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視野下中國古代史學的特征
本文關(guān)鍵詞:比較視野下中國古代史學的特征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中西比較 世鑒 如實直書 史學思維模式
【摘要】:本文在中西比較視野下,對中國古代史學特征進行了深入闡釋。中國古代史學重視歷史的鑒戒與教化作用,同時對歷史的解釋也摻雜著濃厚的當下意思。盡管中國官修史學以官吏為主導,官私史學雙途并行,史書體裁多種多樣,但考辨史實,追尋歷史的真相,是歷代史家所奉行的標準。中國古代史家對歷史有著崇古、懷古和信古三種不同態(tài)度,由此決定他們對歷史的形塑與分期特征。中國古代史學對于當下西方史學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系;美國羅文大學歷史系;
【關(guān)鍵詞】: 中西比較 世鑒 如實直書 史學思維模式
【分類號】:K092
【正文快照】: 中華文明的歷史編撰,悠久而綿長,舉世聞名。自先秦時代開始,史書編撰就成為中國人闡述和形塑文化的典型方式。隨著中華統(tǒng)一帝國的形成,歷代王朝統(tǒng)治者將史書編撰逐步定為朝廷日常事務(wù)。公元7世紀開始,朝廷任命專職史官,朝中常設(shè)史館,成為歷朝定制,即為典型表現(xiàn)。實際上,從公元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千鈞;中國古代史學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J];史學史研究;1985年02期
2 朱仲玉;;讀陶懋炳《中國古代史學史略》[J];史學史研究;1987年04期
3 汪長柱;;貫通融會 綱舉目張——讀《中國古代史學史略》[J];船山學報;1988年02期
4 代繼華;論古為今用對中國古代史學的兩重性影響[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5 許凌云;從文化視角看中國古代史學[J];齊魯學刊;1994年01期
6 方光華;中國古代史學哲學的形成、發(fā)展和特點[J];齊魯學刊;1995年06期
7 游翔;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范疇與標尺[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8 白云;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發(fā)展軌跡[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8年06期
9 汪高鑫;;中國古代史學的“求道”理念[J];史學史研究;2014年01期
10 汪高鑫;;中國古代史學的“求真”理念[J];中華文化論壇;201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白云;;再論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基本范疇[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2 葛志毅;;中國古代史學的精神文化傳統(tǒng)[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3 周九香;;郭沫若的歷史人物論[A];郭沫若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1992年
4 吳懷祺;;類例與通識:文獻學的方法與思維[A];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9輯)[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瞿林東;發(fā)掘中國古代史學理論遺產(chǎn)[N];人民日報;2003年
2 瞿林東;永久的青春[N];光明日報;2001年
3 李旭 秦闖(書評人);中國古代史學中的歷史理論遺產(chǎn)[N];中國圖書商報;2012年
4 李隆國;史料分類法雜說[N];光明日報;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安;從“真”到“通”: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體系化及其終結(jié)[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0317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03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