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的西方史學》出版
本文選題:西方史學 切入點:歷史人類學 出處:《史學理論研究》2012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世紀之交,西方史學發(fā)生了兩次重要轉(zhuǎn)折。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后現(xiàn)代主義的出場,它催生了新史學分支學科和新研究視角的出現(xiàn),這些新學科包括:歷史人類學、微觀史學、女性主義史逡逡學、后殖民主義史學以及環(huán)境史等;90年代前后,冷戰(zhàn)的結(jié)束、蘇聯(lián)的解體、全球化在經(jīng)濟和移民方逡
[Abstract]: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Western historiography has undergone two important turns. One was the emergence of postmodernism after 1970s, which gave birth to the emergence of new branches of historiography and new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including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Micro-historiography, feminist history, post-colonial history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 around the 1990s,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globalization in the economic and immigration side.
【分類號】:K091;G239.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湘;;斯皮瓦克和她的翻譯理論[J];電影文學;2008年08期
2 劉會鳳;;從《菊子夫人》到《蝴蝶君》的演變——后現(xiàn)代思潮對文學文本的影響[J];甘肅高師學報;2010年03期
3 李紅新;;《沙漠之花》——后殖民中第三世界女性話語權(quán)解讀[J];山花;2011年14期
4 洪曉楠;;科學文化哲學及其問題意識[J];求是學刊;2008年05期
5 劉蓉蓉;;從他者到自我,從歷史到未來——《恥》的后殖民女性主義解讀[J];綏化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6 文力;博士生導師張廣智教授[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7 杜維運;;中國史學與西方史學之分歧[J];文史知識;2008年04期
8 雷戈;“歷史”的文化闡釋──中西方史學精神之比較[J];學術(shù)月刊;2000年05期
9 呂厚量;;試析當代西方微觀史學的若干特點——以《乳酪與蛆蟲》為中心的考察[J];史學理論研究;2010年01期
10 張廣智;略論戰(zhàn)后西方史學的“重新定向”[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林軍;;從歷史人類學視角評價《徐霞客游記》中的田野調(diào)查方法[A];徐霞客研究(第20輯)[C];2010年
2 洪曉楠;;科學文化哲學前沿問題探索[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7-2008年度][C];2010年
3 李弘祺;;后現(xiàn)代/后殖民主義的民族主義和中國史學:濠梁上Q5魚的悖論(英文)[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文化共存下的記憶與遺忘”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蔡仲;;“索卡爾事件”與“科學大戰(zhàn)”[A];慶祝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創(chuàng)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5 暢引婷;;符號運用策略對女性主義傳播效應的影響——以父權(quán)制概念的意義闡釋為例[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shè)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張宏明;;多重視野中的清水巖——歷史人類學的解讀[A];閩臺清水祖師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7 胡宇娜;陳忠暖;甘巧林;;西方女性地理學的發(fā)展與啟示[A];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8 杜嚴勇;;科學衛(wèi)士反擊后現(xiàn)代[A];慶祝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創(chuàng)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9 張文忠;;新經(jīng)濟地理學的研究視角探析[A];中國地理學會2000~2002年綜合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10 江逐浪;;從《大明宮詞》到《橘子紅了》看女性主義觀念的體現(xiàn)[A];中國傳播論壇(2002)——中國電視劇傳播[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銀河;女性主義的三種方案[N];南方周末;2003年
2 李建軍;禹建湘的《徘徊的邊緣的女性主義敘事》[N];文藝報;2006年
3 吳武洲;女性主義的“中國化”學理總結(jié)[N];文藝報;2011年
4 肖巍;女性主義視野中的自然[N];中華讀書報;2000年
5 吳燕;那一記女性主義的“悶棍”[N];中華讀書報;2008年
6 張廣智;對西方史學的再認識[N];中華讀書報;2001年
7 朱剛;男孩的女性主義的批評理論的“麻煩”[N];文藝報;2007年
8 王馳;云霞出海曙 輝映半邊天[N];中國婦女報;2008年
9 ;男性點擊女性主義[N];中國婦女報;2004年
10 任振怡;構(gòu)建女性主義詩學大廈[N];文藝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紹雪;女性主義國際關(guān)系理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2 吳芳;西方男性學者視角下的女性主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郭愛妹;西方女性主義心理學的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4 董美珍;女性主義科學觀探究[D];復旦大學;2004年
5 姜子華;女性主義與現(xiàn)代文學的性別主體性敘事[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宋方方;對美國20世紀末西方音樂研究中女性主義批評的審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7 朱獻瓏;譯學范式轉(zhuǎn)換視域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8 梁中賢;邊緣與中心之間[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史巍;西方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的現(xiàn)代性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蔣倩昱;構(gòu)建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女性主義話語[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敏潔;走近華裔女性[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2 李昌燕;永遠的異鄉(xiāng)客[D];蘭州大學;2007年
3 鄧歡;中心的消解與邊緣的復歸[D];山東大學;2007年
4 孫芳芳;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理論[D];新疆大學;2011年
5 巴微;女性主義視域中斯皮瓦克理論的價值與意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6 趙彩蓮;《都柏林人》鏡中的世界[D];武漢大學;2005年
7 王萌;從后殖民主義角度研究賽珍珠《群芳庭》中的女性主義[D];西北大學;2010年
8 李麗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識的雙重性[D];南昌大學;2005年
9 楊穎;桑德拉·哈丁的科學哲學思想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10 張妍;潛伏的東方主義:對《最后的武士》和《迷失東京》的后殖民解讀[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5635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563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