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社會學論文 >

網(wǎng)絡與現(xiàn)實社交焦慮水平的比較及其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21 16:09

  本文關鍵詞:網(wǎng)絡與現(xiàn)實社交焦慮水平的比較及其機制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網(wǎng)絡社交 現(xiàn)實社交 社交焦慮 評價恐懼


【摘要】:網(wǎng)絡時代引發(fā)了現(xiàn)代人社交方式的改變,特別是年輕人更加偏愛網(wǎng)絡社交方式。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較之面對面的現(xiàn)實社交,非面對面的網(wǎng)絡社交有較小的社交壓力,存在較低的社交焦慮水平。研究者分別從自我表露、評價恐懼等方面對這個現(xiàn)象進行了理論解釋。但總體來看,這些解釋還缺乏更加統(tǒng)合的理論架構和客觀的實驗研究結果的支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借鑒社交焦慮認知模型,考察了自我表征、評價恐懼、社交焦慮三者在不同社交方式下的相互關系,試圖提出了一個理論模型對這種關系進行論證。 本研究的被試為36名大學生,實驗材料為羅躍嘉等人編制的中國人表情面孔圖庫。研究包括兩個實驗。實驗一采用2(社交方式:網(wǎng)絡社交、現(xiàn)實社交)×2(面孔表情:正性、負性)的被試內設計,考察不同社交方式的社交尋求傾向和社交焦慮水平。實驗二采用2(社交方式:網(wǎng)絡社交、現(xiàn)實社交)×2(評價屬性:積極、消極)的被試內設計,考察社交方式下的自我表征傾向和對評價恐懼的預測作用。 研究得出三個主要結論:(1)相比現(xiàn)實社交,網(wǎng)絡社交存在更積極的自我表征傾向;(2)積極的自我表征傾向與更低的評價恐懼水平顯著相關;(3)網(wǎng)絡社交存在更低的社交焦慮水平。
【關鍵詞】:網(wǎng)絡社交 現(xiàn)實社交 社交焦慮 評價恐懼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C912.6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1 文獻綜述11-20
  • 1.1 網(wǎng)絡社交存在低焦慮水平的證據(jù)11-13
  • 1.1.1 網(wǎng)絡社交情境下的低焦慮體驗11
  • 1.1.2 與現(xiàn)實社交比較,網(wǎng)絡社交情境下的焦慮水平較低11-12
  • 1.1.3 經(jīng)常參與網(wǎng)絡社交有助于降低現(xiàn)實社交焦慮水平12-13
  • 1.2 網(wǎng)絡社交低焦慮水平的理論解釋13-14
  • 1.2.1 自我表露13-14
  • 1.2.2 評價恐懼14
  • 1.3 社交焦慮的認知機制14-17
  • 1.3.1 Clark和Wells的社交焦慮認知模型14-15
  • 1.3.2 Rapee和Heimberg的社交焦慮認知機制15-17
  • 1.3.3 心理進化理論17
  • 1.3.4 社會等級動力學理論17
  • 1.4 點探測范式17-18
  • 1.5 內隱聯(lián)想測驗18-20
  • 2 問題提出20-23
  • 2.1 前人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改進20
  • 2.2 本研究的意義20-21
  • 2.2.1 理論意義20-21
  • 2.2.2 現(xiàn)實意義21
  • 2.3 研究假設與研究思路21-23
  • 3 研究一:網(wǎng)絡與現(xiàn)實社交焦慮水平比較23-30
  • 3.1 研究目的23
  • 3.2 研究對象23
  • 3.3 實驗材料23-24
  • 3.3.1 量表23
  • 3.3.2 面孔圖片23-24
  • 3.4 實驗設計24
  • 3.5 實驗程序24-26
  • 3.6 實驗假設26
  • 3.7 統(tǒng)計分析26-29
  • 3.7.1 網(wǎng)絡與現(xiàn)實社交下對面孔表情的平均反應時27
  • 3.7.2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27-28
  • 3.7.3 相關量表統(tǒng)計分析結果28-29
  • 3.8 結果和討論29-30
  • 3.8.1 社交方式對正性、負性面孔反應時的影響29
  • 3.8.2 社交尋求反映社交焦慮水平29-30
  • 4 研究二:網(wǎng)絡與現(xiàn)實社交焦慮機制研究30-36
  • 4.1 研究目的30
  • 4.2 研究對象30
  • 4.3 實驗材料30-31
  • 4.3.1 量表30
  • 4.3.2 自我表征詞匯30-31
  • 4.4 實驗設計31
  • 4.5 實驗程序31-32
  • 4.6 實驗假設32
  • 4.7 統(tǒng)計分析32-34
  • 4.7.1 網(wǎng)絡與現(xiàn)實社交下,兩類任務反應時比較33
  • 4.7.2 社交方式因素上,自我表征內隱效應差異檢驗33-34
  • 4.7.3 相關量表統(tǒng)計分析結果34
  • 4.8 結果和討論34-36
  • 4.8.1 社交方式對自我表征的影響34-35
  • 4.8.2 自我表征與評價恐懼水平的相關35-36
  • 5 總結與討論36-43
  • 5.1 社交焦慮認知模型在比較不同社交方式下焦慮水平的應用36-38
  • 5.2 不同社交方式下,自我表征、評價恐懼對社交焦慮的影響38-39
  • 5.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39-43
  • 參考文獻43-47
  • 附錄47-55
  • 在校期間研究成果及所獲獎勵55-56
  • 致謝5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卜榮華;;大學生網(wǎng)絡交往的心理解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錢銘怡;王慈欣;劉興華;;社交焦慮個體對于不同威脅信息的注意偏向[J];心理科學;2006年06期

3 甘淑珍;李國瑞;;非臨床社交焦慮個體的注意偏向特征——以詞語和面孔表情為刺激材料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10年03期

4 劉洋;張大均;;評價恐懼理論及相關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0年01期

5 陳祉妍;中學生負面評價恐懼與考試焦慮的相關性[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2年12期

6 平凡;韓磊;周宗奎;;大學生網(wǎng)絡交往問卷的初步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年09期

7 姚泥沙;李松蔚;錢銘怡;余紅玉;王小玲;林沐雨;趙欣;;社交焦慮個體對正性面孔刺激的解釋偏差[J];心理科學;2012年06期

8 謝笑春;孫曉軍;周宗奎;;網(wǎng)絡自我表露的類型、功能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13年02期

,

本文編號:89553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89553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241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