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廷黻與“清華歷史學派”
本文關鍵詞: 蔣廷黻 清華歷史學派 清華史學系 出處:《河北學刊》2014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清華歷史學派"是清華大學歷史學科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似研究理念與研究方法的學者群體,其主要特征是:"歷史與社會科學并重,西方史與中國史并重,考據(jù)與綜合并重"。在"清華歷史學派"建構與發(fā)展的關鍵階段中,蔣廷黻在立言著述和治系行政兩個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清華歷史學派"和蔣廷黻之間的良性互動,緣起于諸多深層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接續(xù)傳承"清華歷史學派"的學術精神,對于當前中國史學的發(fā)展,具有一定借鑒及參考價值。
[Abstract]:"Tsinghua Historical School" is a group of scholars with similar research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which i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disciplin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Western history and Chinese history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extual research and integration "." in the "Tsinghua History School"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key stage. Jiang Tingfu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both writing and administration.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singhua Historical School and Jiang Tingfu. Due to the restriction and influence of many deep factor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academic spirit of Tsinghua Historical School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t present.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K092
【正文快照】: 一、清華學派與清華史學將清華學人稱為學派,最早見于1935年孫道朸的《現(xiàn)代中國哲學界之解剖》一文,文中將清華哲學系等同為新實在論哲學學派[1]。自1988年王瑤首次提出“清華學派”這一稱謂之后,隨著諸多學人的勤奮耕耘,有關清華學派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針對“清華有無學派,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袁桔紅,賈宇;清華國學研究院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 紀念清華學校研究院成立八十周年討論紀要[J];博覽群書;2005年08期
2 何兆武;也談“清華學派”[J];讀書;1997年08期
3 何炳棣;清華史學對我影響深遠[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 李伯重;20世紀初期史學的“清華學派”與“國際前沿”[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5 蔡樂蘇;尹媛萍;;蔣廷黻史學理念釋要[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劉超;;“清華學派”及其終結——譜系、脈絡再梳理[J];天涯;2006年02期
7 劉桂生;關于“中西匯通”的義理和機制——受教、執(zhí)教55年對清華歷史系早年學風的回想與體認[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8 張岱年;回憶清華哲學系——“清華學派”簡述[J];學術月刊;1994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冬梅;;略論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性質——兼談中國古代無民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李建軍;蔣廷黻的外交史觀[J];安徽史學;2000年03期
3 馮爾康;;清代宗族的社會屬性——反思20世紀的宗族批判論[J];安徽史學;2012年02期
4 何曉曄;;《獨立評論》成功之道[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0期
5 王音潔;;餐桌文化與禮樂儀式 李安“父親三部曲”中的日常中國[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王志;;憲法平等權中的統(tǒng)合標準芻論[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10年03期
7 陳新宇;;人生何處不相逢——瞿同祖與何炳棣的命運對照[J];比較法研究;2012年03期
8 孫宏云;孫宏英;;學風·場域·知識——關于抗戰(zhàn)前清華知識人的考察[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02期
9 蔡樂蘇;蔣廷黻與清華大學歷史學系課程新模式的建立[J];北京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10 韋磊;;1940年代費正清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識[J];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婉蓉;;費正清對中美關系史研究的特點及其思想變化探因[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2 陳媛;;我國大學教師角色地位的歷史演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朱華;;簡論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政權的政治腐敗及其根源——以《唐縱日記》為中心的考察[A];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型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4 張禮恒;;論清朝對朝鮮政策的轉變及評價[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9年
5 鄧紹根;;淺談社會責任論在我國的早期傳播[A];新聞學論集(第20輯)[C];2008年
6 榮維木;;抗日戰(zhàn)爭與中國現(xiàn)代化的歷程[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上卷)[C];2005年
7 張?zhí)?;20世紀30年代自由主義者對國民黨的態(tài)度——以《獨立評論》為中心的探討[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李金錚;;問題意識:中國近代農(nóng)村經(jīng)濟史研究的起點[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謝慧;;《今日評論》的對美觀察[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8年卷)[C];2009年
10 李金錚;;問題意識:中國近代農(nóng)村經(jīng)濟史研究的起點[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來容;院士制度與民國學術[D];南開大學;2010年
2 王瑛;李鴻章與晚清條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權;當代中國公立高校內部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毛德儒;中國模式興起的邏輯[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5 程森;明清民國時期直豫晉魯交界地區(qū)地域互動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莉;近代中國的媒介鏡像:《紐約時報》駐華首席記者哈雷特·阿班中國報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學;2011年
7 唐東堰;生命的迷狂與神秘智慧[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秀俊;“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東大學;2010年
9 陳光春;制度生成與實踐失范[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10 眭依凡;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與治校[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碩;從《四庫全書》與《百科全書》比較透視十八世紀中歐文化差異[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沈波;明代地理學與歷史地理學[D];西北大學;2011年
3 劉丹;試論胡適實驗主義治學方法的演化及成就[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4 王虔;民國時期女學生群體的媒介形象呈現(xiàn)[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5 閔韜;保羅·柯文等美國學者關于費正清“沖擊—回應”模式的爭論[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徐珊;戰(zhàn)時大后方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怡;美國學者對中華民國史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宗奇;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學歷史教學法研究(1929-1937)[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新寧;尹達史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馬寧;民國時期的專家參政[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李伯重;“年鑒學派”——一個重要的歷史學派[J];百科知識;1996年06期
2 陳啟能;“后現(xiàn)代狀態(tài)”與歷史學[J];東岳論叢;2004年02期
3 吳承明;經(jīng)濟學理論與經(jīng)濟史研究[J];經(jīng)濟研究;1995年04期
4 羅志田;史料的盡量擴充與不看二十四史——民國新史學的一個詭論現(xiàn)象[J];歷史研究;2000年04期
5 王學典;近五十年的中國歷史學[J];歷史研究;2004年01期
6 蔣廷黻;中國與近代世界的大變局[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34年04期
7 吳承明;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2年01期
8 吳承明;論歷史主義[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3年02期
9 李伯重;歷史上的經(jīng)濟革命與經(jīng)濟史的研究方法[J];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建;德國歷史學派興衰述評[J];經(jīng)濟科學;1999年02期
2 師文兵;喬瑞金;;英國新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派的政治意識[J];哲學研究;2007年03期
3 董樂山;歷史不容遺忘和篡改[J];讀書;1994年01期
4 張健;張菁菁;;從羅雪爾的《歷史方法的國民經(jīng)濟學講義大綱》看舊歷史學派的特點[J];傳承;2011年28期
5 李工真;德意志“歷史學派”傳統(tǒng)與納粹主義[J];世界歷史;2002年04期
6 羅慧生;現(xiàn)代科學哲學的“歷史學派”[J];哲學研究;1981年11期
7 蔣國維;;論個體家庭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其特點——紀念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發(fā)表一百周年[J];貴陽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3期
8 周強;淺論新時期性戀小說的性文明[J];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4期
9 梁捷;;朱謙之的經(jīng)濟學[J];當代人;2008年06期
10 ;[J];;年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曉華;當代俄羅斯國際關系學的現(xiàn)實主義系統(tǒng)—歷史學派研究[D];外交學院;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馬宜路;英國新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派的哲學探索[D];山西大學;2007年
2 黃飛;同情與幸福[D];揚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4618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46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