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會科學國家形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科學的邏輯前提
[Abstract]:Social science takes the human social phenomenon and its changing law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s and different forms and results of the laws revealed by soci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lso have different forms. The universality of social science principles is combined with the particularity of a country's social operating environment. The state form of social science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system factor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pplicability of social science. Up to now, human society generally takes the state as the form of existence, which determines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state as the carrier of the social form, and the research of social science has no meaning and no way ou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what is the scientific form, the social science has the national form, the scientific nature and the world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science national form.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zh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類號】:C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漫琴,李秀娟;析康德哲學中的主體性思想[J];昌吉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2 寧宗一;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與中國社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3 涂成林;;從啟蒙理性到生活世界的重建[J];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4 趙林;法蘭克福時期黑格爾思想的轉(zhuǎn)折與“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起源和秘密”[J];貴州社會科學;1996年06期
5 馮尚;經(jīng)典詩意的現(xiàn)代闡釋——張承志散文研究之一[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姚定一;論形而上學的深層關懷——對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拒斥形而上學的一種回答[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7 王建民;戰(zhàn)爭觀中的科學與倫理[J];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04期
8 鄧曉芒;讓哲學說漢語——從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譯說起[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4年02期
9 陶德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前提性問題[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高家方;黑格爾理性真理觀的“合理內(nèi)核”[J];學術(shù)研究;2005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福生;從思辨到革命——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顛倒[D];吉林大學;2004年
2 高家方;從“理性的顛倒”到“實踐的顛倒”[D];吉林大學;2006年
3 鄧永芳;文化現(xiàn)代性引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4 張云閣;實踐觀點思維方式[D];吉林大學;2007年
5 郭嚶蔚;論辯證思維的確定性[D];吉林大學;2007年
6 侯依成;馬克思哲學革命后的形而上學補寫[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王志軍;從馬克思早期對宗教的批判看哲學的根本變革[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付立華;論黑格爾國家與市民社會的理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陳一凡;論社區(qū)矯正[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4 廖勝剛;馬克思的辯證法及其當代價值[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于微;康德自由理論的“哥白尼式革命”[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曹立新;西方哲學主題轉(zhuǎn)換的人學底蘊[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7 羅健;黑格爾的絕對與有神論[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安翠榮;論理念意義的衍生[D];廈門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建華;美國新史學的兩次浪潮:比較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1992年07期
2 周春麗,吳鳴虎;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轉(zhuǎn)化[J];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09期
3 趙誠;;百歲學者縱談天下事——周有光先生訪談錄[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shù)評論卷);2006年01期
4 王素榮;朱紅;;國內(nèi)外社會科學測度方法成熟度分析[J];未來與發(fā)展;2007年07期
5 ;《國際社會科學雜志》(英文版)此前40余年各期主題一覽[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07年04期
6 ;價值增值中的社會科學與社會勞動的自然力[J];大慶社會科學;2008年01期
7 張軍;;社會科學計算實驗的實現(xiàn)方法[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年09期
8 ;2009年《甘肅社會科學》所發(fā)文章被權(quán)威報刊轉(zhuǎn)摘統(tǒng)計表[J];甘肅社會科學;2010年03期
9 ;《北京社會科學》2010年總目錄[J];北京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10 趙啟厚;蘇聯(lián)哲學協(xié)會第三次代表大會[J];國外社會科學;1983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實習記者 劉雯飛;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帶來了中國的巨大變化[N];社會科學報;2006年
2 記者 馮啟良 實習生 孟靜航;赤峰市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第三次代表大會隆重召開[N];赤峰日報;2010年
3 郭芳;普及社會科學 打造人文青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4 本報記者 朱勤;社會科學與“五點一線”同行[N];遼寧日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毛中秋;創(chuàng)辦社會科學網(wǎng)站 繁榮發(fā)展社會科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記者 方芳 通訊員 吳翠云;北京社會科學普及周拉開帷幕[N];北京日報;2006年
7 佘蓮 本報記者 李兵;為提高公眾素養(yǎng)提供智力支持[N];錦州日報;2006年
8 龔益;美國優(yōu)先發(fā)展社會科學的經(jīng)驗[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9 王慧峰;社會科學:時代最深刻的需要[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10 龔益;關于推進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的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柴成魚;社會科學中的概念問題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2 商慧;胡錦濤社會科學思想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2011年
3 張小龍;自然主義和社會科學[D];廈門大學;2009年
4 郭培琰;現(xiàn)代性與社會科學的關聯(lián)性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5 胡曉麗;社會科學模型化的問題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6 牛曉_g;社會科學中的因果說明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7 吳桂鴻;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8 孫明賀;社會科學中的計算機實驗方法研究[D];東華大學;2006年
9 林海斌;基于TOPSIS法的社會科學成果評價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亞鵬;社會科學的客觀性初探[D];浙江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1473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2147374.html