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歷史表現(xiàn)與認知的關系——兼論安克斯密特與扎密托的爭論
本文選題:歷史表現(xiàn)與歷史認知 切入點:安克斯密特 出處:《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安克斯密特認為歷史表現(xiàn)與認知的關系分兩個方面,在陳述句子層面有指稱;在敘述文本的層面則無指稱,而僅僅是"關于"歷史實在。扎密托對安克斯密特的文本無指稱理論提出了異議,認為主體間的共識可以成為敘述文本的指稱。其實,扎密托混淆了自然科學與史學,主體間的共識標準也和當下的史學實踐相左,因此其觀點和立論均不成立。
[Abstract]:Ankersmitt hold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performance and cogni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which are referential at the level of the statement sentence and no reference at the level of the narrative text. It is only "about" historical reality. Zammetto disagrees with Ankersmitt's theory of non-referential text, arguing that the consensus among subject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in the narrative text. In fact, Zamito confuses natural science with historiography. The standard of consensus between subjects also contradicts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historiography, so its viewpoints and arguments are not valid.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哲學系;
【分類號】:K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周建漳;詹素平;;近三十年來西方歷史哲學的新進展[J];國外社會科學;2009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琴;;激流中的文化記憶與精神守望——史態(tài)類新聞勃興現(xiàn)象透視[J];當代文壇;2007年05期
2 郭若平;;意義再生產:中共歷史研究的批評話語[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6年02期
3 施鐵如;;文化心理與敘事[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4 施鐵如;;口述歷史與敘事心理學[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5 劉泱育;;方漢奇先生與《大公報》相關研究的繼思[J];國際新聞界;2010年01期
6 蔡凌;;“事件·人物”多樣性語境下的中國近代建筑解讀——以長沙近代教會建筑為例[J];建筑科學;2008年03期
7 朱繼軍;;分析的歷史哲學與中學歷史教學[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8年05期
8 宋麗亞;高希中;;歷史人物評價“善惡褒貶”論[J];蘭州學刊;2008年07期
9 陳文娟;張萌;;淺談歷史事實的客觀性問題[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9年06期
10 陳東;;試析學分制度下高師本科歷史學專業(yè)的課程設置[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賴國棟;歷史記憶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2 朱繼軍;中學歷史課程“過程與方法”目標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解頡理;《中庸》詮釋史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張小忠;歷史、證據(jù)與想象[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單良;《左氏春秋》敘事的文化闡釋[D];遼寧大學;2008年
6 楊金華;走向主體間性的理解[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杭春曉;溫和的漸進之路-以民初北京地區(qū)中國畫傳統(tǒng)派畫家為中心的考察[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8 白利鵬;歷史復雜性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6年
9 郭婭;元教育史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爾小說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繼軍;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2 覃梅溪;雷海宗史學成就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潘立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世俗觀的差異性[D];云南師范大學;2009年
4 曾芳宇;新課改下中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5 王同斌;歷史與虛構[D];西北大學;2009年
6 陳哲;論歷史博物館展覽的真實性[D];浙江大學;2009年
7 白一淼;我國早期醫(yī)學電化教育史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8 梁秋;別爾嘉耶夫歷史哲學思想探析[D];黑龍江大學;2008年
9 王鵬;柯林武德歷史認識主觀性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云吉龍;論沃爾什的歷史哲學理論[D];內蒙古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久川;;《關于古代日本稱中國六朝為吳》質疑[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2 張博;;“的”字結構說略——兼與胡裕樹等同志商榷[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3 葛景春;;李白嘲孔辨[J];江漢論壇;1981年06期
4 馮天向;俄語ты和вы的表情修辭功能[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3年01期
5 虞安斐 ,余淑珍;人稱代詞的代用詞[J];外語教學;1983年01期
6 朱茂漢;名詞前綴“阿”和“老”的形成和發(fā)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3年04期
7 曹聰孫;;文學作品中人物詞匯的義位和義素探討——一個詞典學上的問題[J];辭書研究;1983年02期
8 童致和;;“香”和“臭”的詞義演變及氣味詞的詞義系統(tǒng)的發(fā)展[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
9 孫可為;;“上海的教授”一語何解[J];語文教學通訊;1983年11期
10 J.雅達斯基;彥冰;;論所謂的真理理論[J];世界哲學;198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紅;;從康德到皮爾士——皮爾士對康德哲學的符號學改造[A];康德哲學及其現(xiàn)代意義——紀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張燕京;;論達米特對于弗雷格意義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A];邏輯與認知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許平;;從禪的圖形到東方文化中的主體間性[A];“歲寒三友——詩意的設計”——兩岸三地中國傳統(tǒng)圖形與現(xiàn)代視覺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張燕京;;達米特發(fā)展弗雷格意義理論的基本路徑[A];2004年邏輯研究專輯[C];2004年
5 張琳;;主體間性視角中的翻譯主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劉培禮;;歷史文化與寫作 關于歷史教科書編寫不足的一點看法[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7年務川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劉將;周寧;;當代心理學的主體間性轉向[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馮煒;;主體間性:哈貝馬斯交往理論對傳播學的影響[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9 翟鵬玉;;左右江流域“那”文化生態(tài)審美資本的歷史運演及其對廣西和諧社會建構的作用[A];“和諧社會中的美學與高校美學教育”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王鵬周;;樹、山、水:布依民族主體間性審美特質[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蕾;深圳足球俱樂部狀告《足球》報[N];北京日報;2000年
2 北師大教育系九八級研究生 張國兵;為了生活的教育[N];光明日報;2000年
3 孫冰;對話批評[N];文藝報;2001年
4 朱清華;卡通文化與文化卡通[N];文藝報;2001年
5 ;專家指稱:綠色生態(tài)不是口號[N];中國建設報;2001年
6 華強 金燁;大股東信息披露亟待規(guī)范[N];證券時報;2001年
7 本報記者 張小彩;謝百三訴財政部升級高法[N];財經時報;2002年
8 本報駐基輔記者 田曉軍;庫奇馬會吃官司嗎?[N];法制日報;2002年
9 記者 陳超 發(fā)自上海;花旗聲稱“從未違規(guī)操作”[N];國際金融報;2002年
10 ;“中國”古今稱謂的演變及意義[N];光明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迎生;心靈真相在日常話語中的呈現(xiàn)[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曉東;多維視野中的主體間性理論形態(tài)考辨[D];黑龍江大學;2002年
3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張今杰;哲學的改造—阿佩爾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5 張尹瓊;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D];復旦大學;2005年
6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義結構[D];黑龍江大學;2005年
7 高尚濤;權力與規(guī)范[D];外交學院;2006年
8 林林;被追訴人的主體性權利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9 慕君;閱讀教學對話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文斌;隱喻構建與解讀的主體自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峰;“有用公度一切”——實用主義真理觀評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2 唐麗娜;主體間性理論與現(xiàn)代管理學的前提假設[D];西北大學;2001年
3 鄧友超;走向主體間意義的教師主體性——教育工具的一個目標[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4 華章琳;論伽達默爾超越相對主義的探索[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5 殷霞;無限制的交往共同體[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6 王東海;主體性·主體間性·交往實踐[D];湘潭大學;2002年
7 唐新發(fā);論文學的主體間性和意義生成[D];廈門大學;2002年
8 顧建亞;道德變遷與學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學;2002年
9 岳偉;交往理論的教育意義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10 付洪泉;胡塞爾前期思想與后期思想的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6350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635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