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族、種族意識糾結下的《新史學》——兼談歷史書寫主體問題對清末新史學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國族、種族意識糾結下的《新史學》——兼談歷史書寫主體問題對清末新史學的影響 出處:《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國族意識 種族意識 歷史書寫主體 梁啟超 《新史學》
【摘要】:1899—1902年間是梁啟超政治思想變動最激烈的時期,亦是他醞釀并提出"新史學"的時期。在"反滿"與";"之間的徘徊,使其在史學表述上盡管常常堅持國族立場,但有時亦沖破理性的束縛,流露出種族主義傾向。在反滿意識最強烈的1902年,梁氏一度因種族意識趨向強烈使其難以確定歷史書寫主體,影響《新史學》的寫作與發(fā)表。直到《新史學》即將完成時,梁氏才將"新史學"確定為以"進化論"和"國族觀"為基礎的"文明史學"。寫誰的歷史和如何書寫是中國現(xiàn)代歷史書寫萌芽時期面臨的兩個重大問題。在政治分歧明顯與族群矛盾激烈的清末,寫誰的歷史問題直接決定了如何書寫問題。相較于汪榮寶、劉成禺等人的觀點,梁啟超用國族立場消解種族意識的思路,提倡書寫可以促進中國境內各種族增強國家認同的中國史觀念,頗具學術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Abstract]:The period of 1899-1902 was the most intense period for Liang Qichao to change his political thoughts, and it was also the period during which he conceived and put forward the "new historiography", which lingered between "opposing Manchuria" and "protecting the Emperor". In the historical expression, although it often adhere to the national position, it sometimes breaks through the bondage of reason and reveals racist tendency. In 1902, the anti-Manchurian consciousness was most intense. Liang's racial consciousness made it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main body of historical writing and influenced the writing and publication of New historiography until the completion of New historiography. Liang only defined "New historiography" a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based on "Evolutionism" and "View of the Nation" How to write history and how to write are two major problems in the embryonic period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writing. Compared with the viewpoints of Wang Rongbao and Liu Chengyu, Liang Qichao used the position of nation to eliminate the idea of race consciousness. It is of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dvocate the idea of Chinese history that can promote the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identity.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
【基金】: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明德青年學者計劃)“族群、革命與現(xiàn)代化——清末民初的中國歷史學”(13XNJ021)
【分類號】:K092
【正文快照】: 被嚴復譽為“石破天驚之作”的《新史學》,1在中國史學史上有里程碑的意義,對其的研究層出疊現(xiàn),或揭示其史學史的意義,2或考辨其觀念源流,3或從其他學科的角度解讀其蘊含的意義。4經過數(shù)十年研究,此一研究主題好像陷入停滯狀態(tài)。換言之,時至今日,如何推進清末“新史學”研究不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黃敏蘭;梁啟超《新史學》的真實意義及歷史學的誤解[J];近代史研究;1994年02期
2 湯志鈞;;《中國通史目錄》和《新史學》[J];歷史檔案;2007年01期
3 黃敏蘭;梁啟超《新史學》的政治意義[J];政治學研究;1996年04期
4 鄔國義;;梁啟超新史學思想探源[J];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5 李孝遷;;梁啟超早年新史學思想考源[J];史學月刊;2007年03期
6 張越;;“新史學”思潮的產生及其學術建樹[J];史學月刊;2007年09期
7 陳平原;“元氣淋漓”與“絕大文字”——梁啟超及“史界革命”的另一面[J];文學評論;2003年03期
8 黃興濤;現(xiàn)代“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歷史考察——兼論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關系[J];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希軍;角色沖突:胡適思想多歧性的一個社會學解釋[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2 徐道彬;;徽州樸學成因的地域性解讀——以戴震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徐道彬;;戴震“西學中源”思想探討[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4 姜紅;;“想象中國”何以可能——晚清報刊與民族主義的興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5 徐道彬;;論王念孫對戴震學術的繼承與發(fā)展——以《廣雅疏證》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彭玉平;;王國維、陳寅恪的中西文化觀念[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7 徐道彬;;論凌廷堪與西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8 王天根;《天演論》版本時間考析兩題[J];安徽史學;2005年03期
9 武鋒;;清代學人論《抱樸子》[J];安徽史學;2007年02期
10 劉超;;現(xiàn)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中心[J];安徽史學;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程根榮;;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說[A];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方寧勝;;方宗誠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王天根;朱從兵;;嚴復譯著時間考析三題[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4 王雪萍;周媛;;試論兩淮鹽商在揚州學派形成中的作用[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5 鄒迎曦;;淺議兩淮鹽商的發(fā)展與嬗變[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四輯)——回顧與展望:中國鹽業(yè)體制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方祖猷;;十七世紀啟蒙時期民主政治的中國模式——讀《明夷待訪錄》有感[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楊瑞;;科學思想在史學領域的興起與進。簭牧簡⒊礁邓鼓闧A];中國現(xiàn)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胡文生;;臺灣民眾國家認同問題的由來、歷史及現(xiàn)實[A];臺灣建省與抗日戰(zhàn)爭研究: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暨臺灣建省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王夏剛;;維新舊夢已成煙——戊戌六君子之死與晚清“自改革”思潮[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C];2008年
10 彭武麟;;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國家轉型及其民族關系之建構[A];辛亥革命與清末民初思想[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2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棟豪;中國邏輯史方法論在近代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7 趙陽;清代中期揚州學派文學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8 張曉娟;中國弦樂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成;晚清詩學的演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大利;《華山碑》與清代碑學[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愛花;楊希閔詩史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玉娟;艾暢《詩義求經》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春菊;晚清廣西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少數(shù)民族士紳[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舒丙旺;方玉潤《詩經》文學闡釋研究[D];安慶師范學院;2010年
5 王曉靜;論方東樹與《援鶉堂筆記》的整理[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肖三喜;包世臣書學思想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徐靜;鏡像與真相[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舒暢;論梁啟超與清華國學院[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鄭存毅;林白水與中國白話文運動[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燕玲;早期維新思想與戊戌變法[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尚小明;論浮田和民《史學通論》與梁啟超新史學思想的關系[J];史學月刊;2003年05期
2 俞旦初;二十世紀初年中國的新史學思潮初考[J];史學史研究;1982年03期
3 俞旦初;二十世紀初年中國的新史學思潮初考(續(xù))[J];史學史研究;1982年04期
4 俞旦初;二十世紀初年中國的新史學思潮初考(續(xù)完)[J];史學史研究;1983年02期
5 蔣俊;梁啟超早期史學思想與浮田和民的《史學通論》[J];文史哲;1993年05期
6 胡逢祥;;二十世紀初日本近代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J];學術月刊;1984年09期
7 李永倫;試析孫中山民族平等的思想[J];云南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04期
8 王樹民;中華名號溯源[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5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原;;歷史書寫的三種方式兼談當代藝術批評的價值取向[J];雕塑;2010年05期
2 張帆;;試論臺灣解嚴后小說中的歷史書寫[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林超超;;學術簡訊[J];史林;2013年06期
4 孫展;;歷史書寫:民間的努力與探索——雷頤、章立凡對談錄[J];看歷史;2011年03期
5 王莉;馬力;;早產20年的“歷史書寫元小說”[J];芒種;2012年22期
6 郭敏;;戲說:消費語境中的歷史書寫[J];文化與詩學;2008年02期
7 肖向東;孫周年;;論革命歷史書寫文本中的“人學”意識[J];齊魯學刊;2012年04期
8 王瑛;;靈動細膩的歷史書寫,鮮活真實的生命質感——論張昌華民國散文系列[J];揚子江評論;2013年02期
9 海登·懷特 ,陳永國;“形象描寫逝去時代的性質”:文學理論和歷史書寫[J];外國文學;2001年06期
10 鄒心勝;;“瑞普·凡·溫克爾”的歷史書寫[J];外國文學研究;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楊劍龍;;人生記憶與歷史書寫——長篇小說《金牛河》研討會紀要[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9.4)[C];2009年
2 汪茵;張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反思與大學生就業(yè)的視閾[A];科學發(fā)展觀與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報告——第五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集(2009)[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寧波大學 錢茂偉;人人可做小歷史書寫[N];社會科學報;2013年
2 英國記者 作家 評論家 西蒙·赫弗(Simon Heffer) 編譯 黎文 胡怡薇;從戰(zhàn)爭爆發(fā)之時開始的一戰(zhàn)歷史書寫[N];文匯報;2014年
3 英國記者 作家 評論家 西蒙·赫弗(Simon Heffer) 編譯 黎文 胡怡薇;從戰(zhàn)爭爆發(fā)之時開始的一戰(zhàn)歷史書寫[N];文匯報;2014年
4 記者 夏琪;《我們中國這些年》:對傳統(tǒng)歷史書寫的繼承與突破[N];中華讀書報;2012年
5 記者 王毅;革命記憶的真實再現(xiàn) 歷史書寫的敘事典范[N];閩西日報;2009年
6 曾慶江;革命歷史書寫的反思與展望[N];文藝報;2011年
7 艾斐;與黨同行 與史同在[N];發(fā)展導報;2011年
8 張抗抗;人性化的歷史書寫之美[N];文藝報;2014年
9 本報記者 王研;文學的歷史書寫應當追尋真實與本質[N];遼寧日報;2014年
10 施戰(zhàn)軍;歷史書寫與厚生情懷[N];人民日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楊杰;海登·懷特的歷史書寫理論與文學觀念[D];山東大學;2006年
2 張焱;歷史的痕跡[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昕;《家庭工作》:娜塔莎·特蕾瑟威歷史書寫中的時間與空間[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2 喻小琴;論馬識途小說的歷史書寫[D];重慶師范大學;2014年
3 王雨;方方小說中的歷史書寫[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4 楊琴;張翎小說歷史書寫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5 尹正保;“童年記憶”與中國當代小說的歷史書寫[D];暨南大學;2011年
6 李婧;李銳小說的歷史書寫[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葛偉紅;從歷史書寫元小說角度解讀《時時刻刻》[D];復旦大學;2013年
8 王志豪;庫切的《等待野蠻人》和《恥》中的歷史書寫[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9 馬明;民間視野下的歷史書寫[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10 魏艷;論巴特勒小說《親緣》中的歷史書寫[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3969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396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