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種西來說”與清末的漢藏同源論
本文關鍵詞:“中國人種西來說”與清末的漢藏同源論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人種西來說” 國族建構 漢藏同源 清末
【摘要】:清朝末年,"中國人種西來說"傳入中國,隨即成為國族建構的理論工具。革命派借此強調華夏西來,滿漢不同,證明"排滿"的正當性;維新派借此論證中國各族同源異流,實同兄弟,不可分離。該學說認為東遷之族,有一支南下成為藏族的先民,因此,兩派都認可漢藏同源之論,成為當時國族建構爭論中少有的共識。民國初年,該學說日漸式微?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為凝聚國民,挽救危亡,漢藏同源論再度復興,成為輿論宣傳的重要內容。清末的漢藏同源論強調的是以血緣等根基性紐帶為基礎的國族建構方式,不同于中國歷史上以文化為核心的民族觀念,由此推導出的文化同化政策,對近代中國的邊疆治理產生了深刻影響。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
【分類號】:C95;K092
【正文快照】: 作為一個多民族共處的國家,中國古代的中央王朝都面臨著如何整合族際認同、強化和保持國家凝聚力的問題綜觀封建時代的歷史,尺致有二種方法:一是強調效忠皇帝,宣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效忠皇帝就是效忠國家,二者合而為一;二是推行王化,以夏化夷,推廣儒家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超;;“五胡亂華”和“孝文帝改革”:事件、敘述與認同——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2 李天綱;17、18世紀的中西“年代學”問題[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B.迪施科夫,周寵安;當代的蘇聯(lián)史學[J];國外社會科學;1982年08期
4 盧伯煒;;清末中國的“史界革命”[J];文史知識;2009年02期
5 安長春;從世界史觀看我國世界史學科建設[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3年04期
6 _5效民;;論周詢《蜀海叢談》的特點及其資政價值[J];蜀學;2010年00期
7 康海;《民族工作手冊》[J];史學史研究;1986年01期
8 張麗萍;略論近代中國的“啟蒙”與“救亡”[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9 岑家梧;;研究民族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J];江漢論壇;1963年11期
10 李雅書;從當代西方史學的變化看史學史的研究[J];史學史研究;198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曉華;林碩;;自我他者與和諧世界的構建——從“全球史”視野的思考[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慧;中國邊政學研究的新突破[N];云南日報;2007年
2 ■黃興濤 ■劉正寅;“中華民族”觀念形成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N];北京日報;2002年
3 李帆;學術史:清末民初的顯學[N];光明日報;2002年
4 歷史所 王曾瑜;紀念偉大的愛國英雄岳飛誕辰九百周年[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5 姜濤;晚清史:一身而二任[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6 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教授 瞿林東;民族凝聚力的源泉[N];光明日報;2001年
7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王學泰;讀也匆匆,寫也匆匆[N];中華讀書報;2009年
8 資華筠;關于“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思考[N];文藝報;2004年
9 特約記者 燕舞;王明珂:寧愿做臺灣學界的“毒藥貓”[N];中華讀書報;2009年
10 陳其泰 北京師范大學;范文瀾史學:珍貴的思想遺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楊鵬;中國史學界對日本近代中國學的迎拒[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文遠;中國近代進化史觀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王秋s,
本文編號:12700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27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