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兒童的城市社會認同特點及其作用
本文關鍵詞:流動兒童的城市社會認同特點及其作用
更多相關文章: 流動兒童 學校類型 城市社會認同 歧視知覺 社會適應
【摘要】:流動兒童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產(chǎn)生的特殊群體。他們跟隨父母從農(nóng)村進入城市,必然面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轉變。他們能否良好的適應城市生活涉及到與城市的融合狀況。社會融合的心理建構涉及到兩個方面:個體對群體或社會的認同和群體或社會對個體的接納。目前國內(nèi)有關流動兒童社會認同的研究較多從社會學角度出發(fā),采用質性調(diào)查,直接參照國外移民相關理論對其進行描述。較少有研究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來探討流動兒童社會認同的結構和特點。由于流動兒童的社會認同概念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理論框架,得出的結論也因為選用的測量方式和理論基礎不同而難以進行整合和比較。因此有必要探索流動兒童社會認同的概念結構,編制出可靠的測量工具。有關群體或社會對個體的接納問題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流動兒童的歧視知覺。這方面的研究較多,且已有較為成熟的測量工具。本研究從流動兒童對城市的認同與歧視知覺兩方面來考察其社會融合狀況以及二者與社會適應的關系,尤其是城市社會認同的作用。 本研究在借鑒國內(nèi)外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城市社會認同的理論結構,通過半結構化訪談和文本調(diào)查,以及小組內(nèi)部的討論,編制出初步的城市社會認同問卷,以北京市流動兒童為被試,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對城市社會認同的結構進行了初步驗證,同時從個體、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變量上考察了流動兒童的城市社會認同狀況。依據(jù)國外移民的相關研究,考察了城市社會認同在全體流動兒童對歧視知覺與社會適應關系的作用,并比較了該變量在兩類不同學校類型流動兒童中的作用的差異。綜合以上分析和討論,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所編制的《流動兒童城市社會認同問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測量學指標。 2.城市社會認同是一個多維度有層次的結構,最外層是行為趨同,其次是情感歸屬,最內(nèi)層是價值認可,認同的難度從外向內(nèi)逐漸升高。 3.流動兒童城市社會認同在身份認知(已經(jīng)是城市人/還是個農(nóng)村人/說不清或沒有感覺)、來京年齡(6歲之前/6歲之后來京)、年級(初一/初二)、母親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周圍居住人群類別(城里人多/外地人多/二者差不多/沒關心過這個問題)、學校類型(公立校/打工校)以及學校類型與性別(男/女)的交互上差異顯著,但在父親受教育程度、搬家頻率的差異不顯著。其城市社會認同受到個體、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的多重影響。 4.流動兒童的城市社會認同、歧視知覺和社會適應狀況都在學校類型、身份認知、來京年齡上具有顯著的差異,可見這三個變量對流動兒童在城市的適應和融合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5.較高的城市社會認同加劇了歧視知覺給全體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帶來的不利影響,較低的城市社會認同則緩解了這一影響,起到了調(diào)節(jié)作用。城市社會認同在不同范圍上所起到的相反作用,驗證了某一變量是否為危險性因素或保護性因素取決于個體在該變量上的得分,并不是由變量的性質決定。 6.打工校流動兒童的城市社會認同加劇了歧視知覺給社會適應帶來的不利影響,扮演著間接的危害性角色。城市社會認同對公立校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作用不顯著。歧視知覺對兩類學校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都具有危害作用,但是對公立校流動兒童的負面影響更嚴重,應引起重視。
【關鍵詞】:流動兒童 學校類型 城市社會認同 歧視知覺 社會適應
【學位授予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C913.5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2
- 1 文獻綜述12-25
- 1.1 流動兒童12-15
- 1.1.1 流動兒童的界定12
- 1.1.2 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現(xiàn)狀12-15
- 1.2 主要的社會認同理論與測量工具15-18
- 1.2.1 什么是認同?15
- 1.2.2 主要的社會認同理論及發(fā)展15-16
- 1.2.3 社會認同的測量問卷16-18
- 1.3 流動兒童的社會認同研究18-19
- 1.3.1 社會學方面的研究18
- 1.3.2 心理學方面的研究18-19
- 1.4 社會認同、歧視知覺與社會適應的關系19-25
- 1.4.1 流動兒童的歧視知覺20
- 1.4.2 社會認同、歧視知覺與社會適應的實證研究20-23
- 1.4.3 社會認同和歧視知覺對社會適應的影響:保護因素和危險因素的分析視角23-25
- 2 問題提出25-28
- 2.1 主要研究問題25-26
- 2.2 研究意義26
- 2.2.1 理論意義26
- 2.2.2 實際意義26
- 2.3 研究思路26-27
- 2.4 研究假設27-28
- 3 問卷編制與預測28-33
- 3.1 研究目的28
- 3.2 研究方法28-31
- 3.2.1 問卷編制28-29
- 3.2.2 被試與施測29-31
- 3.2.3 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31
- 3.4 結果與分析31-32
- 3.4.1 項目分析31
- 3.4.2 探索性因素分析31-32
- 3.5 討論32
- 3.6 小結32-33
- 4 正式施測與檢驗33-37
- 4.1 研究目的33
- 4.2 研究對象33
- 4.3 研究工具33
- 4.4 實施程序33
- 4.5 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33
- 4.6 結果與分析33-36
- 4.6.1 驗證性因素分析33-34
- 4.6.2 結構效度的檢驗34-36
- 4.6.3 信度檢驗36
- 4.7 討論36
- 4.8 小結36-37
- 5 流動兒童的城市社會認同、歧視知覺以及社會適應的狀況37-50
- 5.1 研究目的37
- 5.2 研究對象37
- 5.3 研究工具37-39
- 5.4 實施程序39
- 5.5 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39
- 5.6 結果與分析39-46
- 5.6.1 流動兒童的城市社會認同狀況39-42
- 5.6.2 流動兒童的歧視知覺現(xiàn)狀42-44
- 5.6.3 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狀況44-46
- 5.7 討論46-48
- 5.7.1 流動兒童的城市社會認同狀況46-47
- 5.7.2 流動兒童的歧視知覺狀況47-48
- 5.7.3 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狀況48
- 5.8 小結48-50
- 6 流動兒童的城市社會認同、歧視知覺與社會適應的關系50-60
- 6.1 研究目的50
- 6.2 研究對象50
- 6.3 研究工具50
- 6.4 實施程序50
- 6.5 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50
- 6.6 結果與分析50-55
- 6.6.1 流動兒童城市社會認同、歧視知覺、社會適應等變量的相關分析50-51
- 6.6.2 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社會適應:城市社會認同的調(diào)節(jié)作用51-53
- 6.6.3 不同學校類型中城市社會認同對歧視知覺與社會適應關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53-55
- 6.7 討論55-59
- 6.7.1 流動兒童城市社會認同、歧視知覺、社會適應等變量的相關分析55-57
- 6.7.2 城市社會認同對全體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社會適應關系的作用57-58
- 6.7.3 不同學校類型流動兒童的城市社會認同對歧視知覺與社會適應的關系的作用58-59
- 6.8 小結59-60
- 7 總討論與建議60-64
- 7.1 關于流動兒童城市社會認同問卷的編制60-61
- 7.1.1 城市社會認同的理論支撐60
- 7.1.2 城市社會認同問卷的適用對象60-61
- 7.1.3 城市社會認同問卷的可靠性61
- 7.2 關于流動兒童的城市社會認同和群體劃分標準61-62
- 7.3 關于城市社會認同對歧視知覺與社會適應關系的作用62
- 7.4 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62-63
- 7.5 研究的不足之處與展望63-64
- 8 結論64-65
- 參考文獻65-71
- 附錄71-81
- 附錄一71-72
- 附錄二72-74
- 附錄三74-75
- 附錄四75-77
- 附錄五77-79
- 附錄六79-80
- 附錄七80-81
- 致謝8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銘怡;章曉云;黃崢;張智豐;聶晶;;大學生網(wǎng)絡關系依賴傾向量表(IRDI)的初步編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6期
2 劉楊;方曉義;蔡蓉;吳楊;張耀方;;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狀況及過程——一項質性研究的結果[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袁曉嬌;方曉義;劉楊;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與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的關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4 范興華;方曉義;劉勤學;劉楊;;流動兒童、留守兒童與一般兒童社會適應比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5 金燦燦;鄒泓;李曉巍;;青少年的社會適應:保護性和危險性因素及其累積效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6 蘇文;向嶺;張平平;;自我同一性理論與測量研究述評[J];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曾守錘;;流動兒童的自尊及其穩(wěn)定性和保護作用的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02期
8 劉視湘;鄭日昌;趙亞男;李占宏;潘子彥;;小學生氣質問卷的編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年05期
9 周暉;張豹;譚銳;黃鳴鶴;;中學生社會適應狀況問卷的編制及其信效度的初步檢驗[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年09期
10 袁曉嬌;方曉義;劉楊;藺秀云;鄧林園;;流動兒童社會認同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其作用[J];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史慧穎;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民族認同心理與行為適應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蘇文;流動兒童城市角色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汪清;流動人口子女師生、同伴關系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3 尹書強;城市流動兒童社會認同問題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4 肖敏敏;公立學校流動兒童的情緒體驗與社會行為[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9102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910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