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接受視域探析唐前《史記》的儒化現(xiàn)象
本文關(guān)鍵詞: 《史記》 接受美學 謗書 正史 儒化 出處:《史學月刊》2011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運用接受美學理論研究中國歷史問題是目前史學理論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妒酚洝返膫鞑ヅc接受自其問世就在褒與貶的雙聲道中展開,時至今日,學術(shù)界對唐前《史記》的傳播與接受狀況關(guān)注較少。按照接受美學理論,唐代以前為《史記》史學經(jīng)典化時期。由于接受主體的期待視野和時代的審美趣味不同,使《史記》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接受風貌,唐前《史記》的接受便經(jīng)歷了一個由謗書到封建正史的轉(zhuǎn)化過程。在這個意義轉(zhuǎn)換的過程中,《史記》文本被接受主體置于儒家的意義世界中予以解構(gòu)和意義建構(gòu),以儒家思想文化填充《史記》文本的空白和不確定性,使之最終獲得了正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社會文化所認可的價值判斷。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is a hot topic i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theory. The spread and acceptance of Records of History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dualism of praise and derogation since its birth. The academic circles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dissemination and reception of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before Ta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it was a period of classical historiography. Due to the different expectations of the subject and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he times, the Historical Records showed different reception styl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the acceptance of the Book of History went through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slander to feudal history. The text is deconstructed and constructed in the world of meaning of Confucianism, which fills the blank and uncertainty of the text with Confucian ideology and culture. So that it finally got orthodox ideology and mainstream social culture recognized by the value judgment.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金資助”項目“中國歷史編纂學的歷史、理論和方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07JJD770092
【分類號】:K092
【正文快照】: 當審視《史記》在唐代以前的傳播與接受歷程時,我們發(fā)現(xiàn),其間存在著一個由謗書到正史的意義轉(zhuǎn)換過程,我們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儒化”,即文本被納置于儒家的意義世界中予以解讀,使之獲得某種正統(tǒng)意識形態(tài)所認同的價值判斷。按照接受美學理論的觀點,文本若在接受過程中形成意義轉(zhuǎn)換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楊燕起;《史記》的時代特色[J];人文雜志;198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尚瑩輝;新時期中國重彩藝術(shù)語言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2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shù):黃宗羲與明清學術(shù)思想史的轉(zhuǎn)型[D];西北大學;2010年
3 張鶴;《國語》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4 唐景玨;兩漢遠游文學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5 金建鋒;釋贊寧《宋高僧傳》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6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張曉翔;漢傳因明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胡俊紅;中國家具設(shè)計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9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雄威;杯酒之間:1906年南昌教案的敘事、考證與詮釋[D];上海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慧敏;“米點技法”帶給現(xiàn)代青花創(chuàng)作的啟示[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09年
2 左衛(wèi)尹;“生態(tài)園”園林設(shè)計及審美的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09年
3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朱淑姣;商周時期青銅器夔龍紋藝術(shù)符號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09年
5 欒麗;漢畫像石幾何形邊飾紋樣設(shè)計藝術(shù)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09年
6 申淑蘭;安陽地區(qū)古代園林探研[D];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7 曲婕;趙本夫?qū)π≌f藝術(shù)的探索之路[D];河北大學;2009年
8 馬詩書;梁啟超與乾嘉學派關(guān)系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文秀;淮北地區(qū)漢畫像石神話圖式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高婧;董仲舒文藝美學思想探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艷;;三毛作品魅力談——在接受美學的視角下解讀三毛及其作品[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2 ;是忍耐還是無奈[J];領(lǐng)導文萃;2010年01期
3 趙繼寧;;《史記》標點研究論略[J];湖北社會科學;2010年01期
4 何亮;;《史記》對伍子胥形象的塑造[J];書屋;2010年01期
5 王成軍;;軼事與宏大敘事的對立與統(tǒng)一——《史記》和《名人傳》軼事觀念之比較[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6 丁萬武;王俊杰;;司馬遷的戰(zhàn)爭觀(一)[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杜永梅;;《史》《漢》之際史書編撰形式的發(fā)展[J];史學月刊;2010年01期
8 于瑞君;;《五號屠場》的不確定性[J];山花;2010年06期
9 代珍珍;韋巍;;《史記》之悲劇美[J];魅力中國;2010年01期
10 韓梅;李允;張興梅;;接受美學觀照下的英漢數(shù)字習語翻譯[J];文教資料;2010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建美;;挫折面前也從容[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貴州卷)[C];2010年
2 柳斌杰;;做無愧于時代的新型編輯[A];中國編輯研究(2009)[C];2010年
3 董玉梅;;管仲里籍考論[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4 龔武;;“潁上”與“慎”的來龍去脈[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5 胡天生;;三論管仲故里在潁上——潁陽管氏族譜辨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6 韓宏韜;;論“孔子刪詩”公案的發(fā)生[A];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十八輯)[C];2010年
7 鄒福清;;屈原自沉詮釋中的言說自我與言說他者[A];2010年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中國古代文學部分)[C];2010年
8 梅政清;;從原始蓋天說到數(shù)理蓋天說[A];社會·經(jīng)濟·觀念史視野中的古代中國 國際青年學術(shù)會議暨第二屆清華青年史學論壇 論文集上[C];2010年
9 李欣;;秦漢時期“贅婿”和“女戶”的綜合考察[A];社會·經(jīng)濟·觀念史視野中的古代中國 國際青年學術(shù)會議暨第二屆清華青年史學論壇論文集中[C];2010年
10 夏炎;;試論唐代北人江南生態(tài)意象的轉(zhuǎn)變——以白居易江南詩歌為中心[A];唐史論叢(第十一輯)[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陸文虎 遼寧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打通而拈出新意[N];人民日報;2011年
2 陸文虎 遼寧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打通而拈出新意[N];人民日報;2011年
3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張建偉;陰曹地府里的無法無天[N];人民法院報;2011年
4 石楠;以真為骨 以美為神[N];文藝報;2011年
5 劉冬穎;一表五千年[N];中華讀書報;2011年
6 魏_扯,
本文編號:14843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48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