對思辨哲學的摒棄。

碩士學位論文

第二章馬克思何以將其歷史觀作為實證的歷史科學來建立?
通過對馬克思文本中的“實證”概念的梳理,我們可以確信馬克 思歷史觀就是實證的歷史科學。馬克思為什么要把他所創(chuàng)立的歷史觀 當作實證的歷史科學來建立昵?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節(jié)實證科學與哲學分化的歷史背景
一、自身研究道路的選擇 19世紀30年代馬克思在柏林求學時,當時的德國主流思想是黑

格爾主義。在大學期間,馬克思遵從父親的愿望學習法學,但他一直 把興趣放在了對哲學的研究之上。他大量閱讀了康德和費希特的哲學
著作,他希望能解決關于“現(xiàn)有之物與應有之物”之間的對立,卻更 加苦惱和迷茫。在這種情況下,他接觸到了黑格爾主義,并很快成為 青年黑格爾派中的一員,接觸到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并對自然科 學和歷史有了一點了解。直至《博士論文》期間,馬克思還是一位不 折不扣的黑格爾唯心主義者。1 從1842年至1843年間,馬克思在《萊茵報》擔任編輯工作,使 他直接參與到德國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斗爭中,F(xiàn)實中遇到的問題令馬克 思從此轉(zhuǎn)向?qū)ΜF(xiàn)實的關注和對經(jīng)濟問題的研究,理論上通過對費爾巴 哈的《基督教的本質(zhì)》和《未來哲學提綱》兩本著作的閱讀,深受費 爾巴哈的影響,馬克思產(chǎn)生了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懷疑,開始意識到是 時候要真實的面對社會歷史了,于是他開始了對歷史事件的關注。隨 后,他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事件為中心閱讀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并摘錄 下來,于1843年5—10月間完成了《克羅茨納赫筆記》。差不多同一 時間內(nèi),馬克思寫下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1列寧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14,列寧:“就其當時的觀點來說,(馬
克思)還是一個黑格爾唯心主義者”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導言》,又于1844年完成了<(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 等著作,在這些著作中逐漸開始了對黑格爾派的批判?梢哉f馬克思 就是在這些批判中漸漸完成了思想上脫離了黑格爾唯心主義轉(zhuǎn)向共 產(chǎn)唯物主義的一個過程。 馬克思轉(zhuǎn)向唯物主義之后,其研究的領域也轉(zhuǎn)向政治經(jīng)濟學的研 究。而政治經(jīng)濟學的研究從一開始就具有實證性,這是因為一方面是 重商主義者們采用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法,英國的古典經(jīng)濟學家tf]N用經(jīng)驗主 義作基礎;另一方面取決于政治經(jīng)濟學的研究對象和性質(zhì),就必定不 能是空泛的、先驗的、思辨的方法,而只能以人們的實際經(jīng)驗為基礎 開展實證性的研究。在經(jīng)濟學的研究領域里,一切的宗教神秘和哲學 玄想都失去了作用,而馬克思走進經(jīng)濟學的研究,,也必然要接受經(jīng)濟 學原本固有的實證方法這個特點。原本在馬克思頭腦中單純的哲學思

想中漸漸增加了“實證”的方向,而本具有深厚的實證色彩的哲學家
培根所著的《論科學的發(fā)展》,更加迫切的使馬克思希望能把握住科 學的時代精神。 二、英國經(jīng)驗主義和費爾巴哈的影響 英國經(jīng)驗主義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都來自于法國唯物主義。法 國唯物主義分兩派,一派起源于笛卡爾,另一派起源于洛克。馬克思 把笛卡爾這一派稱之為“機械唯物主義",并認為這派主要成為法國 自然科學的財產(chǎn)。另一派,馬克思沒有命名,但被直接看作是英國經(jīng) 驗論唯物主義的法國傳人,是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財產(chǎn)。機械唯物 主義后來成為馬克思批判的對象,洛克的經(jīng)驗論思想倒是使馬克思在 認識論和研究方法上靠向了經(jīng)驗主義。我們可以在馬克思的文本中找 到理論依據(jù)。如在《手稿》中,馬克思得出與國民經(jīng)濟學完全不同的 結(jié)論就是通過完全經(jīng)驗的方法,通過事實的批判而得出來的。又如馬 克思認為整個革命運動也將在經(jīng)濟的運動中找到經(jīng)驗和理論的基礎。 賴欣巴哈也認為馬克思向經(jīng)驗主的方法的靠攏,是受到了英國經(jīng)驗主

碩士學位論文

義的影響,1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把英國經(jīng)驗主義傳統(tǒng)歸為了唯 物主義認識論的范圍。而更多的主要是受到了費爾巴哈的影響。費爾

巴哈在馬克思常提到的《基督教的本質(zhì)》和《未來哲學提綱》中說:
“一切科學必須以自然為基礎。一種學說在沒有找到它的自然基本之 前,只能是一種假說!保病叭绻腥素焸鋵戇@段話的人,說他所表達 的這個思想是經(jīng)驗主義,他也根本不會反對!保场(jīng)驗成了法庭"4……

而馬克思在《手稿》中高度肯定費爾巴哈,認為全靠費爾巴哈為整個
實證的批判打下了堅定的基礎。自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之 始,馬克思也開始大量使用“經(jīng)驗”一詞。而馬克思在隨后的一些文 本中,使用“實證”的概念中就含有經(jīng)驗的意思,這一點在第一章中 已有論述。 三、西方科學主義的影響 在傳統(tǒng)的西方理性主義那里,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士至康德,哲 學家們不僅關心如何領悟“應該”,也關注對“實然”的考察。在西 方歷史傳統(tǒng)哲學中,哲學與科學基本上是同義的,差別只不過是哲學 處于更高的位置,被稱之為“科學的科學”。自文藝復興運動后,經(jīng) 驗的、觀察的、實證的、數(shù)字的方法被逐漸歸入科學的方法之中。隨 著工商業(yè)與自然科學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自然科學的興起成就了科 學的崇高合法地位,也逐漸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茖W開始以一種知

識和文化的形式廣泛傳播和學習,最后被確立為公認的教育形式。5從
此,科學研究成為社會分工中的一種重要的新的部類。專門化、職業(yè)

1參見賴欣巴哈.科學哲學的興起【M】.商務印書館1966年版:60賴欣巴哈認為馬克思是受到 了李嘉圖那樣的英國經(jīng)驗主義的強烈影響。 2路德維希?費爾巴哈.榮震華,李金山澤.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M】.三聯(lián)書店1984年
版:118

3路德維希?費爾巴哈.榮震華,李金山澤.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M】.三聯(lián)書店1984年
版:8

4路德維希?費爾巴哈.榮震華,李金山澤.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M】.三聯(lián)書店1984年
版:282 5巴里?巴恩斯.魯旭東譯.局外人看科學【M】.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21—22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化、經(jīng)驗化的科學主義開始盛行。把自然科學理論運用到社會歷史領 域成為了一種必然和時髦的事情。 到18世紀,意大利思想家維科的“新科學”的提出反擊了自然 科學的霸權地位。維科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要把歷史當成科學,馬克 思十分贊賞,并稱他的思想是“天才的閃光”,他說:“如維科所說的 那樣,人類史同自然史的區(qū)別在于,人類史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而自 然史不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保本S科的“新科學”中的“歷史"成了日 后馬克思“歷史科學”中人類史的那一部分。 19世紀后,許多思想家開始期望把人文學科也建立成科學? 德試圖建立社會物理學(社會科學);穆勒試圖建立“人性科學";左 拉提出要建立“由科學支配的文學”;南雷想建立“科學宗教”……2 此時各種形形色色的科學訴求都有一個共同的口號:“實證”。馬克思 認為18世紀起實證科學就脫離了形而上學,而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 和蘭克的實證主義史學在19世紀上半葉才廣為傳播,形成實證主義 熱潮,這股熱潮以孔德達到最頂峰。實證意味著科學:能夠被實證的

即是科學的,不能夠被實證的認為是不科學的。在那個時代里,科學
成為主宰著一切的力量,實證占據(jù)著科學的合法性地位。 綜上所述,馬克思所在這樣的一個歷史時代背景之下,他怎么可 能不受以上因素的影響,這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馬克思哲學 思想也發(fā)生了分化。

第二節(jié)對傳統(tǒng)歷史觀的變革
一、對傳統(tǒng)歷史觀的認識 就對歷史的認識角度的不同,可以把傳統(tǒng)歷史意識分為以下幾 種: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29 2參見趙修義,童世駿.馬克思恩格斯同時代的西方哲學口咽.華東,.,--1。4-一學、出版社2008年版:17

碩士學位論文

1.以宗教神學占主導地位的歷史觀。在資產(chǎn)階級啟蒙運動之前, 主導人類看待歷史的主要是“自然宗教”和“物活論”相混合的神化 史觀。由于生產(chǎn)力的落后,自然科學掌握不足,人力在自然力面前顯 得很是蒼白無力,此時的人只有“感覺到自己通過與神性相融合并通 過自己人格的消滅而泯滅在神性的深淵之中的這樣一種意識!保碧斓

萬物被看作神話般的精靈,歷史的東西也被看作是“某種脫離日常生
活的東西和某種處于和超乎世界之上的東西。”2此時的歷史被看成是 人之外的,由某種超越人的客觀力量主宰的運動。從中世紀開始直至 近代初期,人類開始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超自然的理性本質(zhì),例如赫拉克 利特的“火”、巴門尼德的“存在”、蘇格拉底的“至善”等。這標志 著“人”己從純動物式的存在中解放出來,自然成為人的對象化的自 然,這樣就出現(xiàn)了一種神創(chuàng)論的歷史觀。人們希望通過窺測上帝的方 式來認識和把握歷史的運動,其實質(zhì)是假借上帝之手來解釋人類生存 的世界及歷史的運動和發(fā)展方式。 2.形而上學的歷史觀。如果從人們對歷史問題開始深入探究算 起,那么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就出現(xiàn)了形而上的歷史觀萌芽。隨著自然

科學的發(fā)展,在人們的思想中逐漸形成了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近代歷
史學家們也不再從神的角度去考察歷史,不再以上帝為歷史的中心, 而是把人看作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研究對象。到十八世紀,維科的“新 科學”的出現(xiàn),對歷史問題有了一個偉大的發(fā)現(xiàn):世界歷史是由人自 己創(chuàng)造的。維科的發(fā)現(xiàn)喚醒了人類在上帝、神旨之外去找尋歷史發(fā)展 規(guī)律的歷史意識。伏爾泰第一次使用“歷史哲學”一詞3,試圖通過 人類的民族習俗、日常習慣等來探求歷史現(xiàn)象的根源。在他看來,歷 史和自然都是普遍規(guī)律的必然產(chǎn)物。雖然伏爾泰也講上帝,但他的上 帝已沒有了神的特性,而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力量。

1康德.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9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82 3杜景.論伏爾泰的歷史哲學【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88
26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康德和黑格爾等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把歷史看作是人和社會制 度之間不斷順應理念的過程?档抡J為人的歷史行為和自然事件一樣 都是由普遍的規(guī)律所決定的,歷史是一個發(fā)展進化的過程,而歷史事

件是存在普遍的因果關系的。德國哲學家赫爾德也同意歷史是向前進
步的,但并不是直線發(fā)展的,而是外因和內(nèi)因相互作用著的結(jié)果。到 了黑格爾那里,歷史變成了“精神”的實現(xiàn)過程。他說:“那種以上 帝的啟示為原始的基礎,并且從上帝的啟示后而有的思維精神的發(fā)

展,最后必然進展到一個階段,就是擺在感覺和想象的精神面前的東
西,也可以用思想來理解。終久有這一天,人們會理解活動的‘理性’ 的豐富產(chǎn)物,這產(chǎn)物就是世界歷史!保倍硪晃慌欣硇灾髁x的創(chuàng)始 人波普爾認為,歷史現(xiàn)象并不和自然現(xiàn)象一樣完全受規(guī)律所支配,因 為歷史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人的行動是受意志決定的,因此,他得出結(jié)論: 是人的“自由意志”創(chuàng)造了一切。形而上學的歷史觀成為資本主義國 家的主流歷史觀思想。 3.實證的歷史觀。19世紀之后,實證主義流派的興起,實證主 義哲學家認為歷史學是研究經(jīng)驗領域的,他們把自然科學的方法引入 到歷史學的研究領域,認為歷史研究應該經(jīng)歷三個階段:從超自然的 神學階段開始,到思辨的形而上學階段,再到以經(jīng)驗為根本的實證階 段。為了維護科學的權威性,實證主義者堅信歷史事件都是可以從因 果上進行解釋的,這也與科學保持一致性,他們認為解釋歷史事件如 同從自然科學規(guī)律中推導結(jié)論一般。 馬克思認為這些歷史觀,尤其是形而上學的歷史觀缺少階級意 識,即共產(chǎn)主義的意識,缺少實踐的觀念,沒能揚棄異化勞動,沒能 消除破壞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力量。 二、對思辨形而上學的批判 通過對傳統(tǒng)的歷史觀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實證的歷史觀有把社會歷
1黑格爾.王造時譯.歷史哲學【M】.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版:15

碩士學位論文

史現(xiàn)象從上帝神學和形而上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理論訴求,但社會 歷史觀畢竟不同于自然觀,人類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也不能用自然科學來

替代。我們都知道馬克思曾公認自己是黑格爾的學生,而黑格爾哲學 代表著當時德國哲學的最高成就,被視作不可逾越的頂峰。然而隨著
實證科學和哲學的分化,馬克思實證的唯物史觀思想誕生了,這標志 著歷史觀進入了唯物主義時代,也標志著馬克思實證歷史科學對思辨 形而上學的超越。 通過在《形態(tài)》中對馬克思“真正實證科學”的論證,我們發(fā)現(xiàn) 其中的“實證”的提出是與“思辨的哲學"相對立的。實證的歷史科 學的建立之實質(zhì)是為了批判、否定、超越思辨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受 法國大革命和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馬克思從反對政治制度的斗爭

上,還看到了宗教和神學的斗爭,認為應該從連同“17世紀的形而
上學和一切形而上學”都一起反對。17世紀的形而上學起源于笛卡 爾的“我思故我在”,然經(jīng)馬勒伯朗士、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發(fā)揚光 大。顯然17世紀的形而上學已不再是亞力士多德意義上“物理學之 后”的哲學,也不是黑格爾的非辯證法,而是思辨的形而上學。馬克

思反對的思辨形而上學,在法國表現(xiàn)為法國唯物主義,在德國是非理
性主義哲學。 馬克思在《形態(tài)》中對自己要創(chuàng)立的新的歷史觀同唯心主義歷史 觀還作了區(qū)別和比較。他說:“這種歷史觀與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

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xiàn)實歷史的基礎上,不
是從觀念出發(fā)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zhì)實踐出發(fā)來解釋觀念的形成。"1 綜上所述,馬克思從唯心主義走向唯物主義道路,從黑格爾的唯 心歷史觀邁向?qū)嵶C的唯物史觀,其根本動力是對1日唯物主義的批判繼 承與對思辨的形而上學的批判、否定和超越。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92
28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三、“真正的實證科學”的建立 為了對抗這種形而上的思辨哲學,馬克思關注到了實證的歷史科 學道路,并且認識到哲學與科學之間的契合點。然而在《手稿》中, 馬克思對自然科學與科學之間關系有如下論述:“自然科學展開了大 規(guī)模的活動并且占有了不斷增多的材料。而哲學對自然科學始終是疏 遠的,正像自然科學對哲學也始終是疏遠的一樣。過去把它們暫時結(jié) 合起來,不過是離奇的幻想,存在著結(jié)合的意志,但缺少結(jié)合的能力。 甚至歷史學也只是順便地考慮到自然科學,僅僅把它看作是啟蒙、有 用性和某些偉大發(fā)現(xiàn)的因素。"1表面上看,似乎馬克思也承認哲學與 實證的自然科學之間有著深深的裂隙,兩者之間的立腳點和方法論都 互不相同。但同時,馬克思也看到了現(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展以及人的本質(zhì)力 量的展現(xiàn),這讓他發(fā)現(xiàn)了自然科學與哲學之間內(nèi)在的相通性,因此他 接著論述道:“工業(yè)是自然界對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學對人的現(xiàn)實的 歷史關系。因此,自然科學將失去它的抽象的物質(zhì)的方向或者不如說

是唯心主義的方向,并且將成為人的科學的基礎,正像它現(xiàn)在已經(jīng)一 一盡管以異化的形式——真正成了人的生活的基礎一樣,說生活還有 別的什么基礎,科學還有別的什么基礎——這根本就是謊言。"2由于 現(xiàn)代工業(yè)的力量,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哲學與自然實證科學之間的內(nèi)在關 聯(lián),這成為馬克思創(chuàng)立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理論基點,在此基礎上,
馬克思得出了如下結(jié)論:“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 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f]科學!保吃隈R克思的眼 中,“實證科學”并不僅僅只指自然科學,還包括關注人生意義,探 究人的現(xiàn)實生活的“人的科學",只有這樣的才是馬克思眼中“真正 的實證科學”。 由此可見,馬克思提出的“真正的實證科學"不是立足于純粹經(jīng)
t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89 2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89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90

碩士學位論文

驗的基礎上,而是立足于現(xiàn)實的實踐本身,立足于“人”的基礎之上。 而實現(xiàn)“真正的實證科學”的過程就是遵循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道 路的一個過程。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第三章馬克思的實證歷史科學與歷史哲學是對立的嗎?

本章將解決馬克思實證問題爭論中的另一個焦點問題,即承認馬 克思歷史觀是實證的歷史科學,是否就否定了馬克思的哲學性?肯定 了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是否就是把馬克思哲學實證化了?馬克思 歷史觀的實證性和哲學性是相互對立,非此即彼的嗎?筆者認為把馬

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和哲學性完全割裂開來,看作是非此即彼的關
系,這也是對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誤讀。也許這與在西方語言和學術 傳統(tǒng)中,對“哲學’’和“科學”兩個詞語的理解充滿歧義有關,才導 致不斷有學者提出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性質(zhì)的爭論議。在古希臘的哲 學中,“哲學”即“愛智慧”,哲學指的是廣義上的哲學。后來,亞里 士多德把哲學分為數(shù)學、物理學和形而上學,而其中形而上學被稱為 第一哲學,也就成了后來我們所指的狹義上的哲學,也是后來哲學家 們普遍對哲學概念的認識。在德語中廣義的哲學叫作Wissenschaft, 常常被用作指科學,也用來表示一種對“現(xiàn)存”事物的認識過程井井 有條的思維方法。狹義的哲學被看作只是科學中的一種。1這就致使 在德語的哲學文獻中,出現(xiàn)把“哲學”稱作“科學’’的情況。連康德、 費希特、黑格爾等大家的表述中也有。不過,有一種普遍性的用法, 即把“哲學”只是看作狹義的哲學,如形而上學,其特征是抽象和思 辨的;“科學”也只看作是狹義的科學,如自然特學,其特點是經(jīng)驗 的、實證的。

在馬克思那里,“哲學”的用法比較確定,使用的主要是其狹義
的哲學含義。但有時也指代其他學科的理論中所包含的哲學觀念,如 “歷史學派的哲學”;有時所指的東西具有一定的游移性和不確定性, 如馬克思有時說“哲學的形而上學”,有時又說“哲學對抗形而上學’’。

1德爾班.羅達仁譯.哲學史教程(上卷)[M】.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8

碩士學位論文

而馬克思對“科學”一詞的用法相對要更復雜一些。

第一節(jié)實證的歷史科學與一般的實證科學的異同
一般的實證科學在本文中主要指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科學。 孔德和馬克思差不多是同一時期的思想家,馬克思建立其實證的歷史 科學之時,孔德的實證主義已經(jīng)廣泛傳播。它是否對馬克思建立的實 證的歷史科學有影響,學術界沒有得到定論。從《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的考證中,我們發(fā)現(xiàn)馬克思直至1866年致恩格斯的信中才提到孔德
這個人:“我現(xiàn)在順便研究孔德,因為對于這個家伙英國人和法國人 都叫得很厲害。使他們迷惑的是他的著作簡直像百科全書,包羅萬象。 但是這和黑格爾比起來卻是非常可憐(雖然孔德作為專業(yè)的數(shù)學家和 物理學家要比黑格爾強,就是說在細節(jié)上比他強,但是整個說來,黑

格爾甚至在這個方面比他不知道偉大多少倍。)而且這種腐朽的實證
主義是出現(xiàn)在1832年!”1此后并陸續(xù)的開始有一些對孔德實證主義 的批判。而孔德的主要著作《實證哲學教程》,于1830年就已經(jīng)在巴

黎出版,出版后在法國還形成了實證主義的熱潮,馬克思于1843年
才移居巴黎。然而孔德的實證科學與馬克思實證的歷史科學的確有很 多相似之處,以致于學者們混淆了兩者的界線。因此,理清這兩者的 區(qū)別十分必要。 一、實證歷史科學的“科學” 從文藝復興開始,隨著自然科學和自然哲學的興起,在歐洲國家 中流傳的“科學"概念主要指的是我們現(xiàn)在對自然科學的理解。后來, 到德國“科學”概念還包括任何形式的知識,及對知識有系統(tǒng)的詮釋、 吸取和整理的活動。馬克思也是在這一概念的基礎上宣稱他和恩格斯 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 那馬克思是如何理解“科學”的呢?它與實證主義的“科學”有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36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什么區(qū)別呢?透過馬克思的文本,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的“科學”應 該具有以下幾種規(guī)定性: 1.以現(xiàn)實、感性和實證為基礎。馬克思在《手稿》中說:“感性 必須是一切科學的基礎?茖W只有從感性意識和感性需要這兩種形式 的感性出發(fā),因而,科學只有從自然界出發(fā),才是現(xiàn)實的科學。可見, 全部歷史是顯了使‘人’成為感性意識對象和使‘人作為人’的需要 成為需要而作準備的歷史!保瘪R克思用科學表達了一種通向真理的唯 一路徑,一種作為和形而上學、思辨哲學、宗教神學劃清界線的武器。 而《形態(tài)》中,馬克思僅僅知道的唯一的一f-J禾'4學也是以感性、現(xiàn)實 的生活為基礎的,“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實證 的科學”。那么這種科學將不再只是一種學術研究,不再僅僅是一種 人文社會科學中進行學術研究的唯物主義立場,而是一種實證方法。 馬克思還認為這種科學也必須是歷史的,因為科學是歷史總過程的產(chǎn) 物,科學還抽象的表現(xiàn)出歷史過程的精華。因此在這種基礎之上,馬 克思說他僅知道唯一的一f-J禾'4學是歷史科學。 2.能真正把握真理。馬克思認為科學必須以現(xiàn)實、感性和實證為 基礎,但感性的東西不一定就是現(xiàn)實的東西。有時我們感覺到的僅僅 只是事物的表象或者說現(xiàn)象。馬克思認為只有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 質(zhì),那才能把握到事物的真理!叭粘=(jīng)驗只能抓住事物誘人的外觀, 如果根據(jù)這種經(jīng)驗來判斷,科學的真理就總會是奇談怪論了。’’2可見, 馬克思是相信事物有現(xiàn)象和本質(zhì)之分,相信有遮蔽與澄明之別的。而 這些也應然的成為科學得以可能的前提條件,揭示真理是科學的基本 任務,科學與經(jīng)驗的差別也就在于是否能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本質(zhì),從而揭 示出真理來。因此,馬克思又說:“如果事物的表現(xiàn)形式和事物的本 質(zhì)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余的了!保

1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89—9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l卷)[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8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925

碩士學位論文

3.是進行學術研究的正確方法。開始學術研究的目的都是為了追 求某種真理。馬克思認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檢驗真理的真?zhèn)涡浴qR克

思認同經(jīng)驗主義者培根說的科學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
料。這說明雖然科學是建立在現(xiàn)實、感性和實證的基礎之上的,但如 何對待感性這樣的問題時,就存在某種方法。馬克思認為科學的方法 分為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兩者方法既相互關聯(lián)又有區(qū)別。“在形式 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

它的各種發(fā)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
后,現(xiàn)實的運動才能適當?shù)財⑹龀鰜。這點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 旦在觀念上反映出來,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好像是一個先驗的結(jié)構
了!保

然而馬克思對“科學’’一詞的使用究竟有什么含義呢?筆者通過
歸納總結(jié),認為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 第一,典型的德語中的“科學”之義。在《<科隆日報>第179號 的社論》中,馬克思大量使用了“科學研究"一詞;在《<資本論> 法文版序言》中有“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的名言,其中的“科 學”之義明確有廣義的科學,即對“現(xiàn)存”事物的認識過程井井有條 的思維方法的意思。 第二,是自然的科學。在《形態(tài)》的中,馬克思說:“我們僅僅 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匀皇罚此^自然科學”。 這里的“科學”指的就是自然科學,但是如果考慮到該著作中對這種

“科學”的經(jīng)驗性、實證性的強調(diào),就更加可以確認這一點了。馬克
思在使用狹義的“科學”時,往往和狹義上的“哲學”相對立。 第三,近似真理的含義。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 思說:“我們見解中有決定意義的論點,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為反蒲

魯東而寫的著作‘哲學的貧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學的、雖然只是論戰(zhàn)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1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性的表述。”1其中“科學的”指非哲學的、真理性的。而真理性是對 狹義的“哲學”概念的引申。 二、一般的“實證科學” 古希臘哲學家們把哲學看作是關于各種概念的一般體系,這種體 系以形而上學的思辨體系為主?椎抡J為應當將各種概念當作實證體 系來看待,而不是放置于思辨體系之中,這源自于自然科學的興起。 自然科學強調(diào)觀察和實驗,講求知識的精準性,這與中世紀的經(jīng)院哲

學形成了鮮明的對立。孔德在《論實證哲學的精神》中提出了他要建 立的新哲學——“實證哲學”,他把“實證哲學”中的“實證”放在
他的“新哲學之首”的位置之上,并說明應該把“一切本質(zhì)屬性都概 括在實證這個詞中”。2表現(xiàn)出他對實證的關注度和徹底性。關于孔德 對“實證”的理解,他曾作過如下定義:“在其最古老、最通常的詞

義里,實證一詞指的是真實,與虛幻相反;——第二個含義上,與前 面的含義相近,但并不相同,它表示有用與無用的對比;——按第三 個常用的含義,這個巧妙的詞語經(jīng)常用于表示肯定與猶疑的對立。一 一第四個通常的含義主要在于以精確對照模糊,它常常跟前一含義相
混!保硰倪@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德定義“實證"的四個意思:(1)

真實的;(2)有用的;(3)肯定的;(4)精確的?椎抡J為“實證哲
學”正是為人們提供了這樣確實的、有用的、精確的知識性哲學,這 也將是人類史上具有“最高屬性的”知識哲學。他進一步明確的兩個 概念:1.所謂實證精神“就是按照實證詞義的要求對自然界和人類社

會作縝密的考察,以實證的、真實的事實為依據(jù),找出其發(fā)展規(guī)律。”
42.作謂實證哲學,“是把實證精神推廣到哲學研究上去!保涤捎谌说 感覺經(jīng)驗是真實、有用、肯定、精確的,所以孔德認為人的感覺經(jīng)驗
1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0 :奧古斯特?孔德.黃建華譯.論實證精神【M】.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29 ,奧古斯特?孔德.黃建華譯.論實證精神【M】.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30 4奧古斯特?孔德.黃建華譯.論實證精神【M】.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1 5奧古斯特?孔德.黃建華譯.論實證精神【M】.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2

碩士學位論文

也是實證的。而關于世界的基礎和本質(zhì)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則是理性 的東西,是無法通過任何方法去證實其真實性和有用性的,所以理性

的東西都是非實證的。 馬克思的“實證科學”的建立,也是為了反對思辨的形而上學。
馬克思在多個文中用使用過“實證主義”的概念,如“非批判的實證 主義”、“虛假的實證主義”等。馬克思的“實證科學”中“實證”的 含義與孔德“實證哲學’’中的“實證”有相通之處,都是強調(diào)經(jīng)驗、

事實、實證的作用,但馬克思更強調(diào)和倡導的是一種實證的方法,而
孔德是致力于要構建一個以實證主義為中心的系統(tǒng)的哲學體系。馬克 思和孔德雖然都拒斥形而上學,并孔德的目標是要建立一種新“實證 哲學”,而馬克思LL:/L德更徹底的要“消滅哲學",并認為只有從事實

出來的,以事實為依據(jù)的,通過理性的努力,獲得科學的認識,只有 能為事實所論證和檢驗的知識才能稱之為實證科學。
三、兩者的區(qū)別 1.性質(zhì)不同。如果說把哲學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的 話,那馬克思實證的歷史科學是站在唯物主義陣營之列的,而其他的 實證科學未必如此了?椎碌膶嵶C主義認為不應該著力于去認識世界 的本質(zhì),而應該努力發(fā)現(xiàn)存在于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即應該用觀察、實 證的方式關心的問題是怎么樣而不是為什么。黑格爾是形而上學的集 大成者,他曾試圖在他的哲學體系中表現(xiàn)實證的精神,但這種實證精

神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因此也是“虛假的實證主義”。馬克思的實證 科學是要建立在歷史的基礎上的,他強調(diào)歷史的同時,也強調(diào)自己的
本體論是在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因此,馬克思說:實證的歷史科學 是“使關于社會的科學……同唯物主義的基礎協(xié)調(diào)起來,并在這個基 礎上加以改造。"1其他的實證科學要么與孔德的實證主義分不開,

要么是唯心的實證科學。就性質(zhì)上,馬克思的實證歷史科學就與其他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30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的實證科學不同。 2.對待辯證法的態(tài)度不同。孔德雖然把觀察、實驗、比較、歷史 的方法都歸納在實證方法之中,這一點與馬克思有相同之處,但是孔 德只是單純的拒斥形而上學,而沒有堅持到達辯證法的思想高度。因 此,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強過孔德,而強過他之處正是對辯證法的問題 上。恩格斯在晚年時期的一封信中也說過與馬克思類似的話:“孔德 的全部天才思想都是從圣西門那里接受過來的,但是他在按照他個人 的觀點分類整理時把這些思想糟蹋了:他剝?nèi)ミ@些思想特有的神秘主 義外衣,同時也就把它們降到更低的水平,盡自己的力量按庸人的方 式把它們加以改造。"1孔德后來建立的新宗教就是這種拋棄了辯證法 思想的庸俗主義的明證。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只有當自然科 學和歷史科學接受了辯證法的時候,一切哲學垃圾才會成為多余的東

西。2而馬克思創(chuàng)造性的繼承了黑格爾的合理內(nèi)核——辯證法思想,
才有效的避免了陷入經(jīng)驗主義的陷阱之中。 3.實證的歷史科學具有批判性,而其他的實證科學沒有。馬克思 在《手稿》中,明確把自己歸為“實證的批判者”,以此與其他的批 判者相區(qū)分。既然其他的具體的實證科學與辯證法絕緣,當然也不會 重視實證科學的批判性。馬克思曾對歷史法學派的胡果展開批判時 說:“胡果的論據(jù),也和他的原則一樣,是實證的,也就是說,是非 批判的。他不知道什么是差別。凡是存在的事物他都認為是權威,而 每一個權威又都被他拿來當作一種根據(jù)!保秤纱宋覀兛梢钥闯觯R克 思哲學的批判精神。1871年,馬克思在接受《世界報》的采訪時, 回答說:“我們中間有實證論者,也有不屬于我們的組織而事情照樣 辦得不錯的實證論者。但是這決非他們的哲學功勞,他的哲學同我們 所理解的人民政權的思想毫無共同之處;這種哲學只是企圖以新的等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374

2參見馬克恩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64—165 3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231

碩士學位論文

級制度來代替舊的等級制度。”1自然科學與歷史科學不同的地方還在 于,歷史科學既是一種客觀認識,又是一種自我認識,因此它除了像

自然科學那樣可以進行實證研究以外,還應該進行歷史的理解以及意 識形態(tài)上的批判。“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當作歷史科
學的基礎,從而使之不僅具有實證性,而且具有批判性。”2

第二節(jié)實證歷史科學的精神實質(zhì)
馬克思建立了實證歷史科學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歷史觀,這種 歷史觀是對以往全部歷史觀的超越。然而有學者片面的理解或簡單的 把實證歷史科學和歷史哲學劃分開來3。事實上,馬克思建立了實證 歷史科學之后就不再談理想、談人道主義了嗎?馬克思的歷史科學具 有實證性后就不再有其他特性了嗎? 一、馬克思歷史觀“實證"的實質(zhì) 1.追求自由。亞里士多德認為求知是為了探索真理,這種行為是 人的自由行為。馬克思也認為科學只是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是為了某 種私利,馬克思就是要建立這樣的歷史科學,因此他所建立的實證歷

史科學中“實證”理所當然的擁有追求自由的價值訴求。馬克思早在
其高中的畢業(yè)論文中在就未來職業(yè)的選擇是表達了“自由”的最高境 界!叭绻覀冞x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 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 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4因此, 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應該擁有用自己的知識為人類服務的偉大目

標。資產(chǎn)階級和它之前的全部社會歷史研究之所以都被看作是非實證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695 2趙修義,童世駿.馬克思恩格斯同時代的西方哲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410 3參見叢大川.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哲學觀念嗎【J】.學術月刊1998(4)叢先生說科學是解釋 性的、實證性的,哲學是批判性的理想性的。他還認為解釋世界是各類科學的任務,是科學 家的事,不是現(xiàn)代哲學家的事.而唯物史觀只是馬克思的科學理論,不是馬克思的哲學觀念。 4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4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59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的歷史科學,是因為它們的“人”之不自由和自私的特性。馬克思認 為政治經(jīng)濟學是研究實證科學的科學,其“敵人”就是“私人利益”, 它也是其他一切領域共同的敵人。在階級社會里,各種各樣或科學或 哲學的思想變成統(tǒng)治階級維護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實證的 歷史科學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把人們從“私人利益”之中解放出 來,使“人”變成真正自由的人,實證使歷史科學成為真正人民的科 學。 2.代表無產(chǎn)階級的理論訴求 無產(chǎn)階級的理論訴求是為了要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實現(xiàn)人的真正的 自由全面的發(fā)展,而馬克思提出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科學社會主義和自 由全面發(fā)展觀也具有實證性。 馬克思提出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具有階段性,社會主義是共產(chǎn)主義的 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消滅私有財產(chǎn),消滅私有制,人為人的 自由發(fā)展打下了物質(zhì)基礎。無產(chǎn)階級可以實現(xiàn)當家作主的愿望。隨著 社會發(fā)展到高一級階段,勞動者的勞動時間會大大減少,自由時間會 日益增多,這將成為人的自由發(fā)展的一個條件。而我們通過回顧馬克 思哲學提出后的這一百多年歷史時,不難發(fā)現(xiàn),在社會主義國家里, 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的進步,人們的自由時間越來越多的思 想已初有成效。這說明,無產(chǎn)階級的理論訴求正在一步步的現(xiàn)實生活 中,活生生的被證實出來。當馬克思建立實證的歷史科學之時,對未 來人類社會的所有構想,都堅定不移的確信會變成現(xiàn)實,我們又怎能 說這些觀念不具備實證性呢! 二、實證性與唯物的人道主義價值訴求的內(nèi)在一致性 馬克思的歷史觀作為實證的歷史科學,不僅有其明確的實證性特 征,還有作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人道主義特點,其實證性與人道主義 價值訴求是內(nèi)在一致的。有學者認為肯定馬克思是實證的歷史科學就 必然會把馬克思歷史觀科學化、實證化,甚至是唯物化了,這樣會混

碩士學位論文

淆了哲學與科學的區(qū)別,從而用科學代替哲學。筆者認為,這種認識 是抽掉了馬克思哲學中人道主義精神部分,遮蔽掉了馬克思唯物主義 的價值維度方面。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不但不是對馬克思哲學價值

維度的去除,而且還是實現(xiàn)馬克思哲學人道主義精神的有效途徑。
1.通過物質(zhì)生產(chǎn)實踐,揭示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的本質(zhì)。資產(chǎn)階級 標榜的人道主義理想是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平等博愛,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資 產(chǎn)階級的自由與平等不過是建立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

的虛假尊重,交換價值才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現(xiàn)實基礎。正如恩格斯
所發(fā)現(xiàn)的:“商業(yè)的人道就在于……為了達到不道德的目的而濫用道 德的偽善手段。”1馬克思所建立的人道主義崇高理論是以個人的全面 發(fā)展為基礎的,他所建立的實證的歷史科學是具有實踐人道主義和科 學人道主義特征的。他認為要實現(xiàn)個人的全面發(fā)展,要“以建立在交 換價值基礎上的生產(chǎn)為前提”,因為只有“這種生產(chǎn)才在產(chǎn)生出個人 同自己和同別人的普遍異化的同時,也產(chǎn)生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 普遍性和全面性!保苍隈R克思看來人道主義并不是遠離世俗的神圣之 物,而是在市場經(jīng)濟制約下的社會生活以及文化心理的觀念升華之

物。而問題也不在于僅用人道的理想去抨擊世俗文化生活中的不道德
的陰暗面,還在于在商品交換中找到能實現(xiàn)人道主義理想的物質(zhì)力 量。因此,馬克思認為只有當現(xiàn)實的個人在自己的經(jīng)驗生活、個人勞 動以及個人關系之中,成為“類存在物”,不再把個人力量與社會力 量相敵對、相分離的時候,人類解放才能完成。由此可見,在實證的 歷史科學指導下的物質(zhì)生產(chǎn)實踐,是人們獲得自由與解放的正確途 徑。 2.通過社會交往實踐,克服資本主義社會里人道主義的狹隘性和 片面性。揚棄資本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中人際關系的物化形式,克服和資本 主義社會中的人道主義抽象化、片面化的弊端,建立自由的個人聯(lián)合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4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08—109
40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體,是馬克思歷史觀的目的之科學的理論表達,馬克思用抽象到具體 的批判方法,體現(xiàn)了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和科學性與徹底的人道主 義的結(jié)合。既克服人們在認識過程中產(chǎn)生的抽象性錯誤,又獲得具體 的、實證的、科學的真理,也是人們通過克服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關 系對自身的統(tǒng)治,從而實現(xiàn)“人”的歷史進步。長期以來,學界對“抽 象到具體”的方法,往往只看到了它科學認識論的一面,而忽視了其 人道主義批判的一面。實質(zhì)上,抽象是抽去了資本主義物化的那一面, 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關系中人創(chuàng)造之物反過來奴役人的現(xiàn)象。實證 的歷史科學也是要從理論和社會實踐中消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抽 象假象,破壞物化關系對人的統(tǒng)治,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這與馬 克思的人道主義理想也是一致的。 3.開展革命實踐,實現(xiàn)人道主義終極理想。馬克思在青年時代就 開始為了追求人類永恒的“自由”本質(zhì),探索哲學人本主義的理想, 開始致力于哲學和人類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馬克思對人道主義的理解, 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普遍的善和美德;另一方面指人類社會

最終將實現(xiàn)的終極理想——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馬克思對人道主義的
理解決定了他研究的方向,他一方面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來闡 釋人道主義的內(nèi)涵;一方面從“人”生存的最高目標來設定人道主義 的本質(zhì)。他這樣做正是為了區(qū)分哲學的人本主義把人道主義單純的當 作彼岸世界的一成不變的理想。他給人道主義賦予了人的本質(zhì)和具體 的歷史發(fā)展的獨特內(nèi)涵。馬克思認為人道主義是一種實踐活動,一種 具體的生活理想和歷史的實踐活動,以合理的價值目標作為指導,通 過實踐活動來判定是否改造現(xiàn)行社會中不合理的存在。而這種實踐活 動就是政治革命的實踐。在這種實踐性活動中,馬克思強調(diào)其實證性 與科學性,這樣才能保障人道主義始終成為“合理”的價值目標。 通過科學的指導,通過實證的方法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合理、不人 道的現(xiàn)狀的揭露,引導無產(chǎn)階級從理論去批判這些不合理因素,從實

碩士學位論文

踐上走向革命的道路。因此,我們發(fā)現(xiàn)人道主義的理想問題本身是一 個解決無產(chǎn)階級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而不是一個形而上學 的問題,但人道主義問題在日常生活范圍內(nèi)又常常得不到很好的解決 和實現(xiàn)。馬克思正是發(fā)現(xiàn)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失敗的原因,吸取了經(jīng)驗教 訓,認為無產(chǎn)階級只是躲在社會背后,只是企圖用自身的有限生存條 件來實現(xiàn)自身解放是行不通的。問題不在于用現(xiàn)實來替代人道主義理 想,更不在于用人道主義理想去要求現(xiàn)實,相反問題在于通過對現(xiàn)實

社會結(jié)構的變革,利用身邊的現(xiàn)實物質(zhì)基礎,實現(xiàn)力所能及的、相對
公平的人道主義理想。馬克思所說的“自由王國’’,是建立在人類物 質(zhì)生產(chǎn)力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之上的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馬克思實證的 歷史科學也是要實現(xiàn)這么一個終極目標,實證性與馬克思所說的人道 主義終極理想并不矛盾,實證性、科學性、經(jīng)驗性還能為人道主義理 想這條航船望風掌舵。 綜上所述,把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與馬克思人道主義的價值訴 求對立起來,形成分庭抗爭的局面是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誤解。 馬克思歷史觀與人道主義是實證性與批判性、手段性與目的性的內(nèi)在 邏輯統(tǒng)一。如果沒有人道主義理想,歷史唯物主義將失去偉大的實踐 變革功能,同樣,如果失去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證方法,馬克思的人道 主義理想將成為無現(xiàn)實基礎和內(nèi)涵的空想。 三、實證性與實踐性、革命性的統(tǒng)一

1.實證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 關于馬克思的哲學,有學者稱之為實踐哲學,同時把馬克思的哲 學觀和歷史觀分裂開來看,認為馬克思的哲學觀是實踐的人克服種種
異化達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哲學思維,目的是為人們建立一種改 變社會現(xiàn)狀、追求未來美好生活的價值觀念,表現(xiàn)為一種超越性,通

過批判、否定、揚棄現(xiàn)實來創(chuàng)造新的現(xiàn)實。而馬克思的歷史觀是揭示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歷史運動規(guī)律,為人們提供的是科學的認識工具和行動依據(jù)。1因此, 得出一種誤解,認為馬克思的歷史觀只是“僅研究社會歷史自身的性 質(zhì)和規(guī)律”,并不涉及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更別說從人的本性出發(fā)對 歷史的異化而做出的否定批判,或者揚棄和超越,即馬克思的唯物史 觀僅僅是關于社會規(guī)律的科學觀點而不是批判社會的價值觀念。筆者 認為,這種誤解是沒有看到馬克思實證歷史科學中的實踐性特點與實 證性的一致性。 首先,實證性與實踐性都是建立在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相統(tǒng)一的 基礎之上。人類的生存過程離不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兩種活動。 馬克思的新歷史觀充分認識到了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內(nèi)在關系,把 世界的物質(zhì)性與人的意識能動性在實踐中完美統(tǒng)一了起來。馬克思在 強調(diào)的是在實踐中證實了的實踐。他堅持實踐是高于理論的,他說: “共產(chǎn)主義不是學說,而是運動”,2“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運動。’’ 3馬克思還強調(diào):“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 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fā)生的變更出發(fā)。"4可見,被實證的歷史也 來應該來源于實踐之中。 其次,實證性與實踐性都追求真理,同時又講求價值。真理和價 值是人類的歷史活動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我們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 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目標是為了創(chuàng)造價值。在歷史的活動中,實證 性與實踐性在追求真理和創(chuàng)造價值的維度上也是統(tǒng)一的。 最后,實證性與實踐性是分不開的。馬克思在創(chuàng)立新哲學的過程 中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5馬 克思從此把自己的哲學定位為一種如何“改變世界"的哲學,這種改 變只能通過人類的實踐方法才能實現(xiàn)。而《形態(tài)》中有名的關于實證
?參見朱寶信.馬克思的歷史觀并無最低最高綱領之分—.叢大川先生(馬克思歷史觀的最低綱
領和最高綱領)獻疑[J】.理論探討1997(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31l一312,40 ,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4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9

碩士學位論文

歷史科學的話:“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

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實證的科學開始的地方!笨梢妼
證性與實踐性是分不開的,離開了人們的實踐活動,離開了生活實踐、

科學實踐、生產(chǎn)實踐,都將得不到真正實證的科學。
2.實證性與革命性的統(tǒng)一。 馬克思歷史觀革命性首先表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的哲學的顛覆。首先它 以嚴格的科學形態(tài)進入歷史觀中,受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影響,使 人類的人道主義文化出現(xiàn)了新形態(tài),表面上表現(xiàn)為某種固定的、純理 性的形象,實質(zhì)仍有辯證的、感性的內(nèi)涵。 其次,它結(jié)束了社會主義空想,將人的哲學問題變成了一個實證 科學問題,將共產(chǎn)主義理想變成了可實現(xiàn)的科學目標,將社會主義道 路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變成可避免、可吸取經(jīng)驗的教訓。

接著,其革命性還體現(xiàn)在科學實證道路上的自我修正之上。馬克
思批判根深于歐洲思想史中的形而上學和二元論思想,批判它們只存 在于純思想領域之中,而不出現(xiàn)在此岸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僵化的、 虛幻的設定人的本質(zhì)和理想。 最后,馬克思歷史觀是特殊形態(tài)的人道主義歷史觀,它呼吁無產(chǎn) 階級通過革命實踐擺脫商品物化的奴役,過上自由的、有尊嚴的生活。

第三節(jié)作為歷史哲學的唯物史觀
馬克思的實證歷史科學是一種不同于具體的實證科學的歷史科

學,那么馬克思是否就否定哲學了呢?如果是,那他否定的是何種哲 學?如果不是,那他又將建立何種哲學?
一、馬克思的歷史觀不僅僅是實證的歷史科學 關于馬克思實證性問題的爭論之中,有許多學者認學馬克思是實 證的歷史科學就不再是歷史哲學了,這緣自于馬克思對“哲學的終結(jié)"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1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這一話題。其實“哲學的終結(jié)”很多學者都談過,像后現(xiàn)代哲學家羅 蒂、德里達認為要取消哲學的獨特地位;現(xiàn)代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 維特根斯坦認為要終止哲學。當然馬克思和恩格斯也都曾做出過“哲 學終結(jié)”的明確論述,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很多學者提出馬克思主 義沒有哲學的,同時也是否定哲學的。然而事實果真全部如此嗎?馬 克思為什么要否定哲學?他否定的是何種哲學?馬克思是在何種意 義上“哲學的終結(jié)"的?馬克思所要建立的難道就不是哲學嗎? 我們先來看看馬克思的原話:“一句話,你們不使哲學成為現(xiàn)實, 就不能夠消滅哲學。"“該派的根本缺陷可以歸結(jié)如下:它以為,不 消滅哲學,就能夠使哲學成為現(xiàn)實!保闭且驗檫@些,來自馬克思 自己筆下的“消滅哲學”成為某些理論家否定馬克思哲學的重要理論 依據(jù)。為此,筆者將先來引用一段柯爾施的話再來加以說明:“當馬 克思和恩格斯從黑格爾的辯證唯心主義前進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時候, 十分清楚,哲學的消滅對他們來說并不意味著簡單地拋棄哲學。”“馬 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首先是歷史的和辯證的唯物主義。換言之,它是 這樣的一種唯物主義,它的理論認識了社會和歷史的整體,而它的實 踐則顛覆了這個整體。”2柯爾施的這段話體現(xiàn)了馬克思哲學的革命 性,也讓我們看出,馬、恩提出的“消滅哲學”并不是說他們就不需 要哲學,而只是消滅那種停留在抽象觀念中的黑格爾思辨哲學。馬、 恩正是要通過消滅傳統(tǒng)的舊哲學,從而創(chuàng)立一個全新的無產(chǎn)階級哲 學,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因此,與其說馬克思是“終結(jié)”了哲學, 不如說馬克思是“重建”了哲學。 也許有人會質(zhì)疑說,馬克思一生從未說要建立什么哲學,而且他 是反體系的,他一生都在呼吁我們回到實踐中去。恩格斯也曾評價馬 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 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yè),參加現(xiàn)代無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 2柯爾施.王南提、榮新海譯.張峰校.馬克思主義和哲學【M】.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38

碩士學位論文

產(chǎn)階級的解放事業(yè)!保瘪R、恩也多次在論述中提到“哲學終結(jié)”的思 想,他們又豈會把自己的思想當作某種哲學來重建?面對這樣的質(zhì) 疑,筆者只想強調(diào),這只是對馬、恩思想的嚴重誤讀。 首先,“革命家"和“哲學家”并不矛盾。馬克思早在《科倫日 報》日期就對哲學給予過高度評價:“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 精神的精華”“人民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 想里!保沧匀唬R克思先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才是一位徹底的 “革命家"。他創(chuàng)立的歷史唯物主義號召廣大無產(chǎn)階級通過革命實踐 的道路來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理想。其次,如上所述,馬克思所要消滅的哲 學只是傳統(tǒng)的舊哲學,他所否定的哲學也只不過是以青年黑格爾派為 代表的,那些抽象空洞且脫離現(xiàn)實的唯心主義思辨哲學,并不是全部 的哲學。馬克思所強調(diào)的實踐性其實就是哲學的現(xiàn)實性意義。 既然馬克思并不是要真正的消滅哲學,那他為什么要這樣表述
呢?

馬克思第一次提出“消滅哲學”是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 言》之中:“德國的實踐政治派要求對哲學的否定是正當?shù)。該派?br />
錯誤不在于提出了這個要求,而在于停留于這個要求——沒有認真實
現(xiàn)它,也不可能實現(xiàn)它!皇拐軐W成為現(xiàn)實,就不能夠消滅哲學。” 3這一段話如果不用辯證的思維來解讀還真是令人費解。既然要在現(xiàn) 實中實現(xiàn)哲學,那又為什么要消滅它?筆者認為這正是馬克思辯證思 維之所在,哲學正是通過對自身的否定完成對現(xiàn)實世界的批判功能 的,這種對自身的否定蘊含著哲學的自我批判功能,不消滅哲學就不 能使哲學變?yōu)楝F(xiàn)實。所以,這種哲學的否定或消滅更像是對哲學的肯 定和認同。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有學者提出此處的“消滅哲學"本身不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7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120—12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8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僅是對馬克思原著文本的不當翻譯而且這種翻譯將導致不能準確的 理解馬克思的本意,應該譯為“揚棄哲學”。1這種發(fā)現(xiàn)筆者認為是可 喜的,也是認同的。揚棄一詞本身既有廢除、舍棄之義,又有保留、 保存之義。與其說馬克思是要消滅哲學,不如說馬克思是揚棄哲學更 能反應馬克思的本意。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馬克思本人的文本中找到 證明。 我們都知道,馬克思從青年時期開始就深受黑格爾的影響,黑格 爾的辯證法思想對青年馬克思的影響尤為重要,哲學的重要性在馬克 思的文本中隨處亦可見,譬如:“哲學把無產(chǎn)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zhì)武 器,同樣,無產(chǎn)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2如果馬克思真 的是要“消滅哲學”的話,那又怎么會又要把哲學當作無產(chǎn)階級的“精 神武器”呢?如果無產(chǎn)階級的目的是要“消滅哲學”,那么無產(chǎn)階級 又怎么會成為哲學的“物質(zhì)武器"?再譬如:“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 學,它的心臟是無產(chǎn)階級!保尺@句話中,馬克思把哲學看作是德國人 解放的“頭腦”,可見哲學在馬克思的思想之中的核心地位,又豈會 真心的想去“消滅”? 因此,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馬克思提出的“哲學的終結(jié)”或者否 定的哲學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終結(jié)或否定全部哲學,他所終結(jié)的和否 定的只是那種脫離現(xiàn)實的、純粹的、空洞抽象的、思辨的哲學,而不 是“哲學”本身。 二、實證歷史科學與歷史哲學的關系 馬克思的歷史觀是不僅僅只研究社會存在,還研究社會意識的實 證科學。我們通常所說的哲學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它具有抽象性的特點。 而實證科學一般指運用具體的科學理論作指導,運用專門的經(jīng)驗技術
1詳見俞吾金.“消滅哲學”還是“揚棄哲學”?世界哲學陰.2011年(3):49—59俞吾金認為在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德語動詞aufheben和德語名詞die Philosophie以動賓關系出
現(xiàn)時,不應該譯為“消滅哲學”而應該譯為“揚棄哲學”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17 3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18

碩士學位論文

手段來揭示對象的客觀必然結(jié)果的一種方法。馬克思的“實證歷史科 學"與“歷史哲學”之間,并不是一個非此即彼、涇渭分明、相互對 立的關系,兩者之間也并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相反,歷史哲學 為實證歷史科學提供了生產(chǎn)力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 的哲學基本原理。 馬克思歷史觀的科學性主要表現(xiàn)在它發(fā)現(xiàn)并闡述了歷史發(fā)展的 一般規(guī)律上,即生產(chǎn)關系適應生產(chǎn)力、上層建筑適應經(jīng)濟基礎的規(guī)律。 我們之所以也把馬克思歷史觀看作是一種歷史哲學,就在于馬克思還 闡述了隱藏在這條規(guī)律之后的形而上的解釋原則。馬克思發(fā)現(xiàn)在社會 歷史之中,除了在生產(chǎn)力這種物質(zhì)性力量背后,還有一種人的意志在 起作用。作為生產(chǎn)力要素的勞動者和勞動資料只有在人的意志的支配 之下才能進入生產(chǎn)活動之中,才能成為現(xiàn)實的生產(chǎn)力。然而單靠這樣 的解釋原則是肯定行不通的,于是馬克思在《形態(tài)》中說:“我們首 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 提,這個前提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然能夠生活。但是 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 活動就是生產(chǎn)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chǎn)物質(zhì)生活本身,而且這是 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 就必然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現(xiàn)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保 作為人首先必須能生存,才能從事其他各種活動,而生產(chǎn)力是解 決人們生產(chǎn)生活資料的唯一手段,如果生產(chǎn)關系不能適應生產(chǎn)力的發(fā) 展要求,生產(chǎn)力就不能存在或發(fā)展,那么人類就不能生存下去。可見,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物質(zhì)活動和精神活動的關系、社會基礎與上層建 筑之間的關系做解釋時,是立足于人的生存論的哲學原則之上的。如 果說馬克思發(fā)現(xiàn)的歷史一般規(guī)律是一種歷史科學的話,那為這種規(guī)律 提供形而上學的解釋的就必定是歷史哲學,兩者是互不分離的。由此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8—79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我們可以說馬克思歷史觀建立在歷史科學基礎之上,而歷史哲學又為 歷史科學提供了哲學上的合法性。 馬克思說:“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 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保鄙鐣嬖诓粌H包括社會物質(zhì)生活 的條件、生產(chǎn)方式等還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現(xiàn)實活動,它就存在于我們 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其本質(zhì)外在表現(xiàn)為歷史觀的實證性。雖然實證歷史 科學可以為我們提供科學、準確的社會歷史發(fā)展認識,但也不能取代 社會存在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哲學。 我們已經(jīng)知道馬克思把社會存在當作自己的研究對象,并認為 “是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闭邱R克思的這一發(fā)現(xiàn),使唯心主 義從“最后的避難所即歷史觀中被驅(qū)逐出去了”。可以說馬克思新的 唯物史觀即實證歷史科學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指明了 方向。從這個基礎上來看,怎么能說馬克思的歷史觀不是歷史哲學 呢?一般的實證科學只停留在簡單的、直觀的經(jīng)驗基礎之上,而馬克 思的實證歷史科學還借助了理論思維,他并沒有籠統(tǒng)的、抽象的來對 待經(jīng)驗的事物,而是采取了分析的態(tài)度。這一點恩格斯在《自然辯證 法》中更是有直接表述:“單憑觀察所得的經(jīng)驗,是決不能充分證明 必然性的。”“用實驗確定了的事實,在經(jīng)驗論那里也漸漸和這些事實 的相應的傳統(tǒng)解釋不可分離地聯(lián)系起來……,這種經(jīng)驗論己不再可能 正確的描寫事實了,因為在它的描寫中,那些傳統(tǒng)的解釋也一塊混了 進去。"2 三、歷史科學與歷史哲學都是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馬克思歷史觀的科學性主要表現(xiàn)在它發(fā)現(xiàn)并闡述了歷史發(fā)展的 一般規(guī)律上。我們之所以也把馬克思歷史觀看作是一種歷史哲學,就 在于馬克思還闡述了隱藏在這條規(guī)律之后的形而上的解釋原則。馬克

1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2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207

碩士學位論文

思發(fā)現(xiàn)在社會歷史之中,除了在生產(chǎn)力這種物質(zhì)性力量背后,還有一 種人的意志在起作用。勞動者和勞動資料只有在人的意志的支配之下 才能進入生產(chǎn)活動之中,才能成為現(xiàn)實的生產(chǎn)力。然而單靠這樣的解 釋原則是行不通的,于是馬克思在《形態(tài)》中說:,“我們首先應當確 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 前提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然能夠生活。’’1這個前提即 人們最為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而后,恩格斯也說:“正像達爾文發(fā)

現(xiàn)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歷 史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
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2可見,人 要生存才能從事其他各種活動, 生產(chǎn)力是關鍵,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

之間必須相互適應,人類才能生存和發(fā)展。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是 立足于人的生存論的哲學原則之上對物質(zhì)和精神、社會基礎與上層建 筑的關系做解釋的。如果說馬克思發(fā)現(xiàn)的歷史一般規(guī)律是一種歷史科

學的話,那為這種規(guī)律提供形而上學的解釋的就必定是歷史哲學,兩
者是互不分離的。由此我們可以說馬克思歷史觀建立在歷史科學基礎 之上,而歷史哲學又為歷史科學提供了哲學上的合法性。 馬克思的“歷史科學”是包含著人和自然兩個部分的科學,而其 中“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根本動力。”3那么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才是社會 歷史發(fā)展之中的終極價值目標所在。恩格斯也說馬克思的新歷史觀: 只有“沿著實證科學和利用辯證思維對這些科學成果進行概括的途徑 去追求才可以達到的相對真理!保炊鞲袼顾f的“辯證思維”就是歷 史哲學的思維。人們往往只重視“沿著實證科學’’前進,而忽視了必 須“利用辯證思維”。如果只看到馬克思歷史觀的科學性而忽略了歷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8—7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76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科學發(fā)展觀重要論述摘編[G】.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 2008年版:2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15—216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史哲學的辯證性和批判性,就無法達到人與自然、理性與價值、主體 與客體、普遍與特殊的和諧統(tǒng)一,甚至會落入實用主義、實證主義的 缺陷之中。同樣,忽略了歷史科學的科學性,將有回到形而上的思辨 唯心主義哲學的危險。 一般說來,每一種社會歷史形態(tài)的轉(zhuǎn)變、歷史觀念的變化以及對 歷史未來的追求都離不開在歷史之中的人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 歸根到底來自于人在歷史中的存在狀態(tài)與生活方式。因此,馬克思歷 史觀絕對是一種歷史哲學,否則不僅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存在的必要 性,也不會存在馬克思歷史觀。在認識論上,馬克思歷史觀是對人和 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的認識理論,它指導著我們追求人和社會的和諧 發(fā)展。共產(chǎn)主義是馬克思提出終極社會形態(tài),它同時也是我們不斷對 人自身自我完善,不斷實現(xiàn)社會的進步的發(fā)展過程,它還是我們應該 追求的一種革命信仰。在這個層面上來說,歷史科學只是這個信仰中 的一個部分,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知道科學活動從來只是人類活動中的其 中之一,科學活動作為認知活動的一種,它是派生而來的。歷史科學 也只是我們的眾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種,它既不是我們的生存整體,也 不可能是生存本身。因此,馬克思的歷史觀同時具有科學和哲學雙重 性特征。

碩士學位論文

結(jié)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至今已經(jīng)歷了一百五十多年的風風雨 雨,隨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與實踐,馬克思歷史觀的理論也在變 化。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實踐中,中國的領導人、哲學學者 們根據(jù)中國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馬克思歷史觀思想,為中國建 設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提供理論上的指導。 首先,馬克思歷史觀具有時代性。人們的實踐方式、生活方式及 社會關系的變化和發(fā)展都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與實踐產(chǎn)生著影 響。有人提出了馬克思哲學“過時論”,筆者認為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雖然曾被馬克思預見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理想時代還遠未到來,但社會 主義新中國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正呈現(xiàn)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和蓬勃的 朝氣。這說明我們所處的時代仍然處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把握之下。 馬克思的《人類學筆記》、《歷史學筆記》為我們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 歷史發(fā)展道路提供了可貴的指導和探索。在馬克思歷史觀的正確指引 下,正確看待和處理馬克思歷史觀的“科學一哲學”性質(zhì),為中國的 社會主義建設提供養(yǎng)份和保障,仍然是我們當下的時代課題。 其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馬克思歷史觀在中國的實踐 運用。馬克思歷史觀既具有科學性又具有哲學性,它在中國的傳播和 發(fā)展中日益影響和改變著廣大無產(chǎn)階級對“人”自身及對生命存在狀 態(tài)的認識,也不斷使人對自身存在的社會、自然及其關系的認識發(fā)生 變革?梢哉f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都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的 具體運用。正是有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才有了新中國國家的崛起, 經(jīng)濟的騰飛。當前我們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觀點,既 是中國對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提出的要求,也是馬克思歷史觀在中國的新運 用。一方面,用馬克思歷史觀的“歷史科學"與中國的實踐相結(jié)合,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提出“科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要求,是解決和協(xié)調(diào)當代中國人的生存 發(fā)展與人類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的方式。另一方面,用馬克思 歷史觀的哲學辯證思想來指導中國的實踐,提出“和諧發(fā)展”的新思 路。馬克思認為:“辯證法在對現(xiàn)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 現(xiàn)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xiàn)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 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方面去理 解;辯證法……按其本質(zhì)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保庇纱丝梢, 和諧發(fā)展的要求不僅從倫理上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更有效的是在實踐中 為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提供了解決的辦法。 最后我將用著名哲學家德里達的話,來對馬克思歷史觀進行總 結(jié):“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 克思遺產(chǎn),也就沒有將來:無論如何得有馬克思,得有他的才華,至 少得有他的某種精神!保

1馬克思:資本論(節(jié)選本),[M】.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9 2雅克?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M】.何一譯,中國人民大學出 版社1999年版:21

碩士學位論文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l】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馬恩列斯研究資料匯編1981卷》,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版。 [5]--6克思《歷史學筆記】》,中央編譯局馬列著作編譯部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6】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版。 【7】列寧《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法】科爾紐著.劉丕坤譯.馬克思恩格斯傳(第1卷)三聯(lián)書店1963年版 [9】Ⅸ法蘭克福學派論著選輯》(上卷),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10】【波】耶日。托波爾斯基《(歷史學方法論》,張家哲等譯,華夏出版社1990年版. 【11】【英】格魯內(nèi)爾.歷史哲學批判的論X[M],隗仁蓮,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年版。

【12l[德】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版。 【13】【德】康德.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15】[英】卡.波普爾《歷史主義貧困論)),何林、趙平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16】【美】威廉姆.肖《馬克思的歷史理解》,岳長齡譯,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 【17】【英】亞當?斯密.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zhì)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務印書館1974
年版。

[18】【法】阿爾都塞.保衛(wèi)馬克思【M】.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1 9]Karl Korsch:Marxism and 【20]Martin Jay:Marxism
philosophy,published by Monthly ReviewPre[M],1 97 1. totality,Cambriage:pubished by University of

and

California

Press[M],1 984.

[21]趙家祥.歷史哲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9月版。 【221歐陽康.社會認識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9月版。 [23]趙修義,童世駿.馬克思恩格斯同時代的西方哲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4】趙吉惠.史學概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25】徐浩、侯建新.當代西方史學流派(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54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26]韓震.歷史哲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張廣智.史學之魂:當代西方馬克恩主義史學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8】孫伯鐵、張一兵主編.走進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陳振宏.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30]夷J放桐等.馬克思主義與西方哲學的現(xiàn)當代走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二)期刊論文類:
【1】俞吾金.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而不是實證科學,學術月刊,2009(10)

【2】段忠橋.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哲學而是真正的實證科學,學術月刊,2010(2) 【3】胡沫,范擁軍.馬克思歷史科學:實證與批判,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4]if]、正聿.歷史的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哲學研究,2007(3) 【5】劉萃.科學主義、教條主義對當代歷史認識論研究的影響,人大復印資料外國哲學,1995(1 1) [6】李娟.歷史唯物主義學科牲問題的若干思考,青海社會科學,2008(3) 【7】叢大川.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哲學觀念嗎,學術月刊1998(4) [8】張一兵.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認識論與歷史批判理論——馬克思<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
>的哲學定位,哲學研究,1999(10)

【9】徐長福:求解“柯爾施問題’’L論馬克思學說跟哲學和科學的關系,哲學研究2004(6) 【lo】何中華.馬克思與“哲學的終結(jié)’’L為馬克思哲學合法性辯護,學術研究2008(10)
[1l】王曉升.哲學或?qū)嵶C科學?——-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性質(zhì)熱討論之后的冷思考,哲學動態(tài)2011(6) 【12】李蜀人.黑格爾的歷史哲學與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比較,2003、(7) 【13】張廷國,梅景輝.歷史唯物主義是什么意義上的“實證科學”一一由俞吾金教授與段忠橋教 授之爭所想到的,學術月刊,2010(2) 【14】李杰.恩格斯的歷史認識論——兼論唯物史觀是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知識論的統(tǒng)一,史學
理論研究,2003(4)

【15】吳曉明.論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天津社會科學,1999(6)

【16】李齊.從“實證唯心主義”到“實證科學’L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研究,貴州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4) [17】魯克儉.馬克思研究方法的兩次轉(zhuǎn)向及其現(xiàn)代意蘊,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99(3)

f18】沈湘平.馬克思視野中的“科學’’一兼論馬克思的歷史科學與實證科學的本質(zhì)區(qū)別,天津
社會科學,2010(6)
55

碩士學位論文

【19】方以啟.馬克思“實證科學”之“實證”概念解讀,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 1(11) 【20】王金福.從哲學到實證科學:馬克思思格斯研究立場的重大轉(zhuǎn)變,山東社會科學,2006(1 1) 【21】孫正聿.對實證科學的兩種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科學主義思潮的原則分歧,理論探
討,1990(3)

【22]鐘曉宏.歷史唯物主義-9實證科學關系的思考,前沿,2011(15) 【23】范暢,趙凱榮.馬克思關于科學的獨特主張,蘭州學刊,2011(11) 【24]卞紹斌.唯物史觀-純粹實證科學還是哲學的社會批判學說——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辨 析,理論探討,1998(6) 【25】王曉升.實證主義社會歷史觀是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兼評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的實證 主義趨向,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 l(3) 【26】王南提.認真對待馬克思的“歷史科學”概念——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特征的再理解,哲 學研究,2010(1)

[27】孫亮.馬克思在何種意義上是哲學‘‘終結(jié)論”者一與漩兆和先生商榷,學術研究,2008(10)
【28】李兵.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哲學的“歷史科學”,學>--j-9探索,2009(6) [29】張志偉,楊波.對哲學的科學性f.-j題的一種解釋——兼談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性的特殊意 蘊,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30】朱寶信.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哲學觀念一一叢大川先生《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哲學觀念 嗎》一文獻疑,學術月刊,1998(4) [31】陳立新。歷史唯物主義-9“歷史科學”,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9) 【32】余在海.歷史唯物主義-9社會現(xiàn)實的重新開啟,哲學動態(tài),2009(10) 【33】孫。畾v史學的走向一一科學、社會科學及語言學轉(zhuǎn)向的歷史,保定學院學報,201l(1) 【34】王剛.論馬爾庫塞對實證主義的批判,攀登,2010(10)

【35偷吾金.在重新理解馬克思哲學的途中,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

致謝
在論文草就之際,提起筆來寫“致謝”時,內(nèi)心里無限感慨。工 作多年后,能有機會再回到湖南師范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十分幸運, 更有幸的是能在治學嚴謹?shù)年惤鹈澜淌陂T下學習。老師在學業(yè)上深切 關懷、悉心指導;在精神上無私的引導、支持和幫助讓我在黑暗中看 到光明;老師關心我工作、生活和家庭等我銘記在心。我思想中的每 一滴收獲都凝聚著老師的辛勤付出和殷切期許。 有言日大恩不言謝,故勉為其難略表寸心。衷心感謝舒遠招教授、 高紹君副教授、余曉菊副教授、彭繼紅教授。感謝三年來老師們的教 誨、關心和幫助。舒老師對我的論文選題、論文邏輯結(jié)構、立意、表 達等方面的建議和幫助使我受益匪淺,舒老師的無私與大度更是令我 欽佩。高老師、余老師和彭老師都在論文的結(jié)構和內(nèi)容方面提出諸多 有益的見解,給我極大幫助。一想起每一位可敬的老師,心里都充滿 著溫暖和親切。 感謝我的家庭。感謝父母在我求學之路上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不 僅幫我操持家務,還幫我照看年幼的孩子。也感謝我的丈夫三年來的 相伴相持,給予我精神上的鼓勵。 感謝我的室友,感謝我的同學,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將結(jié)束,但 不管將來我走到哪里,師大都是我魂牽夢繞的家,你們都是我終生的 朋友。 2013年4月10日于師大木蘭公寓

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與版權使用授權書

湖南師范大學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
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 獨立進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經(jīng)注明引用的內(nèi)容外,本 論文不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作品成果。對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 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結(jié)果由本人承擔。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



紗肜年 ‘



,日

湖南師范大學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
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 研究生在校攻讀學位期間論文工作的知識產(chǎn)權單位屬湖南師范大學。 同意學校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 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湖南師范大學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 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 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和匯編本學位論文。
本學位論文屬于

1、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
2、不保密口。

在以上相應方框內(nèi)打“ ̄/”)
作者簽名: 導師簽名:

日期:如侈年≤
日期:≥,3年

月J日
<月J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8691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8691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1c7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