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圣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的學術轉向
本文關鍵詞:陶希圣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的學術轉向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 食貨派 陶希圣
【摘要】:大革命失敗后,人們以社會經(jīng)濟史的眼光來觀察社會現(xiàn)象的發(fā)展、探討社會的形態(tài)及其變遷的新趨向,使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迅速興起。然而,在社會史論戰(zhàn)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試圖重新研究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時,簡單化、公式化運用唯物史觀的傾向明顯,一度陷入"謾罵式"政論。在反思社會史論戰(zhàn)的過程中,在理論與材料關系方面,人們理直氣壯地倡言史料,重視史料。陶希圣也積極倡導搜集史料,主張史料與理論并重,掀起了所謂的"食貨運動"。
【作者單位】: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關鍵詞】: 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 食貨派 陶希圣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陶希圣與食貨派的史學研究”(11YJC770052)
【分類號】:K02;F129
【正文快照】: 活躍于20世紀30、40年代學術界的食貨派,對近代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的興起和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然而,由于這個學派中的學人,人生軌跡或政治理念比較復雜,1949年以后,幾乎無人言及他們的學術。新時期以來,人們逐漸把食貨派的政治理念和他們的學術思想分開,重啟對食貨派的研究,呈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增相;;佛教與北朝史家的歷史撰述[J];安徽史學;2010年06期
2 裘士京;面向新世紀高師歷史專業(yè)改革的思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3 瞿林東;繼承白壽彝先生的史學史思想遺產(chǎn)[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4 瞿林東,吳懷祺,陳其泰;從創(chuàng)立走向建設——中國史學史學科發(fā)展的歷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5 朱志敏;;百家爭鳴的來龍去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6 瞿林東;白壽彝史學思想淺論[J];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7 寸悟;;中國美學思想發(fā)生研究——西周審美思想論綱[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寸開;;“詩言志”的文化視閾[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9 黎瓔;;運用史料教學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實效性[J];學生之友(初中版);2012年03期
10 范國強;何明鳳;;白壽彝歷史文學思想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杜成憲;;對“中國教育史”的幾層涵義及其相互關系的辨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2 方詩銘;劉修明;;“只有忠實于事實,,才能忠實于真理”——堅持我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開拓者郭沫若的正確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輯[C];1985年
3 黃銳;;如何理解中國村落——以村落為中心的社區(qū)研究及其問題[A];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張棟豪;中國邏輯史方法論在近代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5 藺淑英;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與創(chuàng)造性運用(1919-1949)[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吾斯曼江·亞庫甫;16至19世紀維吾爾族史學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郝建杰;《詩經(jīng)·國風》地域性考論[D];上海大學;2011年
8 崔華杰;傳教士學者與中國歷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9 左建;士與禮—春秋知識階層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10 王鎮(zhèn)富;影像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均利;清代外銷畫表現(xiàn)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09年
2 陳潔平;試論新課程下歷史學科課堂內(nèi)的研究性學習[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崔長霞;論文學作品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劉卓;常家莊園建筑石構件裝飾藝術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5 牛宣巖;阮元的歷史文獻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任永亮;錢穆的中國史觀[D];西北大學;2011年
7 黃莉;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孔亞飛;《孟子》修辭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9 胡培培;西漢時期孔子遺說的整理與寫定[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娟;先秦東夷部族神話傳說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范泓;書生論政是書生——真實的陶希圣[J];書屋;2005年08期
2 李楊;;有關陶希圣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問題的探討[J];學術研究;2008年10期
3 許瑩瑩;;試析陶希圣青少年時代成長的若干條件[J];黑龍江史志;2009年02期
4 方秋葦;陶希圣與“低調俱樂部”、“藝文研究會”[J];民國檔案;1992年03期
5 朱守芬;《食貨半月刊》與陶希圣[J];史林;2001年04期
6 范泓;;陶希圣:公竟渡河之悲劇[J];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03期
7 范泓;;從《重說陶希圣》想到的——知識與權力的兩難[J];中國圖書評論;2009年02期
8 李楊;范泓;;“公竟渡河”之悲劇——陶希圣從政之痛[J];領導文萃;2009年24期
9 阿里夫·德里克;翁賀凱;;陶希圣:變革的社會限制[J];政治思想史;2011年02期
10 陳謙平;首鼠兩端的投機文人──陶希圣[J];歷史教學;199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洪巖;;20世紀30年代關于奴隸社會的論爭[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楊;陳獨秀的“最后見解”[N];南方周末;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園園;陶希圣與“食貨”學派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許瑩瑩;在政治與學術之間—陶希圣評傳[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2 逄麗麗;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史上的陶希圣[D];山東大學;2010年
3 楊君君;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潮流中的點滴:陶希圣政治思想探析(1928-1949)[D];山東大學;2014年
4 李曉靖;陶希圣中國社會史論綱[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1009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100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