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jīng)》與民國古史起源多元論——從蒙文通、傅斯年到徐旭生
本文選題:山海經(jīng) 切入點:古史起源多元論 出處:《甘肅社會科學》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古史起源多元論是民國古史研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觀點,認為中國上古時期同時并存多個地理區(qū)域,其中生活不同的種族,他們在文化上也有不同。主要經(jīng)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這種觀點產生了廣泛影響,人們得以從新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種族、文化的起源問題。在三人的論著中,《山海經(jīng)》都是重要史料,與此同時,古史起源多元論也提供了一種新的看待和研究《山海經(jīng)》的方式。
[Abstract]:The pluralism of the origin of ancient history is a very important point of view in the study of the ancient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were many geographical regions in ancient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n which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had different cultures, mainly through Mengwentong and Fu Sinian. The research of Xu Xusheng and others has had a wide influence, and people have been able to examine the origin of Chinese race and culture from a new angle. In their works, the Shanhai Classic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material, at the same time, The pluralism of the origin of ancient history also provides a new way to look at and study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K09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岳玉璽;傅斯年學術思想淵源初探[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2 陳德正;民國時期傅斯年的國際時評[J];學海;2003年02期
3 王繼訓;傅斯年對政治文化的闡釋與理解[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汪謙干;“傅斯年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安徽史學;2004年06期
5 楊朝亮;傅斯年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5年02期
6 薛其林;;傅斯年的“科學學術”論[J];長沙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7 楊朝亮;;簡論傅斯年對“清代學問”的貢獻[J];齊魯學刊;2006年01期
8 楊朝亮;;“傅斯年學術思想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研討會綜述[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1年06期
9 岳玉璽;;傅斯年生平評略[J];聊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3期
10 馬亮寬;;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知識分子——傅斯年社會活動述論[J];聊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張?zhí)?;發(fā)現(xiàn)史料之外的歷史——以傅斯年研究為例[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張?zhí)?;發(fā)現(xiàn)史料之外的歷史——以傅斯年研究為例[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楊瑞;;科學思想在史學領域的興起與進。簭牧簡⒊礁邓鼓闧A];中國現(xiàn)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 李揚眉;民國學術版圖中的傅斯年[N];光明日報;2007年
2 胡曉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民國后期學術重鎮(zhèn)(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唐寶民;傅斯年與陳寅恪的交往[N];學習時報;2013年
4 陳引馳;民族認同的殊途同歸[N];東方早報;2008年
5 謝保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神交”到“握手言歡”(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胡曉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民國后期學術重鎮(zhèn)(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盛韻 黃曉峰;施耐德談民國非主流史觀[N];東方早報;2010年
8 齊文;夢回舊學求真解[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9 羅志田;守先待后[N];文匯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彭池;傅斯年國家建構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劉進全;傅斯年史學思想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詹紅;傅斯年思想研究[D];云南大學;2013年
3 李偉魏;傅斯年的史學理論析論[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4 周莎莎;論傅斯年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影響[D];遼寧大學;2014年
5 郭艷飛;胡適與傅斯年史料觀的比較研究[D];安徽大學;2014年
6 張宇龍;傅斯年、錢穆、郭沫若之史學方法比較研究[D];寧夏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6153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615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