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牟宗三的中國歷史觀
本文選題:牟宗三 + 中國歷史觀; 參考:《安徽史學》2012年06期
【摘要】:牟宗三的歷史觀的基本特征,是意識決定存在和觀念決定歷史。他認為:由于啟動中國歷史的源始觀念"修德安民"所具有的道德性、理想性和實踐性,因此,中國歷史在起始之初就與西方歷史有差異而且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有不同,如無封建社會、無階級存在等等,所以適用于西方歷史的歷史觀、如黑格爾和馬克思的歷史觀尤其是馬克思的社會形態(tài)說和階級斗爭說并不適合于中國。在他看來,啟動中國歷史的源始觀念規(guī)定了中國歷史的特點、發(fā)展道路和方式,以及歷史即世界歷史發(fā)展的方向和目的。深入理解和詮釋唯物史觀,可以清晰地和準確地揭橥牟宗三的中國歷史觀的片面性和不徹底性。
[Abstract]: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Mou Zongsan's view of history is that consciousness determines existence and concept determines history. He believes that because of the moral, ideal and practical nature of the original concept of starting Chinese history, "to cultivate morality and make people happy", Chinese history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est at the beginning and is differ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If there is no feudal society, no class exists and so on, so the historical view applicable to western history, such as Hegel and Marx's view of history, especially Marx's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 and class struggle, is not suitable for China. In his opinion, the concept of starting Chinese history def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way and way of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direction and purpo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at is,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Deeply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an clearly and accurately expose Mou Zongsan's one-sidedness and non-thoroughness of Chinese historical view.
【作者單位】: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
【基金】: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現(xiàn)代新儒學大師牟宗三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AHSK11—12D314
【分類號】:K09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家群;論人的最高本質(zhì)及其同勞動、社會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質(zhì)學說”的新探索[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陳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發(fā)展觀與人文科學的關(guān)系[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劉捷;從本體論到實踐論——馬克思主義論人的方法的根本變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4 馬育良;仁、義與孔孟的經(jīng)權(quán)思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5 金鵬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歷史本質(zhì)[J];華東冶金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6 易蘭;荀子的社會理想及其局限性[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赫牧寰;荒誕作為一種美學范疇的發(fā)生[J];北方論叢;2001年04期
8 張成詩;馬克思恩格斯以后的唯物史觀[J];北方論叢;2004年06期
9 彭薇;絕對真理辨[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10 董學文;;海德格爾存在論思想與美學問題[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李路曲;;論新加坡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構(gòu)建[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gòu)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2 劉永啟;;論意識的物質(zhì)性及三層物質(zhì)觀[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3 張家唐;;淺析英國的清教思想及反腐倡廉活動[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shè)[C];1995年
4 黃劍華;;從漢代畫像看兩漢時期的鬼神信仰[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王元驤;;文學理論能“告別”嗎?[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6 陳誠;;文藝學“當代形態(tài)”的理論設(shè)想與建構(gòu)[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7 有林;;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編纂當代中國史[A];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 劃清“四個重大界限”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王志強;;刑罰威懾的預防犯罪效應探析[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黃華均;劉玉屏;;我國民法典上環(huán)境權(quán)的架構(gòu)思路——一種生態(tài)保護私權(quán)化的法律發(fā)展觀[A];人類生存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人類學高級論壇2004卷[C];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權(quán)政;當代中國農(nóng)民經(jīng)濟利益問題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0年
2 陸云;論馬克思市民社會概念的生成[D];吉林大學;2011年
3 賀慶國;在歷史和歷史性之間[D];吉林大學;2011年
4 孔揚;《資本論》研究方法的世界觀基礎(chǔ)[D];吉林大學;2011年
5 劉會貴;基礎(chǔ)教育名師職業(yè)幸福的文化場域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陳華;互聯(lián)網(wǎng)社會動員的初步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7 楊春權(quán);國有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8 楊坤洋;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安全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9 童賢成;論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整體性[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勝;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閾下的法律與宗教[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愛軍;行政行為的目的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劉永啟;中西醫(yī)融合過程中中醫(yī)學的合理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3 滿海寧;恩格斯晚年對唯物史觀的貢獻[D];山東大學;2010年
4 費中方;園林植物色彩構(gòu)成及配置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0年
5 任霞;《楚辭》巫俗與祭祀文化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6 付合梅;最后的周揚 人性的高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繼玲;戲曲批評“品”之雙璧——祁彪佳《遠山堂曲品》與呂天成《曲品》之比較[D];蘭州大學;2011年
8 孫超;漢碑與兩漢鬼神思想[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秀娟;亞當·沙夫的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理論轉(zhuǎn)變[D];復旦大學;2011年
10 宋玲;執(zhí)著·反思·抉擇[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家棟;“超越”與“內(nèi)在超越”——牟宗三與康德之間[J];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04期
2 金惠敏;孔子的仁學:一個后現(xiàn)代性的閱讀[J];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05期
3 楊澤波;先秦儒家與道德存有——牟宗三道德存有論獻疑[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4 王興國;牟宗三的康德哲學著作翻譯[J];世界哲學;2004年06期
5 盧興;;牟宗三“良知坎陷說”的發(fā)展歷程[J];中國哲學史;2008年02期
6 白欲曉;牟宗三儒釋道三教的哲學證立與圓教判釋[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7 王興國;成于樂的圓成之境——論牟宗三的美學世界及其與康德美學的不同[J];孔子研究;2005年01期
8 呂偉;;論牟宗三對張載氣學思想的解讀[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0年01期
9 呂偉;;淺談牟宗三關(guān)于“氣”的思想[J];東方論壇;2010年02期
10 張晚林;大地的兒子與上帝的選民——徐復觀、牟宗三對杜詩的不同評價的成因探析及其啟示[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費利群;;馬克思世界歷史、世界市場理論的全球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A];全國高等財經(jīng)院!顿Y本論》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第27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阿部;照男;;“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在世界歷史上的作用[A];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第11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干成俊;;世界歷史與全球化:人的實踐活動的空間拓展[A];安徽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學術(shù)年會哲學學會專場——“科學發(fā)展觀與安徽崛起”論壇論文集[C];2008年
4 唐亦男;;從牟宗三先生的朱子研究探討朱子思想中的現(xiàn)代性[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5年
5 王耀東;;全球化趨勢中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A];馬克思主義 中國探索與當代價值: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9年
6 費省;;世界歷史都市會議與中國古都學[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二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1994年
7 李宏圖;;反思與展望——關(guān)于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思考[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shù)年會文集[C];2003年
8 閔仕君;;論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學建構(gòu)[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9 蔣小波;;“道問學”與“尊德性”——胡適派學人與現(xiàn)代新儒家的“漢宋之爭”[A];2008年臺灣文學現(xiàn)代性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徐啟新;;我學會召開理事會暨學會成立25周年座談會[A];中日關(guān)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總第98期)[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傅威海;欲知大道,先為史[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2 中國社科院世界史所副所長、研究員 于沛;重視學習和研究世界歷史[N];光明日報;2001年
3 ;什么是全球史[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4 世歷所 周榮耀;重視世界歷史的教學與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5 記者 鄭晉鳴;南京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開幕[N];光明日報;2004年
6 世科;俞金堯:“資本主義”與16世紀以來的世界歷史[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7 中國南京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組委會;名城會:為南京燦爛文化增添永恒的記憶[N];新華日報;2004年
8 張海鵬;建構(gòu)包含面更廣的世界史學科[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塔娜;《世界歷史》:一項重大文化工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10 見習記者 李雪昆;央視電影頻道推出百集紀錄片《世界歷史》[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圣;圓覺主體的自由:牟宗三美學思想的核心問題[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吳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現(xiàn)代探尋[D];南開大學;2010年
3 倪娜;“世界歷史”與全球化問題——當代全球社會發(fā)展的矛盾分析[D];吉林大學;2004年
4 陶悅;道德形而上學[D];黑龍江大學;2006年
5 郭勝坡;二十世紀易學本體論的兩條基本路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王興國;從邏輯思辯到哲學架構(gòu)[D];南開大學;2000年
7 王聚芹;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唐宏;論經(jīng)濟全球化與當代中國的歷史選擇[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9 張海燕;牟宗三美學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10 顧玉蘭;列寧社會發(fā)展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巍;牟宗三“歷史哲學”淺論[D];吉林大學;2010年
2 龍計兵;牟宗三智的直覺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3 夏亞平;傳統(tǒng)的超越與回歸——對牟宗三現(xiàn)代化觀念的反思[D];湖南大學;2010年
4 李冉;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學”思想體系初探[D];西南大學;2011年
5 聶增;淺論牟宗三的政治哲學思想[D];南昌大學;2010年
6 楊浩;融通與判定—牟宗三“哲學演講錄”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7 聶燕燕;牟宗三“良知坎陷”論述評[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8 趙玲玲;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初探[D];河南大學;2010年
9 郭文惠;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視野中人的發(fā)展探析[D];喀什師范學院;2010年
10 宋彥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全球化視野[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787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778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