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史學思想_《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朱軾史學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江西師范大學》 2009年
朱軾史學思想研究
曾存發(fā)
【摘要】: 朱軾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文華殿大學士,被譽為“帝師元老”。勤政廉潔,剛直不阿,斷獄公正嚴明,公事之余專注于理學、史學的研究,筆耕不輟,集名儒、名臣、循吏于一身。朱軾是個理學家、史學家,同時是深受三任皇帝信任的大臣,雍正大興文字獄,朱軾作為重要的文臣也參與其中,是典型的官方學者。他的學術活動宣揚理學的同時也是為了當時的政治需要。他收錄于《四庫全書》的經(jīng)學著作《周易傳義合訂》和史學著作《史傳三編》都可以看作是應時而作的政治讀本!妒穫魅帯芬猿讨炖韺W為指導思想,提倡經(jīng)世致用,歌頌忠孝節(jié)烈,注重正統(tǒng)觀念,同時把金朝列入正統(tǒng),這些都是符合當時滿清政府需要的。本文把朱軾當做一個官方學者,通過了解其生平事跡、治學經(jīng)歷、為官經(jīng)歷,進而對他的經(jīng)學、史學,特別是其最重要的史學著作《史傳三編》進行深入的分析,發(fā)現(xiàn)他的史學成就,考察他的史學思想。 朱軾作為理學名臣,主張經(jīng)體史用的正統(tǒng)觀、經(jīng)世致用的事功觀、德能兼?zhèn)涞娜耸掠^、審時通變的發(fā)展觀、求真垂訓的編撰觀。他的《史傳三編》在指導思想上是以儒家思想為準繩的,把程朱理學融入到史書撰述當中,用程朱理學去決定人物的取舍,衡量其功過是非。朱軾認為歷史研究和歷史學習的目的,就是以史為鑒,選取歷史上才高德彰的人作為榜樣,學習他們的為人原則和處事技巧,同時要審時通變,對世間萬事萬物要有深刻、透徹的理解,結合自己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所遇之事,積極應對,妥善解決,以期有功于國家社稷,實現(xiàn)人生價值。朱軾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還表現(xiàn)在對科學技術和科技人員的重視上。朱軾認為“為政之道,育才要矣,審官急焉”,審官的首要功夫是看一個人的真?zhèn)?在這基礎上根據(jù)其才能而用之。他引用雍正帝的話:“非皋夔稷契成堯舜,堯舜實成皋夔稷契!敝燧Y認為編撰人物傳記,應“原始要終,無虛美、無隱惡,而后加之褒貶,以為勸、為懲”,提倡寫信史,在尊重歷史史實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以達到垂訓的目的。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K09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江增華;;清初經(jīng)學復興及其特征[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2 韓文佑;朱軾《昌谷集箋注》評介[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3 陳行一;;朱軾及其著作[J];贛圖通訊;1986年02期
4 陳行一;朱軾及其墓地[J];江西歷史文物;1985年02期
5 王記錄;明史館館臣的史學見解和清初史學思想的特征[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希軍;角色沖突:胡適思想多歧性的一個社會學解釋[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2 張金銑;;元兩都之戰(zhàn)及其社會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3 徐道彬;;徽州樸學成因的地域性解讀——以戴震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4 翟奎鳳;;致良知與致中和——王陽明中和論思想發(fā)微[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5 劉元青;;“質測即藏通幾”說申論——兼論方以智的中西文化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6 徐道彬;;戴震“西學中源”思想探討[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7 趙妙法;;朱熹的是非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8 姜紅;;“想象中國”何以可能——晚清報刊與民族主義的興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9 徐道彬;;論王念孫對戴震學術的繼承與發(fā)展——以《廣雅疏證》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彭玉平;;王國維、陳寅恪的中西文化觀念[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哈斯巴根;;清初的巴克什與滿蒙關系[A];滿學論叢(第一輯)[C];2011年
2 陳時龍;;師道的終結——論羅汝芳對明太祖《六諭》的推崇[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3 何巧云;;論明朝休寧儒學之興盛[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盧佑誠;;方苞與顏李學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程根榮;;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說[A];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方寧勝;;方宗誠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陳德安;米靖;;老子教育思想新識[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徐永文;;王陽明與書院關系考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周天慶;徐朝旭;;靜、虛工夫與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學蔡清為例[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王天根;朱從兵;;嚴復譯著時間考析三題[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3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4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9 張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佟大群;清代文獻辨?zhèn)螌W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浩然;韓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陳軼歐;八旗滿洲官宦世家探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會會;清代順康雍時期殿試策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龔潔;劉師培魏晉玄學研究述論[D];湘潭大學;2010年
5 衛(wèi)鈺;康雍時期云南銅礦業(yè)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李晶君;《欽定臺規(guī)》初探[D];湘潭大學;2010年
7 黃漫遠;明中后期儒學平民化進程中書院教師角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愛花;楊希閔詩史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玉娟;艾暢《詩義求經(jīng)》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進全;傅斯年史學思想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俊;史學評論有必要發(fā)展為專門學科[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5期
2 李穎科;;論干寶的史學思想[J];史學史研究;1987年03期
3 蔡克驕;;葉適史學思想初探[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1987年02期
4 陶懋炳;;復古、疑古與變革——中國史學思想發(fā)展史新探之一[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8年03期
5 陳富安;鄧小平史學思想初探[J];史學月刊;1995年05期
6 王記錄;明史館館臣的史學見解和清初史學思想的特征[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7 王博;;論錢謙益的史學思想[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8 王守芝;;論司馬光的詠史詩[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9 袁振宇;袁振堂;;呂思勉史學思想研究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2期
10 黃彪;;梁啟超史學思想之變化及其原因[J];華章;2011年1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張承宗;;六朝史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李紅巖;;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三個三十年[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馮瑋;;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異——從詞源到現(xiàn)實意義[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jīng)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4 張?zhí)?;發(fā)現(xiàn)史料之外的歷史——以傅斯年研究為例[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薛匡勇;;歷史觀演變對檔案觀的影響[A];回顧與展望:2010年全國檔案工作者年會論文集(上)[C];2010年
6 張越;;《十批判書》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評價問題芻議[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7 于夢衍;;中國學術界關于《高麗史》的研究:成果與展望[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念祺;[N];文匯報;2009年
2 誠遜;[N];光明日報;2009年
3 周國林;[N];光明日報;2003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于沛;[N];光明日報;2010年
5 張培華;[N];社會科學報;2000年
6 史霄鴻;[N];中華讀書報;2011年
7 李小樹;[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8 肖黎;[N];北京日報;2003年
9 石國亮;[N];光明日報;2004年
10 王邵勵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邢戰(zhàn)國;周谷城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2 陳茂華;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3 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張光華;蕭一山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5 褚新國;塔西佗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6 王愛衛(wèi);朱希祖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7 朱瀟瀟;?苹瘯r代的通才之辨[D];復旦大學;2008年
8 談麗;小阿瑟·施萊辛格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9 江增華;清初歷史文化視野中的施閏章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10 周海寧;中國文化對高麗、朝鮮時代史學之影響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博;明末清初史學思想的衍變[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欒芬芬;李塨史學思想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琛;史景遷史學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于雯汶;論劉節(jié)的史學思想[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5 呂強;論何炳松的史學思想[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6 王姝;何炳松史學思想的特色[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7 胡鋒;王闿運史學思想初探[D];湘潭大學;2003年
8 王林;吳晗史學思想的述論[D];安徽大學;2011年
9 王啟明;龔自珍的史學思想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哲;從《容齋隨筆》看洪邁的史學思想[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朱軾史學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15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5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