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通史編纂的成就及其價值
發(fā)布時間:2017-10-19 22:01
本文關鍵詞:呂思勉通史編纂的成就及其價值
更多相關文章: 呂思勉 通史新編 編纂特點 白話本國史 呂著中國通史
【摘要】: 呂思勉是二十世紀初著名的史學家之一,他在中國通史、斷代史、社會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學術史、史學史、歷史研究法、史籍讀法、文學史等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其中,對中國通史的編纂是他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他編寫的兩部中國通史和四部斷代史是用新的體例寫出來的。在書中,呂思勉寓論于史,把他的真知灼見分散融合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對中國歷史分期、中國社會的性質(zhì)等問題都有精辟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通史的編纂不僅匯集了整個歷史學界各個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歷史學發(fā)揮社會功能的主要渠道,在某個意義上代表著整個歷史學的發(fā)展水平,而通史著作的構思與編纂都是對最緊迫的社會問題和時代精神的呼應,因此,本文擬通過全面而系統(tǒng)的分析和研究呂思勉新編中國通史的實踐、通史的內(nèi)容、獨特的特點及其影響,以考察其在近代特別是二十世紀以來百年中國通史編纂長鏈中所處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全文由前言、正文四章、結(jié)語三部分組成。前言主要說明本課題研究的必要性、研究范圍以及當前學術界對該課題的研究現(xiàn)狀;正文中第一章簡單介紹了呂思勉的生平經(jīng)歷及其一生豐富的著述,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呂思勉幾部通史著作成書的時代背景和學術背景,及這幾部通史的主要內(nèi)容和特點,第三章主要闡述了呂思勉通史新編的特點,包括:通史體例、國史分期、史文的選擇、讀者群的預設、寬闊的視野及研究方法等七個方面的內(nèi)容,第四章主要闡明了呂思勉通史新編的意義及其價值。結(jié)語部分再一次闡明呂思勉通史新編的意義和價值,并對全文研究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分析,為將來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呂思勉 通史新編 編纂特點 白話本國史 呂著中國通史
【學位授予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K092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前言6-8
- 一、呂思勉生平與學術志業(yè)述略8-11
- 二、呂思勉對新式通史的探索實踐與編纂成就11-22
- 1、呂思勉編纂通史的時代背景11-15
- (1) 民族危機的加深和新史學革命的影響12-13
- (2) 中西文化的交融13
- (3) 史學由傳統(tǒng)向近代轉(zhuǎn)型13-15
- 2、呂思勉新編通史15-22
- (1) 白話本國史15-18
- (2) 呂著中國通史18-20
- (3) 具有貫通性質(zhì)的斷代史系列20-22
- 三、呂思勉通史新編的特點22-32
- 1、獨到的歷史分期22-23
- 2、創(chuàng)新的編纂體例23-24
- 3、非同流俗的史料觀24-26
- (1) 取材正史24-25
- (2) 參校地上地下其他史料25-26
- 4、寬廣的視野和綜合分析的方法26-28
- 5、革新史文28-30
- (1) 平實簡易的白話28-29
- (2) 寓論于史的文風29-30
- 6、特殊的讀者群預設30-31
- 7、個性強烈的獨立研究和創(chuàng)作31-32
- 四、呂思勉通史新編的價值32-34
- 結(jié)語34-35
- 參考文獻35-37
- 在校期間的研究成果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37-38
- 致謝3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康桂英;呂思勉與《白話本國史》[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2 張根華;呂思勉的史學特色[J];歷史教學問題;2003年06期
,本文編號:10635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063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