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研究應觸及民族精神
本文關鍵詞:文化史研究應觸及民族精神
更多相關文章: 新文化史 民族精神 社會史研究 中國歷史學 研究者 研究活動 研究對象 觀照 歷史研究 研究領域
【摘要】:正從史學史的角度觀照,1978年以來中國大陸的歷史學是可以與20世紀初中國新史學勃興相提并論的重要階段。在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這個時期的富有生機的中國歷史學在研究理念和研究對象上都呈現(xiàn)出新的局面。其間有兩個領域的研究成為突破舊有格局的先頭部隊:社會史的復興不僅拓展了研究者的視野,同時由于采用了跨學科的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分類號】:K092
【正文快照】: 從史學史的角度觀照,1978年以來中國大陸的歷史學是可以與20世紀初中國新史學勃興相提并論的重要階段。在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這個時期的富有生機的中國歷史學在研究理念和研究對象上都呈現(xiàn)出新的局面。其間有兩個領域的研究成為突破舊有格局的先頭部隊:社會史的復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啟能;近20年中國歷史學的新發(fā)展[J];世界歷史;1999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東兵;;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學獨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2 陳江敬;;阮籍的精神世界探析[J];大眾文藝;2012年02期
3 范家偉;六朝時期佛教在嶺南地區(qū)的傳播[J];佛學研究;1995年00期
4 王紹衛(wèi);;孫吳的世家大族與學術[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5 安鵬翔;;曹操《陳損益表》作時考論[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6 段銳超;;十六國北朝九品中正制的發(fā)展演變[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7 陸麗麗;;漢樂府詩中女性形象解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22期
8 唐星;;《四本論》形成時間新考[J];北大史學;2013年00期
9 朱清如;關于20世紀末中國史學問題的幾點思考[J];湖湘論壇;2004年06期
10 嵇發(fā)根;陳叔寶及其皇室文人述論[J];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莊金秋;兩晉與北方民族政權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3 耿朝暉;釋慧皎《高僧傳》文學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鄧京力;歷史評價論研究——以中國古代評價問題為中心[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5 劉玲娣;漢魏六朝老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6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態(tài)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7 王松山;兩晉史學發(fā)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8 姚曉菲;兩晉南朝瑯邪王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揚州大學;2007年
9 夏增民;儒學傳播與漢魏六朝文化變遷[D];復旦大學;2007年
10 王曉華;近三十年中國大陸史學主潮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靜;論鐘嶸的“詩怨說”[D];吉林大學;2011年
2 陳雪連;《顏世家訓》家庭倫理思想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3 趙丹;竹林七賢交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海默;兩晉時期地方行政運作探微[D];復旦大學;2011年
5 肖大平;王羲之生平、思想及其尺牘文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錢鈺玫;論曹操公文寫作的歷史貢獻[D];廣西師范學院;2011年
7 趙麗鋒;近三十年浙江中國史研究特點與變遷[D];寧波大學;2011年
8 周忠強;北朝《詩經》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崔丹;從支遁詩到王梵志詩:僧詩雅俗之變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10 郭麗;《世說新語》的人物美[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嚴昭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J];求是;2002年24期
2 張顯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J];大連干部學刊;2002年06期
3 ;凝聚起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J];學問;2003年06期
4 何中華;先進文化與民族精神[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3年01期
5 葉芳,任映紅;在文化創(chuàng)新中培育民族精神[J];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06期
6 李小虎;文化建設與民族精神[J];理論學刊;2003年04期
7 李居洋;《周易》與民族精神和民族道德[J];管子學刊;2003年02期
8 李德輝;新方志弘揚民族精神問題初探[J];黑龍江史志;2003年03期
9 周秀琴;論弘揚民族精神和建設先進文化的意義[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3年06期
10 文侃;文化建設與民族精神的培育[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鐵石;王克權;;以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為本 開展“三格”教育[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 田克儉;;科學創(chuàng)新需要一種有力的民族精神支撐[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陳麗君;;對民族精神的歷史考察及其現(xiàn)實意義的思考[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之七——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4 黃小斌;;讓民族精神植根于學生的體驗活動中[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二)[C];2009年
5 黃小斌;;讓民族精神植根于學生的體驗活動中[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6 ;前言[A];熱愛祖國 振興中華[C];2007年
7 王平;趙旭東;;發(fā)揚偉大的民族精神 用實際行動保護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A];西南六省、區(qū)、市衛(wèi)生系統(tǒng)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協(xié)作片第十六次年會論文匯編[C];2003年
8 王玲玲;;也談發(fā)展先進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9 池平青;;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10 唐永進;;弘揚民族精神與人的全面發(fā)展[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曉明;兩個“納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N];福建日報;2003年
2 沈萱文;民族精神是實現(xiàn)全面小康和戰(zhàn)勝非典的精神支撐[N];福建日報;2003年
3 葉家松;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N];福建日報;2003年
4 喬法容;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任重道遠[N];發(fā)展導報;2003年
5 全國政協(xié)委員 谷安林;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報;2003年
6 王修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N];光明日報;2003年
7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報;2003年
8 楊鮮蘭;順應時代潮流 弘揚民族精神[N];光明日報;2003年
9 ;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報;2003年
10 王立人;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張瑞芳;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中華民族精神[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2 蔡旭群;國民教育體系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胡孝紅;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4 閔長虹;凝聚、變遷、提升:中華民族精神論綱[D];復旦大學;2011年
5 朱西周;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演變與時代價值[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6 代洪亮;復興與發(fā)展:學術史視野中的中國社會史研究(1980-2010)[D];山東大學;2011年
7 李凌翔;新中國的舊史學[D];山東大學;2008年
8 鄭海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9 劉超;民族主義與中國歷史書寫[D];復旦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駱君;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創(chuàng)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2 金化;中國與日本民族精神比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朱冰;民族精神及其培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張曉平;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與方法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5 宋微;論大學生民族精神的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楊曉嵐;高校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7 趙靜;中俄民族精神比較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8 于美玲;中國共產黨民族精神教育理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常娟娟;日本民族精神培育及其啟示研究[D];南昌大學;2012年
10 唐璇;新形勢下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研究[D];渤海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2651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26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