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史學交流的回顧與展望
本文選題:國史學界 + 中國史學; 參考:《史學理論研究》2017年04期
【摘要】:正【編者按】當代中國史學的開拓創(chuàng)新,既需要從我國傳統(tǒng)史學的優(yōu)秀遺產(chǎn)中汲取營養(yǎng),也需要從域外史學中獲得"他者智慧",因此大力開展中外史學交流,并對這種交流的歷史進行研究,已經(jīng)成為當下我國史學界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晚近以來,我國的中外史學交流史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本
[Abstract]:The pioneering and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needs not only to draw nutrients from the excellent herit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but also to obtain "the wisdom of the other" from the overseas historiography. Therefore, grea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carry out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iography. And the history of this kind of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a topic in the current history of our country. Since recent years,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iography communication history research, has obtained a lot of achievements. Ben
【分類號】:K09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侯雁飛;;我國史學界構(gòu)建史學中層理論的探索[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2年02期
2 T3于廑;談研究歷史的古為今用[J];江漢學報;1964年01期
3 張光;;我國史學界對若干歷史人物的新評價[J];天府新論;1984年02期
4 姚全興;要重視國外史學方法論的研究[J];史學月刊;1981年03期
5 ;關(guān)于“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的意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58年02期
6 李培棟;;釋“封建”兼評《試論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xù)的原因》[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7 瞿林東;我看世紀之交的中國史學[J];求是學刊;2000年01期
8 侯云灝;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史學的基本走向[J];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01期
9 近藤一成;東京舉行“第一屆中國史學國際會議”[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0年12期
10 周祥森;21世紀中國史學發(fā)展的三大趨勢——“21世紀中國史學學術(shù)研討會”側(cè)記[J];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姜義華;;當代中國史學:從帝王之學走向普遍性的人學[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2 劉重來;;試論中國史學“大一統(tǒng)”歷史觀——從《華陽國志》宣揚“大一統(tǒng)”思想說起[A];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7輯)[C];2008年
3 羅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國史學的片斷反思[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尤學工;;歷史教育:中國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5 程利田;;袁樞對中國史學的貢獻[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李弘祺;;后現(xiàn)代/后殖民主義的民族主義和中國史學:濠梁上Q5魚的悖論(英文)[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文化共存下的記憶與遺忘”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毛佩琦 本報記者 陳菁霞 整理;回顧二十世紀中國史學進程[N];中華讀書報;2012年
2 常金倉;“文化科學”理論與中國史學的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3 徐松巍;十九世紀中國史學變革的歷史啟示[N];光明日報;2000年
4 李振宏;“二十一世紀中國史學研討會”綜述[N];光明日報;2001年
5 張越 蔣正虎;“二十世紀中國史學與中外史學交流”研討會簡述[N];光明日報;2003年
6 李振宏;21世紀中國史學發(fā)展趨勢展望[N];人民日報;2001年
7 侯且岸;中國史學與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三)[N];學習時報;2003年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蔣大椿;中國史學轉(zhuǎn)型需找準定位[N];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楊艷秋 廉敏;中外學者研討中國史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10 潯邑;專家學者研討唯物史觀與新中國史學發(fā)展[N];光明日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陳峰;社會史論戰(zhàn)與現(xiàn)代中國史學[D];山東大學;2005年
2 劉俐娜;20世紀初期中國史學的轉(zhuǎn)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謝進東;現(xiàn)代性與20世紀中國的歷史學解釋模式[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谷學峰;1958年“史學革命”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樊慶臣;現(xiàn)代中國史學專業(yè)學會的創(chuàng)建與運作[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趙松;歷史跨學科研究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史學的現(xiàn)代化[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2 李夢舒;朱希祖與現(xiàn)代中國史學的科學化[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3 徐春夏;抗戰(zhàn)時期延安地區(qū)的史學建設(shè)[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呂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冰;柴德賡與中國史學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6 劉雅芹;改革開放以來史學界史學功用觀之嬗變[D];山東大學;2009年
7 王維佳;唯物史觀與20世紀后半期中國大陸歷史學變革[D];揚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8284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828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