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城市化與接力式進城--理解中國特色城市化模式及其社會機制的一個視角
[Abstract]: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elastic urbanization model. The core of elastic urbanization is that farmers advance and retrea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us ensuring the steady and orderly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social mechanism of elastic urbanization is to enter the city by relay. It is that farmers take flexible families with continuity and scalability as units, take half-work and half-tillage as their livelihood mode, take rural areas as their foundation, and take cities as their goal. Through the relay-type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to achieve the dream of the family into the city process. Collective ownership in rural area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re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farmers to enter the city by relay.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more favorable conditions by perfecting the design of relevant systems to continu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flexible urbanization and to support farmers to enter the city by relay.
【作者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農(nóng)業(yè)經(jīng)營體制改革的社會風險研究”(項目編號:14YJC840029)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912.8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仙娥,劉惠敏;國內(nèi)外有關(guān)城市化模式的比較[J];唐都學刊;2003年03期
2 楊益明;;轉(zhuǎn)型期我國城市化模式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07期
3 田潤鋒;李英東;;現(xiàn)有城市化模式對就業(yè)的阻滯及應(yīng)對策略研究[J];理論導刊;2008年08期
4 盛廣耀;;關(guān)于城市化模式的理論分析[J];江淮論壇;2012年01期
5 傅勇;城鎮(zhèn)化:南張樓模式還是龍港模式[J];安徽決策咨詢;2004年11期
6 馮云廷;;中國城市化的偏態(tài)發(fā)展與城市化模式的變革[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安虎森;朱妍;;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與城市化模式選擇[J];求索;2007年06期
8 馬維勝;;青藏高原生態(tài)城市化模式釋義[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李猛;;城市化模式與中國低碳經(jīng)濟困境[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10 韋廷柒;潘保興;;我國城市化模式的選擇——一種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視角[J];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劉云剛;殷冠文;;地方政府主導的土建城市化模式——鶴壁的案例研究[A];變遷中的中國城市治理[C];2013年
2 李莉;;長株潭城市群城市化模式選擇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shù)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魏峰群;;基于SEE-SWOT態(tài)勢分析法的CRD城市化模式研究[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相鐸;李誠固;;東北地區(qū)城市化推進模式的比較分析[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治河;美國的主流城市化模式正是中國所要避免的[N];文匯報;2013年
2 東方早報 石劍峰;中國不要學習美國的城市化模式[N];東方早報;2013年
3 馮云廷;城鄉(xiāng)統(tǒng)籌視野中的城市化模式變革[N];長江日報;2005年
4 建設(shè)部副部長 仇保興;節(jié)能,,從選擇城市化模式開始[N];中國建設(shè)報;2004年
5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能源經(jīng)濟研究院研究員 管清友;能源——交通體系變化下的城市化模式[N];消費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王逸吟 采寫;解決農(nóng)民工就業(yè)難應(yīng)改變“一頭沉”城市化模式[N];光明日報;2009年
7 中國人民大學農(nóng)業(yè)與農(nóng)村發(fā)展學院教授 鄭風田;“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應(yīng)該終結(jié)[N];農(nóng)民日報;2011年
8 孫玉波;建設(shè)部副部長仇保興:城市化模式?jīng)Q定能耗高低[N];中華建筑報;2004年
9 金巖石;亞洲的城市化模式與中國選擇[N];證券時報;2010年
10 記者 袁蓉君;中外專家:“成都城市化模式”可為全球借鑒[N];金融時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周英;城市化模式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2 段晉苑;移民限制、人口城鄉(xiāng)遷移與城市化模式[D];暨南大學;2010年
3 邵峰;轉(zhuǎn)型時期山東沿海農(nóng)村城市化模式及整合機制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4 汪冬梅;中國城市化問題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自強;鯉城區(qū)延陵社區(qū)的城市化模式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5年
2 劉玉瑩;城鄉(xiāng)統(tǒng)籌的城市化模式探索[D];蘭州大學;2010年
3 毛麗芹;中國西部特色城市化模式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4年
4 李里平;中國快速城市化的原因分析與城市化模式的選擇[D];蘇州大學;2006年
5 邢天;我國經(jīng)濟體制轉(zhuǎn)軌中城市化模式的選擇[D];武漢科技大學;2007年
6 趙雪梅;基于產(chǎn)業(yè)集聚的東莞城市化模式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7 魏珊珊;城市化不同模式的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8 劉磊磊;兵地共建的城市化模式研究[D];石河子大學;2009年
9 杜兆e
本文編號:23040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2304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