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武德的歷史哲學及其啟示
本文關鍵詞:柯林武德的歷史哲學及其啟示 出處:《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柯林武德是分析歷史哲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一個重要理論貢獻是建立了"思想重演論"的理論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對人類思想史的歷史哲學理論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與研究,特別是關于馬克思歷史理論的分析與批判對于歷史哲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但由于不理解馬克思歷史理論的實踐作用和理論意義,柯林伍德的批判理論不僅不能發(fā)展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反而只會否定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從而曲解了馬克思理論的原意和本質。因此,柯林伍德不但沒有加深我們對馬克思歷史觀的認識,反而由于其對馬克思歷史理論的"倒退"理解,容易使人在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中產(chǎn)生迷失和謬誤,也使其自身的理論建樹未能臻于更高境界。
[Abstract]:Colin Takenori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s his theory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ideological recapitulation theory", and on this basis,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philosophy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thought, especially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Marx's theory of historical it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research of philosophy of history.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practical function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s historical theory, he can not only develop Marx's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but only negate Marx's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thus distorting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essence of Marx's theory. Therefore, Collingwood not only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of Marx's view of history, but because of the history of Marx theory of "retrogression" understanding, makes people feel lost and error in the study of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but also make their own theories fail to attain a higher level.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分類號】:K01
【正文快照】: 分析歷史哲學是歷史哲學在20世紀的一種重要研究路向,其代表性人物有克羅齊、柯林武德、溫德爾班、李凱爾特和羅素等人。柯林武德作為繼克羅齊之后分析歷史哲學的先驅之一,其關于歷史哲學的學說,在歷史哲學的發(fā)展歷程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沃爾什在《歷史哲學———導論》明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宛小平;理性·反理性·非理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價值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2 蔣大椿;歷史與人的意志支配的實踐[J];安徽史學;2004年01期
3 張艷;論古希臘的人本史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4 易蘭;歷史敘述的客觀與主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宇杰;歷史之謎:從一種假說到科學的嬗變——兼談維科對馬克思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S1期
6 豐子義;;馬克思社會發(fā)展理論的當代價值——兼論其把握方式與尋求途徑[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7 徐國棟;西方立法思想與立法史略(下)——以自由裁量與嚴格規(guī)則的消長為線索[J];比較法研究;1992年Z1期
8 焦寶乾;;法律論證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比較法研究;2005年06期
9 陳新;實驗史學:后現(xiàn)代主義在史學領域的訴求[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10 易寧,李永明;修昔底德的人性說及其歷史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榮明;;歷史學是否科學——以阿克頓史學為例[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2 江沛;;戰(zhàn)國策學派文化形態(tài)學理論述評——以雷海宗、林同濟思想為主的分析[A];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第一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鳳亮;詩·思·史:沖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D];暨南大學;2001年
2 田松;惠勒科學哲學思想初探[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楊學功;本體論哲學批判[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周書俊;選擇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5 周建漳;歷史及其理解和解釋[D];廈門大學;2004年
6 何新華;夷夏之間:對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7 米繼軍;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周麗昀;科學實在論與社會建構論比較研究——兼議從表象科學觀到實踐科學觀[D];復旦大學;2004年
9 尹兆鵬;科學傳播的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10 劉亞敏;大學精神探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常營;渴望家園的回歸——世紀之交人文精神重建問題的反思[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李巧蘭;論社會的歷史性——人、自然、價值視野的統(tǒng)一[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季岸先;沃爾什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謝白清;論新聞大特寫的興起與發(fā)展[D];廣西大學;2002年
5 逄錦波;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文獻學的理論構成[D];青島大學;2002年
6 徐彥利;九十年代新歷史敘事范型[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7 徐振軒;海德格爾存在論技術觀研究[D];安徽大學;2003年
8 嚴紅蘭;走在歷史的邊緣[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9 梁潔;中國近代實證主義史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歐陽萍;論孔多塞的啟蒙思想[D];湘潭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子暉;白勝潔;;分析歷史哲學在俄羅斯的新發(fā)展——評梅杜舍夫斯卡婭《歷史認識理論:論文選輯》[J];西伯利亞研究;2011年03期
2 趙景飛;;試析《文史通義》中“道”的概念[J];理論月刊;2011年09期
3 胡為雄;;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及其當代意義[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1年04期
4 楊華;;重演與證據(jù):柯林武德史學觀“分寸”缺失探源[J];求索;2011年06期
5 張振;;試論春秋公羊學派對歷史事實的認識[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6 李鈞鵬;;歷史終結論?——一項歷史哲學的考察[J];哲學分析;2011年03期
7 朱君;劉峰;;歷史在史實與話語之間[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7期
8 李恒;;麥卡拉對安克斯密特敘事實體理論的質疑[J];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03期
9 劉超;;歷史長河中自由的思想者——何兆武先生求學、治學與教學管窺[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04期
10 彭剛;;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中的安克斯密特[J];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葛志毅;;序:歷史真諦在其人文內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學[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2 潘富恩;;論呂東萊歷史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A];中國哲學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李創(chuàng)同;王志慶;;約阿基姆的歷史觀與歷史哲學[A];國學論衡(第五輯)[C];2009年
4 孫承叔;;馬克思歷史哲學的當代意義[A];第二屆中國南北哲學論壇暨“哲學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葛志毅;;序:歷史真諦在其人文內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學[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全國首屆東周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李慧宇;;長足進取與成就輝煌——中國歷史學的現(xiàn)代轉型述論[A];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型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7 彭剛;;相對主義、敘事主義與歷史學客觀性問題[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8 夏曉明;;試論李大釗的史學觀[A];李大釗研究論文集[C];1999年
9 黃凱鋒;;歷史評價與歷史認識[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10 鄒兆辰;;史學批評與社會環(huán)境——以蘇聯(lián)史學在中國的命運為例[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杰 云南大學發(fā)展研究院;歷史哲學的認識論特點、價值和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卜照晶;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漫談[N];光明日報;2007年
3 吉林師范大學 金壽鐵;歷史哲學更關注未來的歷史[N];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丁力;從歷史哲學展望歷史高峰[N];經(jīng)濟觀察報;2011年
5 黃志遠;懷特海歷史哲學芻議[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6 楊耕邋張立波;歷史有沒有一個真實面目?[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7 楊學功;歷史哲學研究的新視角[N];人民日報;2007年
8 仲偉民;后現(xiàn)代史學:姍姍來遲的不速之客[N];光明日報;2005年
9 李秋零;全球化時代重審斯賓格勒的“預言”[N];中華讀書報;2006年
10 徐風邋杜立新;史學與哲學[N];吉林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為;一種作為現(xiàn)代性批判的歷史哲學[D];黑龍江大學;2012年
2 孫曉喜;觀念的歷史與歷史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7年
3 彭國良;顧頡剛史學思想的認識論解析[D];山東大學;2007年
4 張振;歷史與詮釋[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璞;藏族史學思想論綱[D];云南大學;2002年
6 張小忠;歷史、證據(jù)與想象[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陳艷波;走向人道——赫爾德歷史哲學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8 張國義;朱謙之學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張雄;歷史轉折論[D];復旦大學;1993年
10 郭震旦;“八十年代”史學譜[D];山東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熊聲波;柯林武德歷史哲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寶祥;波普爾歷史思想再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李逢玲;陳亮的歷史哲學[D];山東大學;2008年
4 顧成東;盧卡奇歷史哲學思想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5 莊忠正;歷史哲學還是歷史科學[D];吉林大學;2011年
6 王鵬;柯林武德歷史認識主觀性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侯星麗;歷史哲學的語言學轉向[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李游;?碌臍v史哲學思想之探微[D];西南大學;2006年
9 尹峻;終結的,,抑或虛無的歷史[D];吉林大學;2008年
10 孫旭紅;簡論董仲舒的歷史哲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3381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338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